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无此声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婆去世时,正是酷夏,我家屋后卡坡下的罗布麻花儿开得烂漫如云,蜜蜂、蝴蝶成群结队地嘤嗡,就连最不出彩的红柳花儿,都艳丽得像理了红妆的新娘,繁花夭夭,一片流光溢彩。这年天气也格外异常——白昼日光如炬,灼得大地颤颤微微,地平线望之几乎眩晕,裸露的肌肤仿佛再多晒一会儿,便会皮开肉绽,到了夜里,十有八九惊雷如怒,闪电凄厉,暴雨噼噼啪啪如两军鏖战般激烈。只是,这雨维持的时间极短,还不及细细体昧,十数分钟便告收兵。待到次日,天空照样若无其事地湛蓝似釉,烈日照样如火炉熏熏,只低洼处积蓄的一滩滩碱水在提醒,昨夜此地曾歷夜雨。
  那时,我才放暑假,整天像个野小子一样带着一群小伙伴四处流窜,爬房上树,下池塘赶鸭子,祸害得大院里鸡飞狗跳,常惹得母亲手握笤帚穷追不舍,越追,我跑得越欢实——不能跑慢呀,母亲天生断掌,打起人来下手是相当的重,倘是那笤帚落在我幼年单薄的屁股上,免不得一通鬼哭狼嚎,若是再逢了母亲火气旺,多半晚饭都没得吃。当然,倘是外婆听见外孙女的哭嚎,定然是要中气不足地斥责女儿心肠狠:“死婆娘,自己生的娃儿,啷个下手那么重,轻点嗦!”
  可是外婆死了。死在意料之中。她早算计好了自己的日子,在两个月前。直到临死那个时辰,我被隔壁秀芳婶按在她脚头烧黄纸,透过满屋子茫然乱飘的黑絮中,望着躺在床上魂魄悠悠的外婆,仍在满脑子思索,我神奇的外婆是如何精准地预测到自己仙逝的日子?
  这个世纪之谜至今无解。多年以后,我曾与母亲就此问题再次郑重探讨,母亲依旧摇头语不知。
  我睿智的外婆,早在半年前,就吩咐女婿——我的父亲请邻居张木匠为她打造了一口棺材,并漆上褚红的油漆,在两端描龙画凤,豪华而又阴气森森地躺在我家院角的荫棚下待命。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曾伙同发小阿木偷偷钻进棺材里玩死人游戏。寿衣是外婆临死前一个月唤母亲去做的,母亲仍是央了秀芳婶缝制,她的女红手艺在大院里数一数二。那是一身黑色的对襟大褂,棉布,老规矩,人死后是不能穿化纤衣物和携带铁器入棺的。寿鞋,是我舅妈做的,黑布面千层底布鞋,相当结实。母亲临外婆断气前,亲自为她穿上了寿鞋,边穿边唠叨:“妈,给你穿新鞋了,阳间的道河沟太多,你遭罪了,阴间的路你慢慢走,莫得慌!”
  我看见外婆眼角挤出一滴浑浊的泪。
  外婆去世时,享年七十八岁,被隆重地葬在我家东面卡坡上的公共墓地,距我母亲——她女儿家不足一公里。咫尺之遥,再无缘睹面。她最终未能回到思念的家乡,四川南充一个小县城的乡下。在此之前,外婆一直央求父亲送她回家乡:“死在新疆就成孤魂野鬼喽,二天没得伴摆龙门阵,没得人给我烧纸!”
  父亲温和地宽慰岳母:“你老人家莫操心,就算我和玲子不在了,还有这么多外孙外孙女,啷个没得人烧纸嘛!”
  玲子是我母亲的小名。每次父亲说话的时候,我都能看见母亲悄悄地撩起衣襟擦拭眼睛。一次,我欢实地跑上前说:“外婆,你不怕,你要死了,以后幺儿给你烧纸,多多烧,你在阴间猛猛地花!”
  母亲顺手抄起手边的物件——蝇拍或是笤帚,总之是顺手的,照着我便是一通狂揍。我飞快地逃窜。死,做为晚辈是不能在长辈面前说的,要折人寿的。后来父亲谆谆地教导我。
  我的外婆,曾出身富庶人家,她的父亲,我的外曾祖父是家乡有名的地主,据母亲说,彼时整个村子,租种的皆是我外婆家的地,光景之殷实无人可敌。故此,幼年和青年的外婆并未吃过苦,日子虽不及城里官宦人家奢靡气派,亦是少出闺阁,专司女红,闲了偶尔读读圣贤书——我的外曾祖父颇有远见,曾办过私塾,后来我母亲和几个姨妈、舅舅们皆在私塾读过书。只是,外婆仍免不了接受封建社会的陋习,被迫缠足,在她七十六岁那年,我曾亲见,畸形的小脚极尽丑陋,惊悚之极。除此之外,外婆当年的生活相当享受,我甚至可以从母亲的讲述中想像到彼时年轻美丽的外婆形象,“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那理所当然是地主家大小姐的标配,其光鲜亮丽,一度令我艳羡不已。然而,我见到外婆时,已是1980年,她正七十三岁高龄,岁月暮晚,风烛残年,昔年丰华荡然无存,完全一个瘦骨伶仃的农村老太太形象。
  这让我感到悲哀,岁月果真是不放过谁,再好的皮囊临了皆是槁如枯木,不忍直视。外婆其实并不愿来新疆,外公早年去世,只能随了儿女。她原先是随我大舅在乡下生活,我大舅妈天性刻薄,又因文革时大舅被地主出身连累,全家一度沦为人下人,过了些年苦日子,大舅妈便将一切归咎于曾为地主女儿的婆婆——终日面无好色,食无好粟,嫌弃如敝衣。可怜外婆当年也曾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竟遭此折辱,却也无奈,只能书信远在新疆的二女儿——我母亲,一诉愁肠。刚烈的母亲闻听外婆戚戚,当下就请了探亲假,与父亲一道去接了外婆来疆,留在身边悉心照顾。
  外婆临死前那一个月,突然像孩子般缠腻,身边不许离人,吃食上更是格外挑剔,辣的不吃,酸的不吃,菜炒老了嫌嚼不动,菜炒嫩了嫌没味,羊肉一股膻臊味,猪肉全无肉香味,总之就是新疆的各种饭食比不上四川家乡的滋味地道。我的父亲母亲只是尽力满足老人的种种苛求,并不厌弃,我懵然不知内情,甚至心生些许埋怨,原先温润善良的外婆何以变得此番刁钻刻薄。成年后,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一个飘泊异乡的老人在传达内心最深刻的念想,她唯恐自己再无机会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再也吃不到那些翠翠嫩嫩的青菜,辣到五脏六腑的红椒,麻掉舌头的青花椒,以及红苕养肥的年猪肉熏成的香肠、腊肉,再也听不到那些亲切的方言俚语,再也看不到那些熟悉的故人面孔。
  后来,在外婆一次又一次状若孩童的刁蛮中,父亲允诺:“只要您老人家听话好好吃饭,按时服药,您百年之后,我必设法送您回家乡。”外婆让父亲一次次发发誓,父亲便翻来覆去地赌咒。
  外婆来新疆的那年仲秋,月上柳梢,正是万家团圆,户户飘香,父亲突发奇想要在院里边吃晚饭边赏月,遂将饭桌移入小院,外婆如同小孩般拍手大赞。那晚,一轮皎洁的明月,将小院照的清晰亮堂,月光下,七八样菜肴,虽简单,却尽是父亲妙手烧制的家常小菜,算得上可意可口。父亲贴心地给外婆挟菜,皆是烧的软糯易消化。外婆吃几口,竟停箸不语,神色凝重,不时举头望月。母亲一旁问:“妈,你怎的,饭菜不合胃口吗?”   外婆欲言又止,母亲耐心地等候。父亲再次给外婆挟菜,外婆摇头,伸手阻住父亲的胳膊,叹气:“唉,人老了,再好的饭食都吃不下了……唉,也不晓得老大那窝猪娃儿长的肥个了不,平娃子长高了没得,那娃儿,肠胃不好,不喜吃饭……也不晓得屋头的灶,补了没得,煮饭跑烟……”
  外婆突然缄口。老大是我大舅,平娃子是我大表弟。母亲瞧出端倪,向父亲使个眼色,父亲立刻开始讲朱元璋做皇帝的野史。外婆平素最喜听父亲讲历史,总说他讲得好,比说书先生还有味道。但那夜,外婆听得并不投入,父亲抑扬顿挫的声调中,我隐约看见她深陷的眼窝中波光鳞鳞,一轮圆月映在其中,就像掉落潭水,有风拂过,晃晃悠悠。
  那时,我尚幼年,并不谙人事,只见外婆时时怅惘,常在清晨手抚一柄油光的木梳,默默梳理散下的发髻。那木梳,说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外婆的精血早已渗入其中,散发着一股脑油的味道。我只瞧那木梳自一缕银发中缓缓倾下,到发尾,再也不动,外婆不眨眼地望着它,满眼心事。
  外婆去世后次年夏夜,我与小伙伴打赌拼胆量,子时刚过,一群野孩子便偷偷攀上我家屋后的卡坡,夜游墓地。那夜,闷热不已,也无夏风,只月光惨淡。墓地寂静,满目的丘塚,墓碑高低错落地林立,那坟,如一个个硕大的馒头隐匿在夜色中,莫名心悸。我战战兢兢地扯着阿木的衣袖,打着手电,弄出各种声响在墓中穿行,并边走边瞧碑文,无聊地和阿木讨论碑上的人名,聊以壮胆。霍然看见一面青石碑上三个描红大字:宋碧辉。……?好熟悉的名字。我拽着阿木的胳膊,让他靠近点儿,用手电又仔细地照左排竖行小字:四川南充岳池县人,生于公元1907年,卒于1985年,享年七十八岁……再往下,我瞧见了父亲和母亲的名字。
  我知道了,这座碑下,埋葬的該是我的外婆。她已在地下安睡整整一年。我看看阿木,两小无猜,墓地本非淘气之所。我抬头望天,夜幕深沉,下弦月正悬在空中,如外婆年轻时黛青的蛾眉。只是月光惨淡,凄清地照在她的坟头,和描红的青石墓碑。我想起临终前母亲为她穿鞋的场景。阴间的路,不知她的千层底布鞋走得稳当不。
  多年后,我夜读纳兰词,伴一盏孤灯,一杯香茶,突然就懂了外婆当年的心境:“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困顿半生的外婆啊,终究是没能回到她的家乡!
其他文献
只有心静的人,才听到落叶的声音。  有的如锥,沉沉地落下,仿佛要把泥土砸出个坑来。有的如针,叶尖一刺,钻进泥土。有的如风筝,半天还在飘,落地时在嘶叫。有的如歌,绵绵的,温婉的,不愿离开,不忍心下坠——  听叶,躺在冬天的树林,带一本蒲宁的小说,渐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蒲宁的俄罗斯,蒲宁的乡村,蒲宁的树林,蒲宁的夜莺,蒲宁的提着裙摆的挤奶少女。  这是卡佳。  那是阿莲嘉。  我已不知天上的云在飘,我
期刊
秋 日  落叶是秋天献给大地的毯子  從树梢飘落完成着皈依的仪式  我踩在一条时间修筑的河流  吱吱声传递到每一根神经末梢  群山和大地袒露它的原初本色  枝头的野果颜色火红  带着只属于秋天的静穆和沉着  野板栗早已绽开金黄的芒刺  榛子的果实饱满蕴藏着童年的记忆  在故乡的山间  我愿做一棵挺拔苍翠的杉树  守护大地山川,见证四季轮替  我的心中有一头小兽  我的心中有一头小兽  它左冲右突渴
期刊
花 事  春风轻轻地吹几天  屋后的索瑪就会开得漫山遍野  若是亲情的花可以这么容易开  爱情的花可以这么容易开  友情的花可以这么容易开  天下所有有情的花都可以这么容易开  那么,我们何必小心翼翼地  摸索着石头过日子这条河  乡村路上  两匹马驮着洋芋  上坡的时候  父亲在后面不停地吆喝  两匹马一颠一颠地前进  父亲在一步一步跟上  走在山坡上的父亲和两匹马  远远望去,多像三只蜜蜂  
期刊
要拥有一种具象,才可形容  比如一枝梨花。一尊菩萨  为了描摹这种形状  我向万物探询。  低声交谈,而后缄默不语  梨花有雪的白,菩萨有人间的善心  可是从未有人告诉我  这一切是如何而来  模 仿  为了得到那些赞誉  我张牙舞爪出许多文字  天分。是他们口中常用的名词  构思。手法。布局  他们称赞,我腆脸而对  愧怍。一种心理活动  面对春秋,我无地自容  模仿。只是欺世盗名的一种方法  
期刊
1  老父83,僅剩残缺的牙,犹如被岁月冲刷后磨损、松动的小石子。  曾经,以牙为刀,为枪,为撬,为铲,打江山。  而今开始脱落,如江山崩塌。  埋藏近一个世纪沧桑的脸,也在岁月之风扯皱下,五官松垮,嘴唇凹憋。  张嘴就是江山。即使山河破碎,依然逼仄出刀霜血剑的气息。  似乎牙在,英雄气概就在,江山就在,日子就有盼头。  2  老父的江山,其实一直被一条时间之绳牵引着。用一生的牙紧紧咬住绳子的一端
期刊
一  阿姝的生日是四月十五号,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我有的只是一个只能接进却不能打出的号码——来自陌生异乡的封闭式学校里的一台公共电话。纵然是这样,我也常常因事而漏接她的电话。我看着错过的号码——却什么也做不了。  那个夏天,我高考大失利,原以为就此沉入谷底,已经着手复读,却捡了个狗屎运在本地的一所还说得过去的学校里,读了自己最想读的专业。可是这大半年我常在半梦半醒的恍惚间,觉得我和阿姝的人生像是在
期刊
钓 鱼  我常常选择一个晴好的日子  在一片平靜的水面  放下钓具……  紧握钓竿 屏住呼吸  开始钓鱼  在很深的水下  我看不见的地方  有大鱼或小鱼  在经受诱惑  我静静等待着  那跳出水面的收获  一生中  我有很多的时候  都把自己伪装成钓者  看似平静的表面  总隐瞒虚假之意  我的期许  总埋在深不可见的心底  一场雨  一场雨就是你一次委屈的泪  从你紧锁的眉头  穿透心灵的阴云
期刊
一道残阳晕染了天边,留下一片赤红。落日的余辉将远山映衬得朦胧而又有些壮美,渐渐的只能见到一点儿轮廓。我走在街头,看那建筑工地早已没有了白日的喧闹,寂静下来的马路上只有被风吹落的黄叶在漫无目的地游荡,冷风倏地钻入衣领,让人感到透彻心扉的凉意。  我家住在小镇的一角,比较偏远。平日里很少见到有人在这里卖东西,今天竟然有一个卖烤串的小摊。一个50岁左右的阿姨站在那儿,马尾随意的扎在脑后,或许是怕风吹乱了
期刊
六月十日晚  在遇见咖啡与你聊天  从诗聊到了父母,生死  从生到死  这长长的距离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都由梦串起  时光沿着墙壁悄悄地溜走  灯光下  你像一尊佛  心口绽放莲花  几朵闲云由窗户飘入  给你穿上袈裟  你吐出的一个个词语  成为一枚枚菩提  让人向善皈依  再见,普者黑  回家了  坐在动车上  一阵欣喜  忽然想到  妈妈已经走了  我已成了无家可归的小孩  
期刊
1  江,一直在流逝。  雪,一直在飘落。  2  垂钓是文人的宿命。  钓竿长在骨头里,钓线长在血脉里,钓钩长在灵魂里。  鱼儿,长在别人的戏说里。  3  骨头很硬,扔在哪儿都可以铮铮有声。  既可以伴奏长安城的朝歌夜弦,也可以和鸣江湖间的风鸣水响。  有一丝隐约的旋律,把疼痛和抑郁嵌在休止符的雪下,醒着,却不发芽。  4  借一些动物的故事骂人。有的口沫飞溅,有的又口水自咽。  永州那几个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