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倡导以下一些观点:一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二是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四是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近年,阅读与阅读教学是容易引起广大师生共鸣的一个话题,所以本刊特别策划了这期专题,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学科对阅读与阅读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摘 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师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
关健词:主体性 体验 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谁?学生是当然的主体,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然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如今的课堂教学,我们仍能感受到教者理念上的摇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句话早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那么,作为对话方之一的教师,当然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不过他相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还必须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双方,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作为同一教育活动中两个主体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学生知识增长这个主体性的变化和表现出来。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一、以教师的个性阅读为前提
阅读教学既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就应该首先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才会具有和学生交流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及时做出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教师的备课,“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的内容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而且不仅仅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之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⑴有了教师鲜活的阅读生成,才有了鲜活的阅读教学,没有教师的阅读发现和阅读生成,就没有和谐共生的教学情境。如果教者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批发”一点现成的东西,充当一个“贩卖者”的角色,是无法和学生进行真情对话的,也不利于自己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实现。
体验美学认为:“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⑵文本的意义就是在读者的体验中生成的。教者通过文本真正地阅读和体验,不仅使自身能力得到释放和拓展,而且使自己得到精神的解放,获得精神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对话者。
二、以学生的初始体验为起点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和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展开对话之前,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文本已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初始体验使学生产生了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的心理预期,并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以此为起点,展开阅读活动。
一位老师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教学一开始,老师问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我们生活中一件事,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1:文中的“我”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多啊。
生2:我觉得诚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生3:我觉得文中的“我”真傻啊,没有人看见就走,上次我爸就这样的。
生4:做人就应该像文中的“我”一样。
生5:我想到了《珍珠鸟》中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
教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没有任何评述,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教学起步,与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质疑导入”相比,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和情感判断。当然,对学生初始体验的尊重,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个表达而已。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学生的这些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初始阅读,也许还是模糊或有失偏颇的,还不是对文本的理性理解,因此,教者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的引导,将学生的体验感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为后面的教学蓄势,形成张力。
以学生的初始体验为起点,这就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启动阶段,而是要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常常看到上课伊始,教者大都能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一些思考判断。但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一切又慢慢回到教者的设计轨道。这样的教学,本质上还是没有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感知,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体。
三、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本位
现在的很多课堂,其实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大都是从自己要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并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自学环节,给学生多长时间,教师不是根据学生对问题思维理解的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一个问题的结论,教师早就“胸有成竹”,但依然对学生“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请君入瓮”,已然是学生的思考和判断。一切的安排只是为了教者教学程序执行得流畅,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静态思维过程和情感表露。
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开展真正的思维认知活动。因此,所谓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形式上的主体,而应该是认识的主体,应当真正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在这样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其实有很多教学环节就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生成和学习生成。笔者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第5自然段,文中写到珍珠鸟“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有学生提出,小珍珠鸟这时候能够在笼子里自由进出,当它长大了不能挤出笼子时,不就失去自由了吗?真可怜!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爱鸟,是把它关在笼子里,还是让它栖居在大自然。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和价值,而这正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成。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最明显的标志。
肖川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良好互动。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师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摘 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师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
关健词:主体性 体验 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谁?学生是当然的主体,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然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如今的课堂教学,我们仍能感受到教者理念上的摇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句话早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那么,作为对话方之一的教师,当然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不过他相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还必须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双方,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作为同一教育活动中两个主体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学生知识增长这个主体性的变化和表现出来。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一、以教师的个性阅读为前提
阅读教学既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就应该首先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才会具有和学生交流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及时做出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教师的备课,“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的内容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而且不仅仅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之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⑴有了教师鲜活的阅读生成,才有了鲜活的阅读教学,没有教师的阅读发现和阅读生成,就没有和谐共生的教学情境。如果教者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批发”一点现成的东西,充当一个“贩卖者”的角色,是无法和学生进行真情对话的,也不利于自己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实现。
体验美学认为:“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⑵文本的意义就是在读者的体验中生成的。教者通过文本真正地阅读和体验,不仅使自身能力得到释放和拓展,而且使自己得到精神的解放,获得精神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对话者。
二、以学生的初始体验为起点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和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展开对话之前,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文本已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初始体验使学生产生了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的心理预期,并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以此为起点,展开阅读活动。
一位老师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教学一开始,老师问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我们生活中一件事,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1:文中的“我”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多啊。
生2:我觉得诚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生3:我觉得文中的“我”真傻啊,没有人看见就走,上次我爸就这样的。
生4:做人就应该像文中的“我”一样。
生5:我想到了《珍珠鸟》中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
教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没有任何评述,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教学起步,与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质疑导入”相比,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和情感判断。当然,对学生初始体验的尊重,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个表达而已。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学生的这些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初始阅读,也许还是模糊或有失偏颇的,还不是对文本的理性理解,因此,教者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的引导,将学生的体验感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为后面的教学蓄势,形成张力。
以学生的初始体验为起点,这就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启动阶段,而是要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常常看到上课伊始,教者大都能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一些思考判断。但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一切又慢慢回到教者的设计轨道。这样的教学,本质上还是没有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感知,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体。
三、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本位
现在的很多课堂,其实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大都是从自己要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并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自学环节,给学生多长时间,教师不是根据学生对问题思维理解的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一个问题的结论,教师早就“胸有成竹”,但依然对学生“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请君入瓮”,已然是学生的思考和判断。一切的安排只是为了教者教学程序执行得流畅,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静态思维过程和情感表露。
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开展真正的思维认知活动。因此,所谓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形式上的主体,而应该是认识的主体,应当真正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在这样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其实有很多教学环节就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生成和学习生成。笔者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第5自然段,文中写到珍珠鸟“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有学生提出,小珍珠鸟这时候能够在笼子里自由进出,当它长大了不能挤出笼子时,不就失去自由了吗?真可怜!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爱鸟,是把它关在笼子里,还是让它栖居在大自然。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和价值,而这正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成。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最明显的标志。
肖川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良好互动。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师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