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监控:当代艺术协作式影像实践中的“监控个人主义”--以《蜻蜓之眼》为个案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q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监控视频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当代艺术能否超越全景敞视主义的批判视角,发掘监控视频和个人之间的积极关联?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徐冰从互联网获取近万小时公开的监控视频素材,剪辑制作成81分钟的剧情长片《蜻蜓之眼》。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讨论和阐释,本研究认为《蜻蜓之眼》这一当代艺术作品以艺术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协作式影像实践,凸显了"监控个人主义"的意义:个体有可能以主动"玩"监控的方式实践虽然有限,但在新技术时代的日常生活层面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参与。
其他文献
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实际上就是找到社会生活之中最根本的东西,即存在的结构。海德格尔所说的这种存在结构是从当代社会的功能联系中抽象出来的,他把这种功能联系实体化。这种功能联系的实体化又是与语言中的"是"这个词的综合功能相对应的。海德格尔试图用现象学方法来把握"存在",然而,阿多诺认为,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哲学的认识方法是不同的,用科学中的那种直观方法是无法把握存在的。当海德格尔把存在和存在者分离开来的时候,存在就无法直接显示它自身。既然存在无法显示自身,那么这种东西就不能被概括在"存在"概念
后果主义与义务论都面临着破坏个体完整性的批评。谢弗勒试图发展出兼具后果主义与义务论理论优势的混合理论,即"以行动者为中心的特权"策略。混合理论允许行动者给予其个人计划以更多倾斜。而在后果主义看来,谢弗勒的方案在个人视角的自然独立性等问题上困难重重。虽然如此,谢弗勒的理论揭示了义务论的行动者本位立场在个体完整性问题上的困境,反过来为后果主义提供了理论资源。后果主义可以在吸取谢弗勒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回应个体完整性难题。
全球要素分工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企图采用传统贸易保护措施实现产业保护和遏制对手发展,很难奏效。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中有他,他中有你我"的利益格局,"贸易战没有赢家""合则两利、斗则双输",已经为现实所证明。由于客观上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贸易摩擦对中国损害更大。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必须寻求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对策。一方面,我们要在适当"让利"中加强要素分工合作,加强美国企业和中国之间经济和利益关系,防止中美经
前沿研究关注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在后发国家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普遍忽视人力资本结构和技术形态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引入渐进式与蛙跳式技术,结合人力资本结构重构质量阶梯模型,探究人力资本与异质性技术耦合可能对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影响,模拟不同参数约束下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及其均衡条件。结果表明:(1)后发国家并非一定能实现技术赶超,技术追赶需满足特定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率条件。(2)技能和技术在技术追赶中扮演不同角色,技术赶超时间与人力资本关系呈"U"形特征且异质性技术反向作用明显。当技术进步率提升时优化人力
我国学界及实务界常将形成权所涉诉讼统归形成之诉范畴。但是,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将形成权细分为私法形成权与形成诉权。前者侧重私权自治,即形成权人通过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而后者侧重公力救济,即权利人只能通过起诉的方式行使权利。因此,上述两种形成权所涉诉讼形态也有所不同。亦即,只有形成诉权涉讼可构成形成之诉,而私法形成权涉讼应构成确认之诉。具体而言,私法形成权一经行使,原有法律关系即生变更。如当事人对形成效果再行争议则缺乏形成之诉的利益,只能提起确认之诉。该诉在审理过程中不会与形成异议、给付请求发生
本文首先梳理了思想史对人类社会中媒介技术根本意义的认识,同时认为在媒介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科研究前沿的条件下,需要对僵化的学科建制保持警惕,媒介研究应该是学科间性的。古典原子论思想引出一种非线性、非因果决定论的历史观,这与"事件""生成"等新近哲学思想相互阐发,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媒介的系谱学,新与旧交叠,重访历史上的新媒介,重新开启媒介研究曾经拥有过的那些紧张的、异位的可能性,视其为"惊异(即新的价值)的发生器"。本文随后梳理了作者从媒介历史研究转向媒介考古学的学术路径,带入"扩展了的阐释学"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在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在古典阶段,艺术的媒介或形式不受重视,受重视的是艺术的内容或主题。到了现代阶段,出于对身份的追求和捍卫,艺术不仅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也相互区分开来。作为艺术身份的确证,媒介的地位被突显出来。进入后现代之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媒介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被解释取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非媒介与全媒介之间的边界消失。在一切都是被媒介的情况下,媒介有可能走向终结。
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下,关于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定位分别存在构成要件符合性阶层、违法性阶层以及有责性阶层的讨论,根据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内容特征,它应该作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事由。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中,被害人危险接受应被定性为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以被害人危险接受作为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事由为前提,以四要件中的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方面为媒介,被害人危险接受因不存在法益侵害而排除对法益(犯罪客体)的侵害,以及被害人危险接受不符合构成要件而排除犯罪的客观方面,通过这样的理论表述转换,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四
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需要引入多元主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但对于如何构建多主体的社会共治机制,不同主体、不同治理机制之间怎样协同、互补?等重要问题还缺乏理论认识。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市场、政府、行业和其他社会力量4个主体视角梳理相关治理理论,对不同主体的治理机制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对各治理机制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食品安全治理过程模型,并将规制过程划分为"规则制定""规则监督""规则执行"三个阶段,结合不同治理主体及机制的优劣势,分析各主体在不同治理阶段中的作用发挥
本文以陈旻、库斯诺和陈界仁的作品为中心探讨亚洲当代档案艺术如何通过媒介操作对近代殖民历史进行反思。档案艺术以历史存留的现成媒介材料为对象,从媒介物走向媒介操作,在主体、媒材和作品之间斡旋调节,同时突出媒介的物质性与媒介性,形成一幅媒介与信息、物与叙事、影像与已逝生命交融一体的历史图景。历史的叙述与记忆依赖于媒介,媒介操作召唤出往昔历史的记忆,艺术家通过激活作为"死后生命"的影像,打开封闭的历史时空,将被遗忘的近代亚洲殖民历史的肉身经验再度复活,提示我们正视迄今仍位于亚洲地缘政治核心地带的殖民结构。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