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剧用文字叙事,剪辑用镜头讲故事。
电视剧的创作是继剧本创作(影视艺术的第一度创作)和拍摄阶段(影视艺术的第二度创作)之后,人们通常听说的“第三度创作”——剪辑艺术开始了。剪辑师是给出电视剧最后成品的人,是最后实现编剧导演等所有创作人员的愿望和要求的人,是一部电视剧的“终结者”。
一、节奏的定义
导演是一部电视剧的艺术总设计师,他为电视剧确定了基调、风格,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剪辑的性质决定了剪辑艺术的特征,使它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又是电视剧艺术,特别是导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一部片子、一场戏,导演都是拍摄出较多的镜头(素材)供剪辑师选择使用。一个好的剪辑师要有超过常人的敏感和锐利的目光,察觉到每个有效镜头(素材)的细节和差异,调动强大的视觉记忆力,把所有的素材贮存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运用镜头语言将其中有用素材合理裁剪、有序组织编排,而将多余的无用的镜头或片断剪掉舍弃了。对剪辑师而言,合理的“取”“舍”、镜头语言的节奏快慢,代表着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水平高低。
电视剧的节奏反映了大自然的变化(如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社会活动的开展(如劳动、运动、战斗等),人物情感的波动(如心里、生理、情绪、感情等),也就是说,电视剧的节奏要来源于生活。对剪辑人员来说,就是要在与导演的合作情况下,遵循剧本,品味生活,争取把节奏把握准确。
电视剧的节奏是独特的带有韵律美的艺术感觉,是一种能影响、引导、控制、激发观众注意力的情感冲击波。节奏贯穿于电视剧创作的全过程。没有镜头内外的各种运动,就没有节奏。节奏是一种看不清摸不着的心灵上的意韵(如演员表演的心理节奏,即所谓内部节奏),又是十分具体地存在于情节中、镜头中的律动(如摄影师的镜头表现,导演对演员的动作设置,剪辑师的镜头编排,即所谓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基础动因和表现依据,内部节奏左右着外部节奏的变化,同时又相互影响。节奏是人们能实际感觉到的韵律,直接诉诸于人的感情、情绪与心理。可以说,一味的快和慢,都是不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
电视剧的主创人员,都应该为掌握节奏、控制节奏、创造性地处理节奏而努力。编剧要编出节奏,导演要导出节奏,演员要演出节奏,摄影要拍出节奏,剪辑要剪出节奏。
二、电视剧中的快节奏
大约十几年前,国内电视剧的创作有过这样一个过程:在电视剧创作中,有些创作人员因为强调个性的抒发、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过分强调单个画面的质感,注重于形式,淡化了内容;忽略了故事情节的有效推进;强调每个镜头的精致,重视单场戏的感觉,忽略了总体节奏的把握,整体拖沓、剧情推进缓慢。其结果是国产电视剧没人看,节奏快、故事性强的港台剧充满荧屏。那时,笔者作为剪辑工作者,有幸结识了一些思维活跃的新锐导演,他们的创作方式是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后来的真正消化、吸收。从剧本着手,到拍摄、剪辑,都要求节奏的明快,以讲好故事为第一目标。在笔者剪辑的中央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祥符春秋》(该剧是中央台和河南台合作拍摄的关于豫剧团改革的电视剧)中,全剧少用长镜头,已拍摄的长镜头一镜分两用,甚至数用,尽量剪短镜头;同时尽量少用空镜头过渡,简化过场戏(这在今天很普遍,但在当时比较少见),明快、律动的节奏让观众欲罢不能。这样的做法,给当时的电视剧市场带来了一缕轻风。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快”节奏的始作俑者,但应该承认,在当时,很多剪辑人员都是快节奏的追随者。
当时的“快”,是对缓慢节奏的冲击,激活了越来越沉闷的电视剧市场,迎合了观众的“阅读”要求,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使得电视剧的创作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电视剧艺术发展到今天,所有的导演和剪辑师都有了“快节奏”的意识,都以快为己任,快如美国电视剧《越狱》者,观赏者不能漏掉一个镜头、一个情节。但我认为,一味“快”的手法,也值得商榷。观众不都是专家,大多只是坐在电视机前忙里带闲的“观赏”,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漏掉某些对白、动作、镜头、某场戏,甚至某一集,而且,从创作规律来说,快并不是节奏的全部内容。“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才是节奏。
奥斯卡获奖片《克莱默夫妇》剪辑对节奏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克莱默在夫人出走后,给儿子做早餐时,用舒缓的节奏,强调“世界上最好的厨师都是男人”,在剪辑技巧上,用的是跟摇的长镜头,待看到锅里烧着了,用手去拿锅,被烫了时,一系列的短镜头剪辑,使得节奏突然加快,由缓至急,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一部片子里,克莱默的儿子在公园的器械上玩时,用大全的缓慢镜头表现儿童的欢愉与开心,待孩子从器械上掉下来的短暂一瞬间,竟用了十几个镜头组接,形成了对比鲜明的画面冲击力。这是优秀剪辑师带给我们的启示,需要快时,先慢下来,“积蓄力量”,这样的视觉刺激往往更强烈。
三、节奏的表现形式
其实,电视剧的节奏是以人物内心的节奏来表现剧情的外部节奏的。归根到底,任何创作形式都要以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依据,这就好比编剧导演创作要用心,演员演戏要用心,剪辑也同样,在服从于电视剧本的总体节奏前提下,认真考虑每一段落、场景、镜头的具体节奏的处理,最后完成总节奏的定型。
节奏在电视剧中的表现形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就是运动着的诸元素的张弛把握问题,起伏跌宕,张弛适度,韵味十足,节奏就准确、流畅、鲜明;反之,张弛无度、张弛失控,节奏则混乱、拖沓、失调。一旦节奏出了问题,就会表现出“戏乱套了”、“戏卡壳了”、“戏拖了”等。在笔者参与剪辑的电视剧中,就有一部故事本来写得很精彩的公安题材的戏——青岛电视台拍摄的二十集电视剧《现代诱惑》,因为线索较多,而又一味求快节奏,失去了转承,该有的舒缓、升华场次,一概从略,造成片子内容深度不够、缺少韵味,导致收视不理想。
体现在电视剧剪辑上的节奏,因它是电视剧总节奏的最后加工,其关键性不言而喻。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的总节奏是在剪辑机上定型的,剪辑实际上是电视剧的最后组成和包装。这就需要剪辑师对电视剧本的结构、情节走向烂熟于心,对镜头的长短、数量、顺序,镜头与镜头之间、场与场之间有规律、有韵律地安排,以形成节律。剪辑节奏虽然具有时空的掌握,不同视矩和角度的造型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的结合等因素。但是,对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整场戏快、慢、起、伏的处理,组成全剧每场戏的整体安排中,如何控制松紧适度,仍然是剪辑师把握节奏的主要课题。节奏对于剪辑师来说,主要是镜头长度、数量、顺序有逻辑性、规律性的安排。影视语言,包括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是剪辑节奏的基础。
剧情的发展、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情绪的起伏,影响、决定着电视剧的节奏。一般情况下,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越激烈,情节变化越剧烈,电视剧的节奏就要求急速剧烈;反之亦然。但控制好节奏,还能用“心”去“调节”节奏。比如说,2006年拍摄的23集电视连续剧《家在洹上》,剧中有一情节:一帮土匪骑着马来找薛耀青“算帐”,刘长乐和宝莲在高梁地里“偷欢”,薛耀青却若无其事地坐在家里“刻字”(做假甲骨文)。这三段相对独立的戏,按剧本要求,只有土匪和薛“刻字”平行进行,由于这两条线相互单调(且拍摄镜头少),而稍后才进行的“偷欢”的戏又不宜大段表现,就把“偷欢”的戏有机分段平行提前到两条线中间,使它同时发生,既加快了节奏(后发生的戏提前了),又可以很好地利用“规则”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做,虽说有些“功利”,但艺术创作往往就需要这种服务于整体的“机智”。同样,2008年笔者在上海剪辑的二十九集电视剧《天职》第七集中,医院病房内患者病情的急剧恶化(用一组患者痛苦表情特写,仪器的数据波形跳变,不同角度的切换);庸医在会议室的无动于衷(用两三个庸医的高谈阔论,表情麻木的长镜头),以及有良知医生积极施救(一组忙碌的医生抢救画面)。这就把几种不同的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张弛有度,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能坐下来看了。节奏应当何时紧、何时松,何时强、何时弱,何时快、何时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电视剧的内容,是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变化。
四、把握电视剧的节奏
作为剪辑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节奏意识,要有敏锐的节奏感,力争准确、巧妙地把握总体节奏,处理具体节奏。剪辑师在营造节奏时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通俗地说,就是要“用心”!努力地去追求有新意、有神韵、有力度的最佳节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节奏既虚又实,既抽象又具体,把握起来确实有难度,可能在这部戏里把握不错,下部戏又很难找准确了。对剪辑师来说,恐怕没有比准确、熟练地掌握、营造节奏更难的事了。如何去认识电视剧节奏的实质和规律?只有勤于创作实践和总结经验,有效地、有目的地多观摩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节奏保持执着的追求和探索,对节奏感去进行灵敏的体悟,多学习、争取多积累经验,并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触类旁通似的思考,争取成为能够掌握最佳节奏的、优秀的剪辑师。
(作者简介:葛葵光,男,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在六百多部(集)电视剧中从事剪辑、摄影、导演工作。)
电视剧的创作是继剧本创作(影视艺术的第一度创作)和拍摄阶段(影视艺术的第二度创作)之后,人们通常听说的“第三度创作”——剪辑艺术开始了。剪辑师是给出电视剧最后成品的人,是最后实现编剧导演等所有创作人员的愿望和要求的人,是一部电视剧的“终结者”。
一、节奏的定义
导演是一部电视剧的艺术总设计师,他为电视剧确定了基调、风格,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剪辑的性质决定了剪辑艺术的特征,使它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又是电视剧艺术,特别是导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一部片子、一场戏,导演都是拍摄出较多的镜头(素材)供剪辑师选择使用。一个好的剪辑师要有超过常人的敏感和锐利的目光,察觉到每个有效镜头(素材)的细节和差异,调动强大的视觉记忆力,把所有的素材贮存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运用镜头语言将其中有用素材合理裁剪、有序组织编排,而将多余的无用的镜头或片断剪掉舍弃了。对剪辑师而言,合理的“取”“舍”、镜头语言的节奏快慢,代表着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水平高低。
电视剧的节奏反映了大自然的变化(如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社会活动的开展(如劳动、运动、战斗等),人物情感的波动(如心里、生理、情绪、感情等),也就是说,电视剧的节奏要来源于生活。对剪辑人员来说,就是要在与导演的合作情况下,遵循剧本,品味生活,争取把节奏把握准确。
电视剧的节奏是独特的带有韵律美的艺术感觉,是一种能影响、引导、控制、激发观众注意力的情感冲击波。节奏贯穿于电视剧创作的全过程。没有镜头内外的各种运动,就没有节奏。节奏是一种看不清摸不着的心灵上的意韵(如演员表演的心理节奏,即所谓内部节奏),又是十分具体地存在于情节中、镜头中的律动(如摄影师的镜头表现,导演对演员的动作设置,剪辑师的镜头编排,即所谓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基础动因和表现依据,内部节奏左右着外部节奏的变化,同时又相互影响。节奏是人们能实际感觉到的韵律,直接诉诸于人的感情、情绪与心理。可以说,一味的快和慢,都是不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
电视剧的主创人员,都应该为掌握节奏、控制节奏、创造性地处理节奏而努力。编剧要编出节奏,导演要导出节奏,演员要演出节奏,摄影要拍出节奏,剪辑要剪出节奏。
二、电视剧中的快节奏
大约十几年前,国内电视剧的创作有过这样一个过程:在电视剧创作中,有些创作人员因为强调个性的抒发、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过分强调单个画面的质感,注重于形式,淡化了内容;忽略了故事情节的有效推进;强调每个镜头的精致,重视单场戏的感觉,忽略了总体节奏的把握,整体拖沓、剧情推进缓慢。其结果是国产电视剧没人看,节奏快、故事性强的港台剧充满荧屏。那时,笔者作为剪辑工作者,有幸结识了一些思维活跃的新锐导演,他们的创作方式是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后来的真正消化、吸收。从剧本着手,到拍摄、剪辑,都要求节奏的明快,以讲好故事为第一目标。在笔者剪辑的中央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祥符春秋》(该剧是中央台和河南台合作拍摄的关于豫剧团改革的电视剧)中,全剧少用长镜头,已拍摄的长镜头一镜分两用,甚至数用,尽量剪短镜头;同时尽量少用空镜头过渡,简化过场戏(这在今天很普遍,但在当时比较少见),明快、律动的节奏让观众欲罢不能。这样的做法,给当时的电视剧市场带来了一缕轻风。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快”节奏的始作俑者,但应该承认,在当时,很多剪辑人员都是快节奏的追随者。
当时的“快”,是对缓慢节奏的冲击,激活了越来越沉闷的电视剧市场,迎合了观众的“阅读”要求,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使得电视剧的创作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电视剧艺术发展到今天,所有的导演和剪辑师都有了“快节奏”的意识,都以快为己任,快如美国电视剧《越狱》者,观赏者不能漏掉一个镜头、一个情节。但我认为,一味“快”的手法,也值得商榷。观众不都是专家,大多只是坐在电视机前忙里带闲的“观赏”,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漏掉某些对白、动作、镜头、某场戏,甚至某一集,而且,从创作规律来说,快并不是节奏的全部内容。“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才是节奏。
奥斯卡获奖片《克莱默夫妇》剪辑对节奏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克莱默在夫人出走后,给儿子做早餐时,用舒缓的节奏,强调“世界上最好的厨师都是男人”,在剪辑技巧上,用的是跟摇的长镜头,待看到锅里烧着了,用手去拿锅,被烫了时,一系列的短镜头剪辑,使得节奏突然加快,由缓至急,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一部片子里,克莱默的儿子在公园的器械上玩时,用大全的缓慢镜头表现儿童的欢愉与开心,待孩子从器械上掉下来的短暂一瞬间,竟用了十几个镜头组接,形成了对比鲜明的画面冲击力。这是优秀剪辑师带给我们的启示,需要快时,先慢下来,“积蓄力量”,这样的视觉刺激往往更强烈。
三、节奏的表现形式
其实,电视剧的节奏是以人物内心的节奏来表现剧情的外部节奏的。归根到底,任何创作形式都要以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依据,这就好比编剧导演创作要用心,演员演戏要用心,剪辑也同样,在服从于电视剧本的总体节奏前提下,认真考虑每一段落、场景、镜头的具体节奏的处理,最后完成总节奏的定型。
节奏在电视剧中的表现形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就是运动着的诸元素的张弛把握问题,起伏跌宕,张弛适度,韵味十足,节奏就准确、流畅、鲜明;反之,张弛无度、张弛失控,节奏则混乱、拖沓、失调。一旦节奏出了问题,就会表现出“戏乱套了”、“戏卡壳了”、“戏拖了”等。在笔者参与剪辑的电视剧中,就有一部故事本来写得很精彩的公安题材的戏——青岛电视台拍摄的二十集电视剧《现代诱惑》,因为线索较多,而又一味求快节奏,失去了转承,该有的舒缓、升华场次,一概从略,造成片子内容深度不够、缺少韵味,导致收视不理想。
体现在电视剧剪辑上的节奏,因它是电视剧总节奏的最后加工,其关键性不言而喻。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的总节奏是在剪辑机上定型的,剪辑实际上是电视剧的最后组成和包装。这就需要剪辑师对电视剧本的结构、情节走向烂熟于心,对镜头的长短、数量、顺序,镜头与镜头之间、场与场之间有规律、有韵律地安排,以形成节律。剪辑节奏虽然具有时空的掌握,不同视矩和角度的造型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的结合等因素。但是,对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整场戏快、慢、起、伏的处理,组成全剧每场戏的整体安排中,如何控制松紧适度,仍然是剪辑师把握节奏的主要课题。节奏对于剪辑师来说,主要是镜头长度、数量、顺序有逻辑性、规律性的安排。影视语言,包括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是剪辑节奏的基础。
剧情的发展、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情绪的起伏,影响、决定着电视剧的节奏。一般情况下,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越激烈,情节变化越剧烈,电视剧的节奏就要求急速剧烈;反之亦然。但控制好节奏,还能用“心”去“调节”节奏。比如说,2006年拍摄的23集电视连续剧《家在洹上》,剧中有一情节:一帮土匪骑着马来找薛耀青“算帐”,刘长乐和宝莲在高梁地里“偷欢”,薛耀青却若无其事地坐在家里“刻字”(做假甲骨文)。这三段相对独立的戏,按剧本要求,只有土匪和薛“刻字”平行进行,由于这两条线相互单调(且拍摄镜头少),而稍后才进行的“偷欢”的戏又不宜大段表现,就把“偷欢”的戏有机分段平行提前到两条线中间,使它同时发生,既加快了节奏(后发生的戏提前了),又可以很好地利用“规则”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做,虽说有些“功利”,但艺术创作往往就需要这种服务于整体的“机智”。同样,2008年笔者在上海剪辑的二十九集电视剧《天职》第七集中,医院病房内患者病情的急剧恶化(用一组患者痛苦表情特写,仪器的数据波形跳变,不同角度的切换);庸医在会议室的无动于衷(用两三个庸医的高谈阔论,表情麻木的长镜头),以及有良知医生积极施救(一组忙碌的医生抢救画面)。这就把几种不同的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张弛有度,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能坐下来看了。节奏应当何时紧、何时松,何时强、何时弱,何时快、何时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电视剧的内容,是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变化。
四、把握电视剧的节奏
作为剪辑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节奏意识,要有敏锐的节奏感,力争准确、巧妙地把握总体节奏,处理具体节奏。剪辑师在营造节奏时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通俗地说,就是要“用心”!努力地去追求有新意、有神韵、有力度的最佳节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节奏既虚又实,既抽象又具体,把握起来确实有难度,可能在这部戏里把握不错,下部戏又很难找准确了。对剪辑师来说,恐怕没有比准确、熟练地掌握、营造节奏更难的事了。如何去认识电视剧节奏的实质和规律?只有勤于创作实践和总结经验,有效地、有目的地多观摩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节奏保持执着的追求和探索,对节奏感去进行灵敏的体悟,多学习、争取多积累经验,并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触类旁通似的思考,争取成为能够掌握最佳节奏的、优秀的剪辑师。
(作者简介:葛葵光,男,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在六百多部(集)电视剧中从事剪辑、摄影、导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