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斯诺,把中国故事告诉美国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独家采访张学良,最早“预报”西安事变;在中国10年,
  写成《续西行漫记》等作品
  武际良(口述)
  海伦·斯诺
  生于190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原名海伦·福斯特。1937年7月,独自赴延安采访,写下《续西行漫记》。后两次重访中国。1997年去世,享年90岁。
  1931年7月,23岁的海伦挎着母亲送她的柯达相机,带着一大厚本美国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剪报合辑,以美国一家报业联合会驻华特约记者的身份,登上前往中国的“林肯总统号”游轮。
  1个月后,海伦抵达上海。在静安寺路一家美式餐馆里,她约见了偶像埃德加·斯诺,1年后成为他的妻子。
  海伦·斯诺“踏着丈夫的足迹”,在中国展开近10年的记者生涯,向全世界报道中国人民抗战的故事。她称自己是美国人民的“私人代表”,同中国人民的关系是“基层的美中友谊”。
  2017年11月7日,海伦·斯诺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现场,《海伦·斯诺与中国》一书的作者武际良向《环球人物》记者讲述了海伦传奇的一生和她的中国情缘。
  没有海伦,也许就没有《西行漫记》
  上世纪40年代,我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学上学时,老师让我们看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受到鼓舞,参加了革命。
  退休以后,我开始研究斯诺夫妇。海伦在中国的传奇经历和帮助中国人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开始深入探索她的一生。
  海伦1907年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聪慧又勤奋,13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诗,梦想着当作家。她常在报上看到埃德加·斯诺关于中国的报道,被斯诺的文采打动,为他笔下的神秘中国所吸引。
  1931年8月1日,海伦如愿到达上海。当天,她就通过美国驻上海总领馆,约见了斯诺。那时,斯诺刚从东南亚回来,被骡子踢了一脚,走路一瘸一瘸的。他还得了疟疾,身体消瘦,脸色苍白。斯诺刚刚得知母亲去世,又因为写同情中国人民的文章,被上海的西方人污蔑为“白人的叛徒”,处处不如意,正打算回国。海伦拿出署名斯诺的剪报,动情地鼓励他,最终打动了他。斯诺后来回忆说:“多亏海伦的挽留,我才继续待在中国。”若没有海伦,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西行漫记》。
  两人1年后结婚,定居北平。这是后话。
  1936年斯诺到陕北保安(今志丹县)采访时,朱德的队伍还没到陕北。他只采访了认识朱德的人,拿到的是第二、三手的资料。第二年,海伦到延安采访朱德,得到大量一手资料和照片,补充进《西行漫记》。斯诺后来认为,《西行漫记》一书应署上海伦的名字。
  1936年10月,海伦在西安专访了张学良,了解了他支持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的立场。她发表了《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一文,最早“预报”了西安事变。
  次年,海伦到达延安,住了4个月,向毛泽东、朱德等61位红军将领提出上千个问题,整理了27本采访笔记,拍了20多卷胶卷。那时候没有录音机,她全靠从美国带来的一支沃特曼牌钢笔,笔尖磨秃了,手指写肿了,右手也落下永久性痉挛的毛病。她的延安之行,成就了《续西行漫记》(又名《红色中国内幕》),作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这本书成了记录中国革命的名著之一,弥补了我军早期高级领导人疏于笔录的空白。
  海伦不只是记录者,还是活跃的、充满激情的活动家。为了援助中国人民抗战,她和一些中外人士,共同发起了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号召战时经济组织联合起来、生产自救,得到毛泽东、宋庆龄等人的支持,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因此被称为“工合之母”。“工合”一词现在成了美国人的常用语,意思是“加油干,一起干”,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的源头在中国,代表着海伦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合作精神。
  “我喜欢黄玫瑰,还有中国的好消息”
  1940年12月,在一个寒风料峭的早晨,海伦乘坐“塔夫脱总统号”轮船回国。因为性格不合、追求不同,海伦和斯诺在1949年离婚了。这一年,新中国成立。她兴奋地穿上在中国买的旗袍,坐在打字机前拍了张照片,并飞快地敲下一句话:“共产党掌握了政权,我如释重负。”
  在漫长的岁月里,海伦孤身一人,住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郊的一间农舍里。她没有子女,身体不好,床头常放着氧气瓶。但她一直惦记着中国。她写了近50部著作和手稿,很多是关于中国的,但很多书稿没能出版。
  她只能靠领取社会救助金和替人查家谱为生。中国朋友多次提出要资助她,她都婉言谢绝:“不论是斯诺还是我,都是独立思考的作者。”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那时海伦迫不及待想重访中国。为筹集旅费,她卖掉从中国带回的红木家具和字画。时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她的好友黄华提出,中国政府为她解决费用。她开玩笑说:“路费我自己掏,吃饭租房的钱我就不掏了。尼克松也没掏嘛。”
  当时,还有中国朋友提出,希望海伦像另一位美国作家斯特朗一样定居中国,得到更好的照顾。她感动地回绝:“我有自己的归宿和使命,就是把我在中国的见闻,告诉我的美国同胞。”两次重访中国后,她写下了《重返中国》等多部著作。
  海伦在垂暮之年住进养老院。她得了严重的心脏病,躺在床上还对中国念念不忘。黄华等中国朋友去看望她,问她有什么愿望,她说:“我喜欢黄玫瑰,还有中国的好消息。”她的好朋友雪莲女士告诉我,海伦的遗言是:“我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可我的心回到了中国!”
  1997年1月11日,海伦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享年90岁。有媒体称,“她是那一代人中,同中国人民友好的美国人里,最后谢世的一位。”
  曾侄孙成了中国女婿
  暮年时,海伦意识到,很多年轻人不了解美中人民友好的历史,打算把她和斯诺在中国的共同经历拍成电影,还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希望得到支持。但當时毛泽东已经病重,是否看了这封信不得而知。海伦的愿望至死没有实现。
  后来,我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查资料,看到了海伦写给毛泽东的这封信,如获至宝,补充到书里,并想替她完成这个心愿。我把关于海伦和斯诺的两本书改成了剧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领导看了之后,觉得题材很好,但是苦于筹不到资金,就搁置了。
  值得欣慰的是,关于海伦和斯诺个人的影片已经出现了。200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了《西行漫记》,拍成影片《毛泽东与斯诺》。2001年,美国几家电影公司联合拍了纪录片《海伦·斯诺——见证革命》,讲述海伦在中国的非凡经历。这些影像资料成了青年一代了解中美历史的窗口。
  海伦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近10年,她没有用西方的标准评判中国,而是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应该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我认为这是海伦思想的重要价值。她研究中国时,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和真情实感,用行动支持中国,这是很打动我的地方。
  1991年,中国作协、中华文化基金会给海伦颁发“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海伦说:“创立这个奖,是鼓励国际理解和相互建立友好关系的好办法,架设了‘通向未来的桥梁’……”
  去世12年后,海伦终于“荣归故里”。2009年,她的出生地犹他州在市中心竖立海伦铜制雕像,举办研讨会和展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理解海伦,了解中国。
  如今,关于海伦的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活动,每年轮流在中美两国之间开展。我觉得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对海伦精神遗产的挖掘和传承。
  作为海伦在世的至亲,谢莉尔继承了姑妈的思想,成为海伦·斯诺文学基金托管会的负责人。她多次带儿女和孙辈到中国参加友好活动,一个孙子在中国学习中文和历史。她最小的侄孙,也就是海伦的曾侄孙娶了中国姑娘,成了中国女婿。
  海伦身后的这些故事,成了搭建美中人民友谊之桥的续篇。所有认识她的人都没有忘记,她曾以这样一首诗,表达对中国人民至死不渝的感情:“我想要一朵迷迭香在我的坟墓上生长,我愿意在墓中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其他文献
做过模特的梅森接受了多伦多一家商场的邀约,扮演圣诞老人。他拿到服装时突发  奇想:为什么圣诞老人要一成不变地捧着圆圆的肚子,扛着大口袋挨家挨户送礼呢?他决定“大变装”,穿上了红色天鹅绒休闲西服,内搭格子衬衫,围上大围巾,脚蹬黑红相间的运动鞋,只留下那顶标志性的红帽子,顿时潮范儿十足。他还坚持每天换身造型,统统是“骨感版”圣诞老人。梅森立马出了名,许多人为了看这个新潮圣诞老人一眼,挤爆了商场。  俄
人物简介  惟觉和尚,1928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当代高僧,台湾“四大山头”之一中台禅寺的开山方丈,对振兴禅宗贡献良多,2016年圆寂。  得知台湾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老和尚于2016年4月8日圆寂,不由得心中一震。虽然早知世间万物本性空寂,皆非常住,但因曾沾老和尚法雨,而对其寂灭更添悲怆,也乃人之常情吧。  在台湾,老和尚圆寂的消息传出,4500多名信众前往中台禅寺外致意,上千人进场吊唁,4月
伊兰、巴图、孟克几代人坚持用文艺形式向农牧民传播文化,连总书记都为他们“打call”  大雪节气,广袤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被残雪覆盖着,时隐时现的羊群在荒草中仍然昭显出一派生机。《环球人物》记者几经辗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赛汗塔拉镇,小镇广场上,一组巨大的人物雕像群尤其引人注目。他们是乌兰牧骑初创团的9名成员,其中一名手捧哈达的年轻姑娘便是伊兰。  记者在伊兰家中见到了她,已经83岁的老人神
人物简介:徐昂,1978年生,话剧代表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南街北院》等。2011年执导《喜剧的忧伤》,创下中国话剧迄今为止最高票房纪录。《十二公民》是徐昂执导的电影处女作。  采访青年导演徐昂,正赶上他最忙的时候。他的电影处女作《十二公民》上映日期定于5月15日,第一次执导的电视剧《猎人》也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之中,必须赶在5月15日前杀青。《十二公民》5月11日举行首映仪式,徐昂从上海的拍摄现场
她半路出家成香港资深大律师,如今要为北京仲裁委员会注入国际化力量  人物简介:1958年生于香港,1987年取得香港大律师资格,2000年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五位女性资深大律师,2011年获香港金紫荆星章。拥有30年仲裁职业经历,现任亚洲国际法律研究院主席、伦敦大学英皇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主任、北京仲裁委员会副主任。  香港律师分两种:一种叫事务律师,专门从事非诉讼业务;另一
前几天,我去北京金融街办事,之后顺便去那里的一家高档商场闲逛。商场里几乎没有人,我逛得十分惬意,一高兴便走进了平日很少涉足的几家奢侈品专卖店。没想到,这些店里以往眼高于顶的导购今天一反常态,热情地给我介绍产品,还邀请我试穿、试背。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说:“我随便看看,不一定买。”导购依然热情:“不买也没关系,试试看吧!”在这春天般的温暖下,以往被服务人员“欺负”惯了的我受宠若惊,要不是价格实在承受
两个多月前,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并宣布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一个多月前,朝鲜又进行了远程火箭发射试验。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遏制朝鲜的核、导开发计划,并呼吁恢复六方会谈。然而3月10日和18日,朝鲜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发射弹道导弹。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的动向牵动着国人的心。回溯历史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朝鲜,以及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薄,100多页,定价15元,我自己翻译的。读者评价“是认真翻译的”“喜欢”“女儿看了很多遍”……  但我相信,这将是我绝无仅有的译作。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历史的儿童小说,虽然文字不难,但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很多。为了搞清来龙去脉,查资料花的时间比动笔还多。一本4万字的书,两个月翻译,两个月校对。辛苦了4个月,最终在3年后,我收到了不足4000元的稿费。折算成月薪,月收入不足
在韩国,垃圾分为一般垃圾与纸张、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两类,将这两类垃圾分开丢弃,可减少一般垃圾的填埋量,并提高回收率。但有许多单位和个人为图方便,将一般垃圾与可回收垃圾混同丢弃。因此,首尔市政府开始加强管理,规定每天排出300千克以上一般垃圾的商户从7月开始实施垃圾袋实名制,要求把商户名称和电话号码贴在垃圾袋上以便检查,若多次查明没有分类,将面临罚款。此外,市内各政府机关及居民区的垃圾袋实名制也在逐
1939年,学者胡适。  有人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时代,如果你有幸生活在其间,那么随便出个门、打个酒、听个曲,就能撞到位大师。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个,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群星璀璨。  前者已远,后者距今正好百年。  1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压根儿不是如今流行的“民国范儿”里描述的小清新模样。正好相反,一切都令人窒息:军阀割据、土匪遍地、政治腐败、思想混沌、尊孔复古、恶俗依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