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r——从高校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耦合关系谈起

来源 :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应然主体,也是实然主体.一方面,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等诸多环节的参与,高校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提升其可见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是高校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使命的有效路径.高校的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耦合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专业性需要高校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需要“新文科”视角,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亟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其他文献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人类共识性危机情境仍在延续,在疫情危机影响之下,东京奥运会将成为奥林匹克新历史分期的起点.通过对奥林匹克文化本身、运动员、运动员之间的互动、运动员与观众的互动以及赛场的狂欢等要素进行研究,认为:(1)共同体精神、生命政治以及生命精神将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再赋予,具体表现为:共同体精神促进了身体价值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扩布,身体在"权力装置"的有效操控下成为具象化的生命体,以生命为核心的"脱域的共同体"在技术嵌入下得以建构.(2)对于备战的运动员而言,以技术为主线实现身体再造成为核心,
我国非遗保护新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曾引发学界激烈论争,随近年曲艺等表演艺术类非遗加入研培,情况更为复杂。实际上争论各方观点并无实质性冲突,在立论依据以及培训是否可取、非遗能否改变、能否大规模改造等主要争议点的深层有着高度共识。学术争鸣使非遗领域及研培计划存在的问题变得明晰,研培方案得以完善。赣南师范大学客家古文研培实践表明,非遗研培若坚持以“不失其本”为基本原则、前提和核心,以“扩大传承”为目标,方法层面“因事制宜,探索创新”,基础研究先行,把非遗基础知识作为研培
为了梳理非遗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特点,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1-2020年间各年CSSCI来源期刊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2468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了非遗研究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来源期刊以及研究主题等,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识别出了高丙中、宋俊华、黄永林等非遗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和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核心科研机构,其中中山大学更是非遗研究领域的领头羊。近些年来,我国非遗研究的实践性不断增强,紧密联系国家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颁布后,校园足球进入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折期,当前青少年参与校园足球过于依赖政策支持,缺少主动性及持续性,多项研究表明青少年持续参与运动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研究促进青少年持续参与校园足球关键影响因素的集合构型,认为目前存在四类构型核心条件“社会支持高”、核心条件“兴趣高+学训冲突小”+补充条件“文化课成绩好”、核心条件“兴趣高+年级低”、核心条件“年级低+比赛成绩好”+补充条件“文
中华戏校建立于1930年,是一所新式的戏曲学校。在办学中,它继承了科班的基本教学方法,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大量实践。同时,它又吸收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力图培育出一批技术过硬、身心健康、视野开阔、目标远大的戏曲新人。中华戏校在其十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具有现代精神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对之后的戏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7年《顺天时报》菊选总票数达一百万余张,评选出“剧界大王”梅兰芳、“坤伶第一”刘喜奎和“童伶第一”尚小云,成为民国初年轰动一时且影响深远的戏曲文化事件。布尔迪厄文化场域理论认为“场域”是各种资本斗争的权力场,该次菊选充分体现出民国戏曲的场域性特征。副刊主编辻听花是菊选的操盘手,他通过制造话题、营造气氛等各种策略,吸引大众对菊选的关注,更让伶人及其支持者投入激烈的竞争中,从而赋予菊选更大的影响力。捧角者通过购买选票,与媒体合谋打造超级明星,为谁买票、何时买票体现出捧角家的心机和算计。专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改变对非遗保护制度提出了时代要求,非遗在个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交叉发展是现代社会非遗的全新样态,合理的制度构建是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前提。基于非遗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特征,开明利己主义指导下的非遗财产权保护符合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双重要求。以利益平衡为前提,在非遗类型化的条件下对适配市场化发展的非遗进行财产权保护,在为其提供经济秩序保障的同时还能激发其内生性发展动力,以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通过英雄的视角描绘藏族先民对自然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认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其中,安宁、平等和敬畏是藏族先民生态意识表达的原元素。它以文学创造为载体承载了藏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反映了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念通过禁忌规则达到环保目的;山水崇拜的生态意识塑造相对完整的小型生态系统;而众生平等的生态理念从客观上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藏族先民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生态文明观念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马祥麟专刊》是一种颇为少见的的北方昆曲花谱,由客居天津的文人吴子通于1933年为昆弋伶人马祥麟制作,现仅见二期。其内容以诗词酬唱为主,对马祥麟的演艺起到褒奖与广告的作用,帮助马祥麟从普通伶人上升为昆弋名伶。与晚清的花谱制作者及“同好”群体有所不同,其流通方式不再是通过书商与市场,除花谱的制作之外,更借助于报刊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空间,以征诗与诗文酬唱的形式来构成一种“放大的花谱”。花谱的制作者吴子通,虽然并不具备“捧角”的“硬实力”,但是通过天津城南诗社这一文人群体的人际网络与文人雅集的运作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困境、文化多样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务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实践经验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使用此项制度的可行性,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现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构想,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