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uang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提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6-00104-04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缺乏对技术文化的认同。这种观念投射到教育领域,表现为人们固守精英高等教育的情结,技术本科教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1]。更有甚者,认为只有学术型院校才能培养高级人才、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技术本科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应该深刻反省其自身的原因。目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尚在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院校难以突破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旧框框。这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缺乏自身应用性、职业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的特色。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来说,有效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关键。
  1地方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国内工科类院校开设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实践课程为辅,主要由五大类课程组成:(1)建筑史与设计原理类课程;(2)建筑力学与结构类课程;(3)建筑技术、材料与构造类课程;(4)美术基础类训练课程;(5)建筑设计与制图类训练课程。其中前三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的灌输为主,后两类课程则主要是理论与實践相结合。实践课时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往往不足30%。目前,国内的学术型院校与应用型院校虽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但在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的分配上仍差别不大,甚至学生课外练习的学时量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还要多。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院,注重各类工作室项目的开展,师生一道组建项目组承接项目、开展专题研究,既加强与国内外名牌大学、甲级设计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锻炼了学生实际项目设计的能力。而这却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难以企及的目标,如何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实践的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亦步亦趋,需要另辟新径。
  1.2重基础、轻创新
  实践学时比例的增加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还需以职业为导向,充分体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要厘清与高职人才培养在规格和层次上的区别。课程实践内容不能简单地由认知性的巩固练习、验证性的计算练习与定向性的基础研究组成。比如建筑史,不多的作业也只是对课堂“满堂灌”理论的巩固练习,这样的练习只会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的创新思维训练,不会运用所学的建筑哲学思想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路。再如建筑技术、材料与构造类课程的实践部分,只注重传统技术、构造、材料的认知性的练习与验证性的实验,忽视建筑师职业所需的对技术、构造、材料的应用性研究,以及综合运用、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1.3模式单一、欠缺活力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往往沿袭传统的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2],这种模式单一固化,对需跨越人文艺术、工程技术、数字技术等多学科的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尤为不利。
  此外,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各类资源不足,往往采用学年学分制,且选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低,其中真正可自由选择的选修课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课程体系欠缺活力,难以满足学生因项目设计实践、岗位要求、个人发展等产生的选课需求,难以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难以适应鲜明的企业、岗位个性要求等。
  2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性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其课程设置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色和职业导向,由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组成[3],即使理论性强的课程也注重练习实践,特别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每门课程的理论、练习、实验的课时比例分配甚至高达1∶1∶1,如德国的安哈尔特应用科技大学[4]。
  2.2企业实习为必修环节
  为了突出其应用型、职业性人才培养的优势,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采用“3 1”学制,即规定学生在长达4学年的学习过程中,需包含整整1年的企业实习。在这1年的实习期间,学生需进入企业或单位参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此外,目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实习企业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由大学相关的教授与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一道参与指导,且是否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成为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一项重要指标。
  2.3课程选择关注需求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前四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后四个学期为专业学习阶段,除两个学期企业实习,其余两个学期学生可按专业方向或职业需要选择选修课程[4]。课程选择的自由度、灵活性大大加强了。而且,学生可跨学科专业选择课程,跨学科专业组队合作项目,提高设计项目完成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2.4任课教师具备工作经验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的规定,应用科技大学聘任的教授必须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并做出特殊成绩。这是应用科技大学教授聘任的主要条件之一,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还大量聘任来自企业界或其他社会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聘教师。在很多学校,这些兼职的特聘教师数量甚至远远超过全职的教授[3]。   3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4 1”学制
  为了充分体现应用型、职业性人才培养的定位,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白云学院建筑学专业从2009级开始尝试实施“4 1”学制,即4年在校学习加上最后1年的企业实习。通过连续不中断的1年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岗位工作与要求,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的毕业就业抢占先机。学院从刚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3届的毕业生了,时间虽不长,但由于期间学院做了大量的跟进与调整工作,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行业、企业,已经从原来的反对、不理解,到现在的认可、支持,毕竟三方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培养“更适用”的人才。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所谓的“更适用”人才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能完成新的设计应用项目、技术开发项目等;(2)能引进与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3)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2016年4月份学院举办的校企供需见面会上,已经有往届毕业生代表他们的企业、设计院到学校面试实习生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一是代表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被所在的企业肯定;二是表明该专业推行的“4 1”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被企业、行业认可,并不断带来稳定的实习企业资源,这也是目前该专业推进“4 1”的难点与关键点所在。
  3.2构建“大平台 小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专业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做法,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型、职业性的课程设置特色,构建“大平台 小模块”的分类分级课程体系。通过各类课程模块的职业导向、能力导向,强化课程组织的职业性、灵活性;通过增加选修课的类别与课时比例,强化建筑学专业跨学科的专业特色;通过对通识平台课模块化、特色化的改革,强化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具体如表1所示。
  3.3五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强化课程实践性特色
  为了更好地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该专业依据专业平台每门课程的特点与要求,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强化课程实践性特色,共分为五类课程(课程的总学时不包含其课外练习的学时数,这里的课外练习学时比例只为每学期组织课程时作参考)。
  1) 项目化课程:理论∶实践∶课外练习=1∶1∶2,如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这类课程将每门课程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完成设计练习,期间教师进行辅导,最后是教师的评图。
  2)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理论∶实践∶课外练习=1∶1∶1,如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制图等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边学边做练习,即教师理论的讲授与学生的练习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割界限,只是一个总体学时比例要求。
  3) 研讨课程:理论∶实践∶课外练习=0∶1∶2,如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岭南建筑等。这类课程可大胆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例如建筑史可先由教师按历史发展列出一个知识点提纲,推荐一些书目让学生课外先阅读,每次上课都以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某个课题展开研讨,教师做引导,课后完成若干课题报告。这样的课程每一次都是一场“头脑风暴”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建筑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项目设计课程:理论∶实践∶课外练习=0∶1∶2,如居住小区专题设计、室内专题设计、景观专题设计等。这类课程一般占用的学时不长,只有1~2个集中周(1个集中周20学时,不包含课外学生练习学时数),实践学时主要是由教师的辅导与点评组成。具体做法:由教师预先公布课题内容、要求与时间安排,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调研与资料的收集、构思与设计、绘制或制作,最后在学生发表作品后由教师予以点评。
  5) 网络课程:理论∶实践∶課外练习=2∶1∶1,可在上课人数较多的选修课程中实施,如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虽人数较多不利于个别辅导,但可通过网络开辟答疑空间与讨论空间,也可通过网络分享更多的课程资源。
  3.4大幅度提高创新学分要求,推进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
  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课内,而且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相比于学术型本科院校确实存在一点不足,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经过几年的摸索,广东白云学院从2013级开始,将各专业学生的课外创新创业学分大幅度提高,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10个及以上创新创业学分,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明。此外,还细化各类创新学分获得的途径与要求,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参加跨学科职业资格证的考核等等,并鼓励学生整合创新成果发表论文、申报国家专利,这有力地推进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基于德国模式构建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目前尚处于改革与探索阶段,其建设与完善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行业、企业不断地予以支持与配合,如实践场室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企业实习基地的开拓、管理机制的配套等等。特别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建设、合作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成为掣肘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与关键点,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建设除需要多方的共同发力支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与积累。如何多渠道地引进与培养师资队伍?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达到共赢?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冯雯雯.技术本科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的理论依据[J].职教论坛,2009(10):9-12.
  [2] 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3] 秦琳.德國: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研究版),2003(9):60-66.
  [4] BMBF.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M].Bonn:BMBF,2004:15.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local colleges should adhere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and insist on the orientation of local economic services.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education mod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s generally shor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system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German universities,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form practice of internal local colleges in recent years,it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architecture,in ord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architecture specialty;curriculum system;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form;applied innovation talents
其他文献
这个家,爸爸是带冒号的领导。他知名度大,三教九流交往也多,每年总是他占据的条目最多。去年那份档案上这10条他一人占了4条,除了第一条说10月19日小外甥来到我们这个家,我们每人称谓升了一档以外,接下来2、3、4、5条记录的都是爸爸的风采:到北京出席《公关世界》百期总结表彰大会,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登泰山去曲阜……再下边是我们几个的。  总体上看,一家4代,包括老祖母,每个人都有一条二条。惟独记述妈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从资源驱动、劳动力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也要做相应调整和转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有一些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转变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从过去注重高分子材料制备和成型加工转向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走内涵发展道路,着重于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D打印高分子材料、新能源用高分子材料等
[摘要] 随着学习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促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本文分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内涵,提出把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和群体动力学作为CSCL的核心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CSCL的协作原则。  [关键词]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维果茨基,协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
【摘 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硕士点建设的终极追求目标,硕士点培养过程的管理成为一级学科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二本普通院校投入有限、师资队伍水平不够高、学校声誉不突出等制约因素,引入关键节点控制理论,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的实践为例,通过关键节点设置三级预警信号的方式构建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与组织管理的优势,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关键节点;管理体
【摘 要】高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工具化形成的德育分制度量化考核体系,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横亘在高校面前的一道亟待思考与破解的难题,亦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15所高校实证数据为样本,应用SPSS软件对当前高校德育分制度实施现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构建基于ACSI数学模型的大学生德育分制度满意度因子分析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影响大学生对高校德育分制度满意程度的四大影响因子,即德育认
[摘 要] 大学阶段是读书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修养形成及社会适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度50名书王的学习成绩、科研项目参与、读书对能力的提升、借阅的图书类型、影响阅读的因素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阅读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以及能力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关联矩阵法;绩效评价;书王榜  [中图
[摘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成都及重庆两地485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测量的方式考察自尊和应对方式对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身份认同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农村身份认同偏好组在消极应对、自尊及学校归属感上比身份认同模糊组和城市身份认同偏好组差,且差异显著;(2)消极应对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和积极应对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积极应对
[摘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目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本文从目标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出发,以CAD/CAM课程为例,阐述了一种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CAD/CAM教学模式。  [关键词]目标教学,教学模式,CAD/CAM。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
[摘 要]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在林业院校更好地开展非传统优势专业,对提升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有10年。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及分析,结果发现,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安排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植物保护专业培养
我的儿子布莱顿那年21岁,他是师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将来毕业后,他想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每周都通好几次电话,每次都谈得十分投机。可是,有一次谈话却格外特殊。  我拿起话筒,儿子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第一次实习教课了。”以下就是他给我讲的故事。  一开始,我十分紧张,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一位老教师,辛德勒先生,被指定帮助我开始我的教学生涯,他让我帮助几个小男孩补习数学。但我不知道的是,辛德勒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