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结果

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

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脊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Gli1信号通路在小鼠慢性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8~10周龄,体重23~25 g。实验Ⅰ 取小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S组,n=10)和吗啡组(M组,n=40)。M组和S组分别皮下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10 mg/kg,2次/d,连续7 d。于给药前1 d和每天最后1次给药后30
目的了解特发性脊柱侧弯(IS)非手术治疗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采用可视化文献分析方法对199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WOS)数据库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IS非手术治疗的文献进行分析,观察年发文量、发文国家、研究机构、相关学科及主题关键词,采用CiteSpace 5.7.R4和Excel 2017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和数据表格图。结果共筛选出文献822篇,其中英文文献548篇、中文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中87例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ATM基因的表达量,按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
目的研究颈椎板复位术后颈半棘肌萎缩与颈椎前凸丢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颈椎椎管肿瘤切除椎板复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0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12个月。根据术前与末次随访C2~7 Cobb角的差异将患者分为前凸丢失组(差异>5°)和未丢失组(差异≤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颈半棘肌萎缩对C2~7椎体前凸
目的探讨TRIM52反义RNA1(TRIM52-AS1)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大鼠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将体外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H/R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2组神经元TRIM52-AS1、微小RNA(miR)-28-5p的表达。(2)将皮层神经元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RIM52-AS1小干扰RNA(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
目的探讨前足肌腱韧带的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40例经手术/随访证实前足肌腱韧带损伤早期(损伤后1周内)患者(前足损伤患者)的前足MRI检查资料。20名健康志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36(22~58)岁;40例前足损伤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19~63
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MEF)-2的基因多态性(SNP)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间的联系。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50例无血缘关系的广西壮族CHD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液标本,同时随机选取5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儿童做对照,提取外周血DNA,实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检测技术,对50例对照组儿童与50例CHD患儿的基因MEF-2开展全
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
目的检测转移相关蛋白1(MTA1)在甲状腺癌细胞系和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参与介导了甲状腺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A1在5个甲状腺癌细胞株和来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3例甲状腺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应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MTA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EMT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