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减轻脑损伤作用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SV)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模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减轻脑血管痉挛损伤的作用。

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AH组、SAH+生理盐水(NS)组、SAH+SV组,每组18只;后3组通过枕大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后2组在SAH模型建立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SV(2 mg/100 g)。分别抽取各组大鼠模型建立后1 d、3 d、5 d及10 d时血液,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分别于模型建立后3 d、5 d取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SAH组和SAH+NS组在模型建立后1 d、3 d、5 d及10 d时的hsCRP水平[(0.29±0.01)mg/L、(0.32±0.02)mg/L、(0.35±0.02)mg/L、(0.32±0.02)mg/L;(0.28±0.02)mg/L、(0.31±0.02)mg/L、(0.34±0.02)mg/L、(0.31±0.02)mg/L]均较假手术组[(0.09±0.02)mg/L、(0.09± 0.02)mg/L、(0.09±0.02)mg/L、(0.09±0.01)m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SAH+ SV组hsCRP水平[(0.15±0.02)mg/L、(0.21±0.02)mg/L、(0.24±0.02)mg/L、(0.15±0.03)mg/L]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但均较SAH组和SAH+NS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AH组和SAH+NS组在模型建立后3 d、5 d的神经功能评分[(14.1±0.8)分、(11.9±0.9)分;(13.9±0.7)分、(11.1± 1.4)分]均较假手术组[(26.7±0.5)分、(26.6±0.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H+SV组神经功能评分[(23.0±0.8)分、(21.8±1.4)分]亦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但均较SAH组和SAH+NS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V可通过降低SAH后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血管痉挛损伤,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Notch1通路活化对胶质瘤干细胞(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将U87胶质瘤细胞置于干细胞培养基中悬浮培养,使用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CD133阳性的胶质瘤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133及巢蛋白鉴定GSCs。将携带Notch1抑制物核苷酸序列(shRNA-Notch1)、阴性对照核苷酸序列(shRNA-NC)的重组慢病毒转染至体外培养的U87来源的GSCs中,分别作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中路径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合适方法。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使用覆膜支架封堵治疗颈动脉病变患者10例,其中动脉瘤8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1例,复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对颈动脉血管路径平直的5例病变,采用常规的6F Envoy导引导管建立路径,或直接使用动脉鞘作为导引导管;对血管路径迂曲的4例病变,采用Neuron070导引导管和70
目的利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正常三叉神经根进行监测,研究其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患者20例患者进行研究。术中首先将三叉神经根分为8个区域,Ⅰ为外侧区,Ⅱ为外上区,Ⅲ为中上区,Ⅳ为内上区,Ⅴ为内侧区,Ⅵ为内下区,Ⅶ为中下区,Ⅷ为外下区,然后采用直径1 mm的双极刺激器,分别予0.2 mA的电刺激,在眶上孔(V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行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的1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脑葡萄糖代谢(PET/CT)、症状相关量表及部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DTT示内囊前肢联系前额叶与纹状体的前
目的探讨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自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血清肌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入院24 h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基线资料,并按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增高将患者分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和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在发病后180 d时进行随访,采用改良
目的探讨源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绿色荧光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经长期鼠间传代后演变成纤维肉瘤的可能性。方法取浓度为1×106个/0.5 mL PBS的SU3胶质瘤干细胞,接种于纯合子NC-C57BL6J-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小鼠皮下,致瘤后将1 mm3大小的移植瘤组织经套管针行同品系鼠间传代移植,观察移植瘤的增殖特征。取初代移植瘤和各鼠间传代的肿瘤组织进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
目的探讨锁孔手术清除老年患者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3月至2015年1月经锁孔手术治疗的3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效果。所有患者根据术前CT提示的血肿颞部体表投影行锁孔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颅脑CT扫描血肿清除率为93%,其中血肿直径3.6~6 cm清除率为97%,血肿直径大于6 cm血肿清除率为85%。再出血2例,血肿周边脑梗死1例
目的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DWI-ASPECTS)评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8例,依据其溶栓后30 d及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DWI-ASPECTS分值等进行组间比较;再以预后是否
目的介绍皮下无线结缝合法并探讨该缝合法在头皮切口缝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18例开颅手术患者,按切口缝合方法分为2组(传统缝合组51例和无线结缝合组67例),并统计分析2组患者切口缝合时间、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线结排异反应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传统缝合组切口缝合时间为(27.35±1.85) min;甲级愈合45例,乙级愈合6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