不亚于旅行或者坠入情网的体会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u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我在咖啡馆碰到几个各自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吃下午茶。几个孩子有大有小,大的三四岁,已经开始四处乱跑;小的也就一岁多,怕生又黏人。
  最终,大孩子们被手机“抓”了回来,当他们面对屏幕之后,世界顿时安静了;小孩子没有手机,只有绘本,他有样学样,用小小的手指头在绘本的封面上滑啊滑。
  我常常会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人类不断“衍化”的力量—有些如今看来算“本领”的东西,对于“新世代”来说根本不需要专门去教,他们玩着玩着就会了,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此类状况其实还挺普遍的。我曾和一些年轻朋友合作拍摄过一些视频,我发现他们很难以文字的方式来完成剧本—给他们一个概念,他们脑海中会先有画面感,迅速联想到曾经在哪个作品里见过类似的表达,他们能够很顺利地完成分镜脚本,却很难在文字层面将其深化。
  开始我不太理解,总觉得—将自己说过的话、脑海里想好的画面用文字的方式记下来,有那么难吗?后来,我发现是我错了。他们是“电视儿童”,是在影像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了画面式的思维方式,却被在阅读时代长大的甲方逼着将脑袋里面的影像转化为文字。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语言文字视为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上,我们总以为要以内容为重,但其实传播的形式和载体也在重塑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此类变化古已有之。古汉语简洁却模糊,并非古人不想讲清楚,而是因为当时没有纸张,只能用龟壳、竹简或青铜器为载体才能进行记录,代价过大,不允许洋洋洒洒。
  从纸质书籍到手机,洋洋洒洒又回到只言片语,信息洪流消磨了人们的耐心,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标题党”层出不穷也就不奇怪了。
  即便是碎片化的阅读,似乎也日渐式微—从140字的微博到15秒的短视频,文字作为信息的承载工具似乎正在渐渐退场。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我认为读一本书的体会不亚于旅行或者坠入情网。”但打开脑洞,我觉得未来的人类文明未必会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來传承,可能会出现现阶段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阅读最终会变得更“小众”。但博尔赫斯说的那句话在遥远的未来也是没错的—读一本书的体会永远是“个体的”“私人的”,跟旅行或者坠入情网的感受是一样的,旁人无法体验你所拥有的欢愉,你也无法将这欢愉一五一十地分享给其他人。
其他文献
一  养马岛在山东的牟平,那里留有我美好的青春记忆。  它离我的老家不远,都在胶东半岛。  那一年,我还在山东省水产学校上学,与七位同学在养马岛实习。带队的刘天玉老师比我们年长不了几岁,我们没大没小地,戏称他为“天先生”,他也就默认了。  到养马岛的当天,我们找不着住处。因那时养马岛上仅有一个大村落,据传是给秦始皇养马的马夫后代所建,距我们有四五里地。实习的那座冷藏厂处于半竣工状态,工友都没有住宿
期刊
高尔夫(Golf)与“高尔夫球”完全无关。实际上,Golf来自德语单词Golfstrom,指的是墨西哥湾暖流。这个大名鼎鼎的暖流,在大气环流和地转力的作用下,乘着西风带,一路从温暖的墨西哥湾沿着大西洋北上,暖湿气流以及降水让地处高纬度的欧洲地区也能有相当温和的气候,甚至,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和摩爾曼斯克的全年气温也可以保持在适宜人类聚居的范围内。可以说,墨西哥湾暖流是保证欧洲宜居的生命线。  所以,
期刊
北京始终没有下雪。  早上急匆匆出门,我的尖尖的高跟鞋鞋跟踩碎了凋零的黄叶,本以为初冬的寒流已吹走了所有的绿意,猛一抬头,好家伙,竟然还有几丛植物倔强地绿着。在我心里,北京都算不上北方。在老家东北,大雪是纷纷扬扬地下,朔风是轰轰烈烈地刮,所谓冬天,就是毫不含糊地冷,冷得连云彩都被冻住,一朵一朵挂在碧蓝的天际,一动也不动。在这样的气候下,再倔强的植物也变得绵软无力。  小时候,我是最喜欢冬天的。几场
期刊
最喜欢小雨夜初潜入,天明离开,润物细无声,像一位喜做善事而又不愿留姓名的谦谦君子。  清晨推窗,一切都是才睡醒的样子,树木花草刚刚出浴,干净水灵,叶尖上还挂着闪亮的“珍珠坠饰”。空气也被滤净了杂质,草木的清新和淡淡的花香幽幽地传来。湖面有一层薄薄的雾气,水黾勤快,已经在悄悄地练习划桨。蜻蜓和蝴蝶刚刚羽化,翅膀如纤薄的嫩叶,它们静静地待在隐蔽的地方,等着晨阳出来晾晒翅膀。有蜜蜂已經采了两团花粉,它将
期刊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  李银河 著  类型:社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年10月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是李银河近40年创作与研究生涯的沉淀之作,她以洒脱、先锋、独立的女性视角,探讨了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四大维度:精神世界的满足、自由人生的追求、爱情究竟是什么、怎样树立女性观。这是一本女性成长与觉醒过程中不可错过的心灵之书。愿余生我们与爱和自由并肩同行。以她之名  苏 童著  类型:小说  浙江人
期刊
小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视剧风靡内地,市面上出现了一张张漂亮的、印有明星照片的小贴画和明信片。我用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买了自己喜爱的明星贴画和明信片,小心翼翼地撕下贴画,粘贴在写满秘密心事的日记本上,临睡前,翻看色彩斑斓的日记本,内心不由自主地涌出一股小欢喜;课外闲暇时,拿出明信片与同样热衷于此的同学共同欣赏,评头论足一番。待到同学生日,将满含真挚祝福的话语写在她喜爱的明星明信片上送给她,将那
期刊
假春娇是孙行者变的,娘娘是朱紫国王后,她说,“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颇有喜感。不过,这一次是“浆洗”吸引了我,这两个字真是久违了,像是一下子回到小时候。  那时,我们还穿布衣裳,祖母还在纺线。外婆的织布机还摆在屋中间,一梭子过来,一梭子过去,白布盈寸盈尺。那时还有染坊,祖父穿一件月蓝汗衫,镶着布纽扣。那时,念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心里头想着的就是祖父的样子。  “那时”也不远,20世纪70
期刊
作为一个用笔讨了大半辈子生活的写手,我写过并发表了无数的文字,但最难忘的,却是第一次发表文章的经历。  那一天是1990年12月8日,一个难得有太阳的川西冬日下午,那昏昏暖暖的阳光,一直保留在我心中。  那一年我21岁,在离家20多公里的电厂上班,刚刚经历了一场失恋和一次不如意的调岗,感觉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和方向。  舅舅建议我写点儿东西,因为我自幼爱看书,而且山区风冷夜长,确实也适合写东西。虽然
期刊
一  几年前,我转入广告行业。入职第一天,便被公司的奇景惊住了—偌大的办公室里,一排排电脑前人头攒动,空气里混杂着香烟、汗臭和紧张兮兮的味道。更令人发狂的是,大家工作起来几乎都不怎么挪屁股,18点下班不动,19点不动,20点也不怎么动。  我当时就意识到来错了地方,但已经走不掉了。最初3个月,我每天都在半夜两点下班,终于有一天可以正点下班,面对公司乌泱泱一片加班的同事,我踟蹰了,竟然觉得正点下班是
期刊
一  我们村里只有一所小学,大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没有闲工夫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多半会被大人按部就班地送到距村子几公里外乡里唯一的初中读书。  我是个例外。  我爸听说县三中校风严谨,咬牙花了3600块钱把我送了过去。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除了每个月月底可以回家两天,其他时间学生全部在学校度过。那年我13岁,第一次离家。  宿舍是四人间,没有父母管着,住校的生活很惬意。我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