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以来,江苏等地的爆裂西瓜经媒体报道后,公众对于西瓜膨大剂的使用和西瓜开裂的原因有很多疑问,甚至有人认为西瓜“爆炸”是中国一系列食品安全丑闻当中的最新一起。受此影响,虽然正值暑天,但原本备受青睐的消暑解渴佳品——西瓜,很多人却不敢买、不敢吃。西瓜爆裂是因膨大剂而致吗?西瓜生长过程中使用的膨大剂,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呢?
“裂果”属常见现象
对于西瓜爆裂现象,有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是西瓜品种、久旱遇雨、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西瓜爆裂,在生产上称为“裂果”,是瓜果类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一个较常见的现象,不使用膨大剂也会发生。不同种类的瓜果,以及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等情况下,裂果的程度和数量比例不同。在我们日常消费中,经常会看到许多瓜果出现裂果现象,如苹果果面的裂纹等。
适量使用膨大剂:增收
在西瓜生长过程中使用的膨大剂,其化学物质是氯吡脲,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能促进细胞分裂、分化和扩大,促进器官形成、蛋白质合成等。瓜果类植物使用后,能促进花芽分化,对防止生理落果、提高坐果率有极显著的效果,而且在促使果实膨大上直观效果明显。经大量试验表明,氯吡脲对西瓜等效果极佳,可显著提高产量。使用方法为:西瓜秧开花当天或前一天,用氯吡脲0.03~0.05克/千克水溶液,涂果柄或喷液于受粉雌花的子房上。
过量使用膨大剂:减收
氯吡脲生理活性较高,作用机理是影响植物激素的代谢过程,使用浓度稍高,就会引起果实空心、畸形、裂果、瓜苦等副作用。这次西瓜爆裂事件主要是因为瓜农对西瓜配种、栽培条件、科学用药的把握出现了偏差,是技术水平的限制造成,与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即使有残留:也不会危害健康
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氯吡脲属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鼠的急性经口(食入)半数致死量为4.918克/千克(即如果有100只大鼠,每只体重1千克,给每只一次性喂食氯吡脲4.918克,会有50死亡),急性经皮半数致死量>20克/千克。由此可见,在西瓜生长过程中使用膨大剂,使用浓度与其致害毒性相差甚远。而且,涂抹于果柄或喷施于西瓜受粉雌花子房上的膨大剂,通过代谢最终残留到每一个西瓜中的量就更少了。
因此,西瓜爆裂如果是使用膨大剂所致,其残留的膨大剂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生产中的植物生长激素稍稍超过规定使用药量,就会使西瓜产生裂果(爆裂)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产者的限制和对消费者的保护。
* 西瓜“爆炸”与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有本质区别。
* 膨大剂残留:动物实验安全,但缺乏人体实验数据。
延伸阅读
尽管农学专家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也有医学专家指出:氯吡脲会使动物细胞变长,而这种“细胞变长”对人体意味着什么?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历史上,很多化学物质是在使用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发现对人类有害的。畅销一时的“反应停”从1956年进入市场,至1962年撤药,导致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1万余例“海豹胎”的出生。在预防意识、监控技术先进的今天,有害化学物质的发现用不了这么长时间,也不会造成如此惨痛的后果。但前车之鉴不可忘,对人体的长期研究不可忽视。并且,一定要慎用化学物质!
“裂果”属常见现象
对于西瓜爆裂现象,有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是西瓜品种、久旱遇雨、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西瓜爆裂,在生产上称为“裂果”,是瓜果类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一个较常见的现象,不使用膨大剂也会发生。不同种类的瓜果,以及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等情况下,裂果的程度和数量比例不同。在我们日常消费中,经常会看到许多瓜果出现裂果现象,如苹果果面的裂纹等。
适量使用膨大剂:增收
在西瓜生长过程中使用的膨大剂,其化学物质是氯吡脲,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能促进细胞分裂、分化和扩大,促进器官形成、蛋白质合成等。瓜果类植物使用后,能促进花芽分化,对防止生理落果、提高坐果率有极显著的效果,而且在促使果实膨大上直观效果明显。经大量试验表明,氯吡脲对西瓜等效果极佳,可显著提高产量。使用方法为:西瓜秧开花当天或前一天,用氯吡脲0.03~0.05克/千克水溶液,涂果柄或喷液于受粉雌花的子房上。
过量使用膨大剂:减收
氯吡脲生理活性较高,作用机理是影响植物激素的代谢过程,使用浓度稍高,就会引起果实空心、畸形、裂果、瓜苦等副作用。这次西瓜爆裂事件主要是因为瓜农对西瓜配种、栽培条件、科学用药的把握出现了偏差,是技术水平的限制造成,与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即使有残留:也不会危害健康
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氯吡脲属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鼠的急性经口(食入)半数致死量为4.918克/千克(即如果有100只大鼠,每只体重1千克,给每只一次性喂食氯吡脲4.918克,会有50死亡),急性经皮半数致死量>20克/千克。由此可见,在西瓜生长过程中使用膨大剂,使用浓度与其致害毒性相差甚远。而且,涂抹于果柄或喷施于西瓜受粉雌花子房上的膨大剂,通过代谢最终残留到每一个西瓜中的量就更少了。
因此,西瓜爆裂如果是使用膨大剂所致,其残留的膨大剂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生产中的植物生长激素稍稍超过规定使用药量,就会使西瓜产生裂果(爆裂)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产者的限制和对消费者的保护。
* 西瓜“爆炸”与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有本质区别。
* 膨大剂残留:动物实验安全,但缺乏人体实验数据。
延伸阅读
尽管农学专家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也有医学专家指出:氯吡脲会使动物细胞变长,而这种“细胞变长”对人体意味着什么?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历史上,很多化学物质是在使用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发现对人类有害的。畅销一时的“反应停”从1956年进入市场,至1962年撤药,导致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1万余例“海豹胎”的出生。在预防意识、监控技术先进的今天,有害化学物质的发现用不了这么长时间,也不会造成如此惨痛的后果。但前车之鉴不可忘,对人体的长期研究不可忽视。并且,一定要慎用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