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互捐造血干细胞完成生命接力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815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年前妹妹捐骨髓治好哥哥的白血病,8年后妹妹患病又获得哥哥救助。
  8年前,哥哥王江不幸患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妹妹王玲捐出1升骨髓,挽救了哥哥的生命;8年后,妹妹王玲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这回轮到哥哥救妹妹了,王江把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给了妹妹。2017年12月11日,經过5个多小时,王江体内采集的3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被移植到了妹妹王玲体内,完成了这场跨越8年的生命接力。
  8年前妹妹为哥哥捐1升骨髓
  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的王玲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三位哥哥。大哥王海在徐州成家立业,三哥王江从部队转业到南京成了一名警官。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王玲为了照顾父母和二哥王绪春留在了东海县。“我们家兄妹四人感情一直都非常好,尤其是三哥王江,我们只差三岁,关系最好。”王玲在说到三哥王江时,总是语带笑意。
  然而,一大家子的幸福生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2009年10月,时年47岁的王江突然发起高烧,最终被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诊断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王江当时的主治医生杨永公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杨永公告诉兄妹三人,亲属间造血干细胞的匹配度高,治疗效果好。
  听到杨医生的建议后,大哥王海便组织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决定兄妹三人谁和王江配型合适,就用谁的。
  “我当时就盼着我能配上,因为大哥二哥那时候都年过50岁了,我那时候44岁,最年轻,负担小。”最终的检测结果遂了王玲的心愿,她的骨髓的确与王江匹配度最高。
  2009年11月19日,王玲进行了骨髓捐献。“当时是做的腰部穿刺,一边一个医生,一边26个穿孔,总共52个穿孔,抽了1000多毫升骨髓。”王玲提起当初捐骨髓显得轻描淡写,“不是特别疼,就是感觉胀胀的。”
  杨永公也对王玲的骨髓采集记忆犹新:“王玲很勇敢,上手术台之前她还跟我说,一定要多采一点,让哥哥够用。”
  接受骨髓移植半年后,王江恢复正常生活,不久便重返工作岗位。
  8年后轮到哥哥救妹妹
  主治医生杨永公万万没想到的是,8年后他竟然又成为了王玲的主治医生。
  2017年5月初,52岁的王玲突然感觉浑身无力,王江在拿到妹妹的化验单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杨永公。最终,王玲被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杨永公告诉王江,摆在王家四兄妹面前唯一的救治办法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8年前她捐骨髓救我,现在她病了,当然应该我救她。”已经55岁的三哥王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申请了配型。
  王玲一开始却并不同意,甚至告诉杨永公,如果用王江的造血干细胞,她宁愿不治了。王玲向北青报记者解释:“三哥年纪也大了,还有自己的家庭,我怕他身体吃不消。”
  最终,在医生和家人的开导下,王玲同意了接受王江的捐献。12月11日,王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过程长达5个多小时。
  当天晚上6时许,王江坐在轮椅上,隔着病房的玻璃看着从自己体内采集的3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一点一点注入妹妹的体内,“我还记得那时候妹妹看着我笑了。”
  在医院休息一天后,王江于12月13日出院,妹妹王玲至今仍留在医院的无菌病房进行后续的观察治疗。
  哥哥王江:我一直觉得愧对妹妹
  王江出院后每天都来看望王玲。
  王江告诉记者,自己就在南京工作,单位离医院也不远,“每天来看看她,得看到她的情况挺好才安心。”隔着无菌病房的玻璃,兄妹俩的日常交流全靠王玲经过消毒后带进病房的一部手机。
  也是通过这部手机,王玲告诉记者,哥哥给她捐了造血干细胞以后精神竟然变好了,有时候一天来看她好几趟,“他一直都认为我得病跟8年前给他捐骨髓有关,这几年我一有点头疼脑热他就紧张得不行,给我捐了骨髓以后他也许觉得好受一点了。”
  对于妹妹罹患白血病,王江心中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结,“虽然杨大夫一直告诉我,妹妹得病跟我捐骨髓从医学上讲没有因果关系,但是我还是觉得愧对她,用我的骨髓救了她,我心里也觉得好受点。”
  如今,妹妹王玲病情平稳。杨永公介绍,预计再观察治疗7至10天左右,等王玲体内的血细胞恢复正常后,就可以转出无菌病房。如果恢复情况不错的话,再过20多天王玲就能出院了。
  王江告诉北青报记者,春节带着家人回到东海县的母亲家里,是王家四兄妹每年的家庭传统。但是父亲在五年前去世了,母亲也在今年9月离世,王江本来担心没了二老2018年春节聚不起来,但是妹妹的病让四兄妹决定,等妹妹健康出院了,春节就去妹妹家为她庆祝。
  医院:兄妹互捐造血干细胞或属首例
  南京鼓楼医院方面表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权威资料库都尚未查到兄妹互捐造血干细胞的例子,王江和王玲这种时隔8年互相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情况或许是世界首例。
  据杨永公介绍,虽然王江当年患“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被妹妹的造血干细胞治愈,但是妹妹的骨髓移植到哥哥身体内已达7年之久,有没有发生变异、能否配得上都是未知数。
  杨永公说,为了确定王江的造血干细胞是否可用,医院对兄妹两人都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对王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结果显示王江体内造血功能完全正常,体能状况也很好,体内99%是王玲的骨髓,与王玲的配型成功率达到98%,非常适合向王玲捐献造血干细胞。
  王玲告诉北青报记者,王江在接受了她的骨髓之后,血型从之前的B型变成了跟自己一样的A型,“这种转变虽然是科学上的常规变化,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在亲情上我跟三哥更近了。现在三哥又捐给我,感觉就像是命运安排他来救我的命。”
  李耀明摘自《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这些年,“小美女”总是跟着马克到处跑,去花园看蛇、听雷声。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多日没有找到食物的她已经奄奄一息,身上严重的疥癣吞噬了她所有的毛发。她拖着瘦骨嶙峋的身子来到母亲院子外边的犬舍,慢慢爬了进去。在这里至少不用再经受风吹雨打。  母亲和弟弟马克第二天在犬舍中发现她时,甚至没能在第一时间认出这是一只狗。  “她让我心都碎了。”后来母亲对我说道。  他们没有立即打电话给兽医,因为她知道兽
期刊
离开你这么久,现在请让我守在你身边,给我一次机会,照顾你。  “谋杀”海力的你  6月的一个周末,你叫我回去,要和我商量给海力安乐死的事。海力是一只不太纯种的金毛,还是我16年前的礼物。这大概已是它年龄的极限了,可以想象得到它的老态,右眼已经看不清东西,耳朵也不太好用。不久之前,还长了肿瘤。你听从医生的意见,要帮它安乐死。  你在电话里说:“回来看看吧。星期天,我就带它去宠物医院了。”  这个决定
期刊
车走了好远,到了沟口,我回过头从车窗看见,她站在土地庙旁的山包上向沟口望着,不停地抹着眼睛。  那个山包,就是她选中的坟地。  1  娘有脑萎缩,走路一晃一晃的,不稳。  爹在电话里几次说,让我回去,给娘准备一副方子。在我们农村,方子,就是棺材的别称。我忙说:“干嘛准备那么早啊?”  爹觉得,还是早准备的好。  我接罢电话,默默地坐在那儿,又一次走回记忆的童年,走回乡村的原野。  小时候,娘薅秧草
期刊
这个小帆船是那个大帆船的孩子,它乐意跟着这个大帆船一块儿玩啊!  晚上去一个老友家串门。老友家里有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头上扎两个羊角辫,脸蛋肉嘟嘟的很可爱。她本来正老老实实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见到家里有人来,就像皮球一样一下子弹了起来,两只眼睛亮亮地眨着,冲我叫了声:“爷爷好!”老友的老伴说,这孩子人来疯,就喜欢家里来人。  客厅的茶几上堆满了小女孩画的画,每一张都画得满满的。小女孩见了我
期刊
正是由于有了這些未知数,我们才能不停地渴望和不断地追求,去渴望最完美的生活形式,去追求最圆满的生命结局。  我们都是凡人而不是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已足以使我们能够正视自己。在我们的灵魂之中,既有崇高圣洁的境界,又有卑微庸俗的本能;既会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又会被鄙俗的东西所诱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那么需要、那么渴求爱与奉献的精神和能力。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在死神降临之前是不会完
期刊
两个月后的情人节,爱莎正在家里忙活,突然门响了,她抬起头,看见窗外简烈那张熟悉的笑容,她哭了,又笑了。  今年36岁的爱莎是伦敦一位辛苦的单身妈妈,她曾遭遇了一场噩梦般的情感欺骗。生下儿子彼得的时候,男人却不辞而别。爱莎从此对男人充满了仇视,想寻机报复。  一天,爱莎怀着游戏的心理到婚介所登个记。一个月后,她接到电话,说有个男人要找个临时妻子,陪他回威尔士看望老人。他要求这个女人必须有大学学历,还
期刊
不能不承认,我们是虚荣的。  在网络社交中,尽管彼此不曾谋面,相互没有手与手的触碰、眼神与眼神的交流,但我明白,我很在乎你。我投放到网络平台上的任何动态,都迫切希望引起你的反应和关注,得到你的叫好与点赞。虽然现实的我与网络上的我存有差距,但我敢肯定,我是把我尽可能好的东西放在你的面前。  “大可不必把朋友圈的点赞当回事。”朋友聊起一件事说。前不久,他将他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公号推送到朋友圈,很快就获得
期刊
徐琴不仅做到这一点,还教会了孩子们自主工作、生活的能力,并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尊重与尊严,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个人实现,从而活出了生命的挺拔。  2009年9月,为了给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7位高智障孩子寻找出路,她自掏腰包、筹集资金,成立了高智障孩子托管班,教他们念儿歌、玩游戏、学做家务、逛超市等,设法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努力让他们的生活常态化。在近8年半时间里,该班从7名学员起步,到2016年2
期刊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们母子三人奋力工作的情形,深深打动了我,无论生活多苦,我从来没掉过眼泪,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1922年,他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家庭,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排行老三的他,从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无忧无虑的少爷生活。这种幸福的生活在他8岁那年戛然而止,母亲突然去世,父亲很快再娶,后妈不喜欢他,表面一团和气,私下里却对他百般虐待,还威胁他绝不允许把这些说出去,否则会受到加倍
期刊
你有无需要不重要,重要的是,时刻有人对你说:帮助。  一  那个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书报售卖点,我常常在那里买报纸、杂志。一来二去,熟了,老板是个小伙子,好瘦,长得很像《暗算》里的柳云龙,以后我往报摊边一站,他给我《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南方周末》,都不用语言交流,我给他钱,十块的话他一五一十找零,有的时候我没有零钱,给他一百,他不要,“你先欠着吧,以后一道算。”我想了想,道:那你提醒我哦,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