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抬杠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l_di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俗谓之“抬杠”。固然,“真理愈辩愈明”,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口角相加、断绝来往的,却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喜欢争论的人,大多数有些情绪化、非理性。某年出差,接待方迎来送往皆警车开道,车上一人对此铺张和形式主义很是反感,但当别人举出更多类似例子附和他的时候,他却又说那也还是必要的,要不你会高兴吗?这样的出尔反尔,一下哽住了附和者。
  如此看来,有些人并没有既定原则,如果有,那就是永远要显得与人见识不同。与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争论的必要。每遇这类仁兄,我的做法是立即免开卑口,噤若寒蝉。有个笑话说:古时有甲乙二人争论,甲说四乘七等于二十七,乙说四乘七等于二十八。争到最后去找县太爷论理。结果说四乘七等于二十八的人挨了板子。县太爷的理由是:一个人竟然蠢到和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七的人争论,岂不欠揍?
  无谓的争论永无胜者。其所以“蠢”,蠢在只会使事情愈来愈糟,既提升不了自己也改变不了别人。有理的一方若纠缠不休,便是愚不可及。卡耐基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要是赢了,还是输了。”富兰克林说:“如果你总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好感。”无谓的争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对方当成冒犯,将双方观点上的冲突转变为维护自尊的冲突,也就注定了没有哪一方能赢。你也许赢了一场争论,却因此失去了一个朋友,甚至树立了一个敌人,岂非得不偿失。
  “抬杠”的出处在丧事,被借用作无谓争论的代词本身就有一点隐喻在其中。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人能力很不错,却因为争强好胜喜欢争论而与同事和朋友相处不好,也得不到上司赏识,因而感叹怀才不遇,却不知祸根是自己种下的。
  既是争论,那就是双方的事。你想避免无谓争论,而对方却强蛮挑战,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冷静,克制,尽力保持理智。生活中总是温和友善者受欢迎,倘以温和友善待人,则对方“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就无法争吵。进一步想,既然对方肯花时间对你表达不同意见,也就和你一样对同一件事情表示关心,你也就犯不着因为他的意见与你不合而懊恼了。处理得好,把“反对”升华为友谊,那才叫一个高明。
  老古话说:“天下事,何时了;有些事,不了了;一定了,不得了。”许多事是在“不了”中“了”的。偶然发生的不快,无关宏旨的分歧,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效果只会与愿望相反。反过来,学会小事糊涂,避免無谓争论,也就能不受制于他人的负性情绪,从而不为外界所累。这是一种生存智慧。
  黄玉摘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1.不管你曾经多么内向,你一定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认认真真地讲一次话,或者唱一支歌,即使你和开学时一样,再介绍一回你自己。  2.拜访一回你最尊敬的老师,在毕业时,认真地记住每一条关于人生的经验。  3.一定要对你喜欢的女生(男生),很认真地告诉她(他),我爱过你!  4.一定要和一个女生(男生),很认真地走一回情人路或者爬一次情人坡。  5.即使从不喝酒,你也一定要认真地醉一次。  6.在夏夜的雨
期刊
每年六月份,一打开电脑,就能看见黑压压一片,乍一看像群乌鸦,细看才知道,原来是些毕业生穿着学士服的照片。常年潜伏于网络,不漏真面容,偶尔传几张照片也是俯拍瞪眼鼓嘴然后用修图软件把自己处理得面目全非的姑娘们,也终于露面了。四年才露一次面,简直就是奥运会。  我想起前年六月份。  那时,我也即将毕业。班里租了学士服,准备一起拍照。但那时我正在外面实习,没有赶上。我当时也没觉得遗憾。甚至觉得大家穿着千篇
期刊
又是一个离别季节  每个人都流下眼泪  我也曾经为此伤悲  与你相拥哭泣  鳳凰花开 忧伤六月  此去一别付诸流水  年少情怀真挚甜美  牢记在我的心田  迷惑 傍徨 失落  绝望 奔跑 呐喊  这世事不断改变  青春花开花谢  我会勇敢长大  蝉声响遍 蓝蓝的天  仿佛回到故乡的街  美丽的你已消失不见  物换星移已难追
期刊
我常和人打一个比方:如果我们去美国,再去英国、法国:新旧大牌资本主义国家,有钱,也是西方文明不同层次之代表。下飞机一看,这几国的男人们个个身穿长袍马褂,脚踏一双黑布鞋;女人们则个个身着旗袍,染着黑头发,穿着绣花鞋,手腕子上动辄套着一只玉镯子。他们的饭店里都是八仙桌,吃的是八大菜系,用的筷子,喝的是茅台,笑嘻嘻地举着杯子对你说:“有朋友自远方来,乐乎啊,我先干了!”  “請问你,什么感觉?”  “什
期刊
“1、2、3、4……”,我在心里慢慢数,上完第176级台阶,我靠在扶手上,深深地呼了一口气,为心里那个快要哭出来的小孩加油打气。不搭乘电梯而走楼梯,是我上班前唯一可以逃避的几分钟。出了安全门右拐,走21步,就是开始一天战斗的地方。  即使隔了很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工作第一年第二年上班前的那种恐惧,从早上七点出门,基本到凌晨才能回家,走路都是用跑的,每天加班。我不记得我有多少次看着墙上的挂钟指向十
期刊
十年前,在一家市级晚报编辑部,同时应聘来两位大学生。  第一位大学生很快脱颖而出——他每周要写40余篇稿子,这些稿子显著特点是短小、平淡。虽然是短稿,但他每天投入大量的精力搜罗稿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因为稿件短小,又是家长里短、平常巷陌故事,填补大稿“缝隙”很合适。因此,编辑部对他的稿件很满意,他的报酬不但很乐观,领导对他的赏识率也直线上升。  另一位编辑就大不一样——他在编辑部坐不住,每天找借口出
期刊
大凡去过日本的人,都会赞赏日本人的礼貌。但尽管如此,当他们看到日本电车车厢内,年轻人大大咧咧地坐着,老年人规规矩矩地站着时,还是忍不住心生疑惑:“日本人那么讲礼貌,为什么在电车里遇到老年人却不给让座?”  礼貌的日本人为什么不让座?的确,刚来日本时这个问题也一样令我困惑。但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之后,我发现:在日本让座,并不是个“礼貌问题”,而根本是个“技巧问题”。  例如我认识的一位大学老师A子,年
期刊
此人的身份不宜说破,且称作某先生吧。  我因一次机缘,和七八个有些来路的人共餐,某先生也在其中,但似乎又是个例外。那年,我才读高一,只能算个孩子,只管吃,只管看,只管听。  他们说着“久仰”、“幸会”,彼此该有耳闻的,但不那么熟悉吧。然而,话题是跑不远的。  某先生有些愣,有些憨,无意间却生成了一种幽默。大家似乎也很喜欢。某先生见某人被逗乐了,或一女人面现羞涩,他会说:“真好玩!”但此处,却故意把
期刊
在日本,每年的4月是乔迁的季节。今年,我一位高中同学也迎来了“乔迁之喜”。上周六晚上,我应邀前往他的新居参加了一场家庭派对。  这位同学在一家外资证券公司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富豪,他的新居自然气派非凡——地处东京顶级住宅区之一的“白金台”,面积200平方米,售价高达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50万元)。豪宅位于一幢十四层高级公寓的顶层,视野非常开阔——向东可以看到东京天空树,向南可以看到东京塔,向
期刊
伯牙抚琴抒怀于琴台。樵夫钟子期能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遂视子期为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样的际遇,可遇而不可求。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行将干涸的水洼中吐沫互相润湿,这种苟延残喘的相互扶持固然令人感动,但各自游向大江大湖汪洋恣意,才是一种大自由、大智慧。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与正直诚实、心胸宽广、见多识广的人交往,对个人会有帮助。这样的朋友,方为益友。  儒家宗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