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晚清和民国时期俄、日文期刊勘查与保护

来源 :兰台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251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期刊是历史的镜子,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期刊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黑龙江省期刊的繁荣期。俄、日文期刊的盛行是这一时期黑龙江省新闻传媒的鲜明特色,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地方史、外侨史的重要依据,保护这一时期濒临灭绝的期刊成为当时黑龙江省文献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俄文期刊;日文期刊;晚清;民国
  晚清、民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期,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各种文化思潮在这一时期汇集、碰撞,出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一时期,学术界、文化界均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也同样涌现了许多优秀成果。这一时期的文献,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期刊则被认为是这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民生等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晚清、民国时期期刊的特点
  期刊是时代风貌的映像,出自于不同政治势力、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群体、不同经济利益集团的期刊,更是一个时代多层面、多角度的反映。晚清是中国期刊的萌芽发展阶段,从1840年到1911年间,晚清社会共出版发行各种期刊2000余种;民国时期则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迅速崛起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共出版图书10余万种,期刊3.3万种。这些期刊详细地记录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以及文化的交融,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目,具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晚清、民国期刊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外文期刊,其显著特点是创刊早、刊期长,且品种数量庞大。如在晚清2000种期刊中,外文期刊就有400种,在全部期刊中占比近20%。其中最早的外文期刊为1807 年的葡萄牙文期刊《消息日报》,比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早了8年。
  期刊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晚清民国时期的期刊,更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作为东北亚的桥头堡的黑龙江省,相对其它省份更经历了俄国移民时期、日本殖民时期、抗联时期、伪满州国时期。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正是各种思潮交汇碰撞的时期,也正是黑龙江省史上期刊报纸出版发行最发达的时期,有效地发掘、保护、研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对填补中国文献史、出版史的空白,研究黑龙江省特有的历史文化渊源,指导我们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晚清、民国时期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的出版与发行
  晚清、民国是黑龙江省期刊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也包括大量俄、日、英、波兰等外文报刊,以俄文报纸数量最多,成为那一时期黑龙江省期刊业的一大特色。从1895年俄国人在汉口创办的《来自东方》到1911年的满清覆灭,先后创办俄文期刊29种。民国时期,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多达数百种的俄、日文期刊在华创办,且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出版发行。
  黑龙江省的第一家报纸是中东铁路修建后,由俄国人帕·罗文斯基于1901年8月14日创办的俄文报纸《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日俄战争爆发以后,日俄两国纷纷开始向中国东北大量移民,促成了这一时期黑龙江的俄、日文期刊的集中涌现。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俄国人在黑龙江创办的主要俄文报刊有:《哈尔滨新闻》《哈尔滨报》《九级浪》《新生活报》《外阿穆尔人消闲报》《远东铁路生活》《亚细亚时报》《满洲报》等。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大批的俄罗斯人逃往哈尔滨,苏俄各种势力在中国均办有自己的报刊,在十月革命后到1926年底的不到10年的时间内,旅居哈尔滨的俄国人先后创办了200多种期刊。
  据《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一书记述,以及多伦多大学教授巴基奇(О. М. Бакич)的统计,从1918年到1945年,只在哈尔滨一地俄国侨民就出版了115种报纸,275种杂志。分别占据俄国人在华出版的全部报纸和杂志的61%和90%。其中,仅1920~1923年的3年间,俄国人就在哈尔滨一地新办俄文报刊达110多家。
  不是所有的俄文期刊都是由俄国人或犹太人、波兰人办的,也有是中国人办的,如关鸿义办的《公报》,用中俄两种文字出版;张复生主办的《国际协报》社出版俄文版《人民友谊》。
  1908年10月5日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的最早的一份报刊为日文版《北满洲》旬刊,1914年《北满洲》改周刊。1918年12月,日本人在哈尔滨创办日文报刊《西伯利亚新闻》;1919年9月,日本人在哈尔滨创办日文报刊《露亚时报》。1922年11月,日本人将三家报刊合并,改名《哈尔滨日日新聞》。《哈尔滨日日新闻》是在哈尔滨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的主要喉舌。该报1936年加入满洲弘报协会,出版了牡丹江版,就地发行。后陆续在佳木斯发行三江版、在齐齐哈尔发行龙江版。
  《哈尔滨日日新闻》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的舆论工具,而且还是一个特务机关。报社人员以采访新闻为名,经常搜集我国情报,向日本特务机关提供。《哈尔滨日日新闻》一直发行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为止。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加紧了对华的侵略宣传,1932年5月10日,日本人在哈创办日文《哈尔滨新闻》,1933年8月11日 哈尔滨《日本商工兴信所所报》创刊,1934年10月15日  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创办《北满经济日报》。
  伪满时期的报刊多由日本人创办,其中一些以中日文同时出版,如1934年8月1日,在富锦县城出版后迁到佳木斯的《三江报》,1940年5月以后,出版了日文《三江日日新闻》。
  清末民初的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种类繁多,涉猎范围极广。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各国侨民及侵略者在黑龙江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对我国自清末及民国以来的各种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如中东铁路、日俄战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东三省易帜、“九·一八”事变,以及日寇对我东北地区人民的屠杀和蹂躏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记录,是研究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外侨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不可缺失的宝贵文献资料。   三、晚清、民国时期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收藏状况
  1.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23年成立的东省文物研究会,该会设有地方出版物部,专门收集、保存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日文及其他外文报刊。至1927年底,所藏各类图书、杂志已达12000余册,各类杂志200余种,报纸近100种。总量超过几十万件,时间跨度从1903年至1940年。
  2.國内外图书馆和研究学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有3万余件新善本,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进步书刊、马列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以及革命文献、近代名家手稿为主,其中有大量的清末民初的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黑龙江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原满铁大连图书馆也拥有一定数量的这方面的馆藏。2010年12月初“满铁资料研究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召开,这也是研究交流东北伪满时期俄日文献的良好契机。不容忽视的是海外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是收藏这批稀世文献的学术之器。
  3.散落民间的藏书。民间收藏永远是一个未知的且总能令人惊喜的宝库,仅在各种旧书网上,就可以看到各种清末民初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的拍卖,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不能小视。
  四、晚清、民国时期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的保护
  由于清末民初印刷技术的发展,现存于世的文献主要是以双面铅印为主,这给文献的保存带来极大的难度。另外,由于建国以后长期将这批文献视为封资修产物,缺乏有效的保护,这造成了清末民初的期刊比古籍更堪忧的生存状况。
  2004年,国家图书馆的一项相关研究显示,民国文献的酸化和老化损毁情况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其纸张PH值均低于4.5,而唐宋时期的均达到5.5以上,因此,民国文献中中度以上破损比例已达90%,民国初年的文献已100%破损。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造纸在选料上多用麻或者植物的韧皮纤维,工艺也以手工为主,这样造出来的纸张一般为中性或偏碱,即便是遇到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腐蚀,也依然会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而晚清民国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文献用纸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质量差,造成保存期很短。此外,当时图书多为洋装书,装帧工艺落后,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破损。这使得晚清民国时期的文献的寿命大大缩短,甚至会在唐宋文献之前消失殆尽。
  目前,对这批期刊主要采取的抢救措施是去酸处理,但费用较高且仅仅是延长寿命,并不能改变这批文献“归为尘土”的命运。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纳米镀膜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固”,但由于这一做法对文献的影响是永久的,具有不可逆性,很多文献保护专家并不认同。翻拍成缩微胶片,是有效保存文献信息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但胶片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且阅读时需要专门的工具,成本过高。
  能够永久保存这批文献的信息内容的办法,只有采取数字化的方式,数字化处理技术目前已经相当完善,而关键技术在于对日渐模糊的俄、日文期刊文字的识别技术尚不成熟。此外,上世纪初期的俄文和日文的语法、文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语人才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综上,黑龙江省的晚清和民国时期俄、日文报刊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边缘,但其中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在中俄、中日的许多历史问题尚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的历史背景下,这批文献的价值更显得尤为珍贵,这更使我们感到勘查与保护这批兼具史料与文物价值文献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参考文献:
  [1]赵永华.试析中国近代史上的俄文新闻传播活动[J].中州学刊,2006,(6).
  [2]赵永华.20世纪初哈尔滨俄文报刊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5,(6).
  [3]赵永华.俄苏在华办报追溯[J].国际新闻界,2001,(1).
  作者简介:迟秀丽(1973-),女,山东蓬莱,佳木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图书情报。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凭借着他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献身国家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成为几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正> 对于很多印刷公司而言,在提到CtP时,总会让人想到价格昂贵以及只适用于大规模印刷公司。的确,到目前为止,CtP的大部分拥有者正是那些大规模印刷公司,他们大多资金雄厚,
我国的饲料行业在继续保持和提高常规饲料产品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在未来几年中,下面几类饲料值得关注和开发。一、无公害饲料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增添
陈赓大将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为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统一战线事业和对外军事斗争工作
真实影像系统是一个特质历史和现实时段的理论范畴,并不包含对描述未来时间的价值判断。叙事机制的真实与环境与人物造型机制的真实,是真实影像系统内部的基本的和本质的要求。
首先非常感谢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石宗源先生和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彼得&#183;雷恩先生邀请我代表爱克发公司前来参加此次盛会。
香港回归,指日可待,全国人民翘首企盼着,欢庆的锣鼓已准备就绪,只等7月1日激动人心的那一刻了。在国际上,香港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奇迹,使它一跃成为东亚一小龙。东方之珠,誉满
<正> 在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近年来彩印任务每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坚持技术改造结出的硕果。从去年起,公司开始涉足海外业务,从图书、期刊到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扣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说法和论述,这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美国学者波
摘 要:文保机构“四有档案”作为重要的文物历史记录,但是其编制工作多数都是采用传统方式,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无法提高“四有档案”管理质量、使用效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文保机构“四有档案”数字化改革,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四有档案”的含义,分析文保机构“四有档案”数字化的适宜技术,最后提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关键词:文保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