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到处都充斥着批评与批判的时代。各路“公知”活跃于网络微博,兜售着关于民主、人性的神话;韩寒们以戏谑而慧黠的文字,嘲弄着当下社会政治的种种困窘。这个时代泛滥着批评,理论要多思辨就有多思辨,言辞要多激烈就有多激烈;可是当我们从思想的交锋转向社会现实,却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正在越来越沉重,未来正在变得空前不确定。
  周志强教授《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正出自对眼下中国思想现状的不满和反思。在作者看来,当代中国“公知”的思想生产,是借助新媒体而涌起的思想泡沫;而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赵本山小品乃至“中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又都在“笑声”与“感动”中完成了对沉重现实的柔化。一方面是公众借助微博、网络所进行的种种发声行动,滋生着一种“广场政治”的民主幻觉;与此同时学院式批评生产进入日益专业化、封闭化的境况中,拒绝与社会现实的短兵相接。在这里,我们再度陷入的困境是:我们如何批评?如何激活文化批评真正的有效性?
  不妨用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来概括作者在这本书中所探索和实践的文化批评的出路。二十世纪理论界对“寓言”的最精彩概括来自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阐发了他对寓言、一种寓言式看待事物方法的理论。在本雅明那里,观察者在寓言中面对的是僵死的原始大地,是历史弥留之际的面容,在寓言式的书写中,我们看到的是碎片,也正是这些碎片,携带着历史的印迹,在每一个瞬间性中导向丰富的未来。
  也正是在作为一种“寓言”的意义上,《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捕捉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场:“公知”约架、学者斯文扫地、穿越剧流行、恶搞文化糗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官场小说搅起“黑幕叙事”、电影大片连番轰炸……正是在对这些碎片化场景的拼贴中,在作者的忧郁思考中,一个时代在这种寓言式的打量中,变得清晰起来: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的贫富分化,以及日益凸显的官民对立,一代青年在沉重的房价压力下,仓皇四顾找不到出路,在一个以市侩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语境中,理想主义完全丧失了其正面的价值意义。再一次地,我们看到了本雅明面对巴洛克寓言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沉郁悲悼的历史意义:在一片废墟之上,面对历史的绝望,思想必须生长起来。
  但是本书作者更为警惕的,是一种由资本主义滋养出来的抵抗幻觉:在自由而充满创意的消费活动背后,我们体验到了空前的个人主体性;通过网络呐喊,微博抗议,我们在“赛博”空间中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游击战式的对决,以此完成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在小清新独特的消费口味里,主流的消费工业正在受到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美国版费斯克式文化研究提供给我们的文化批判版本:既然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抵抗已经变得不可能,既然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资本的绝对垄断中已经变得不可想象,那么不妨来一点积极乐观的骚动,一点颓废而浪漫的抵抗。在周志强看来,这恰恰是资本统治的真正奥秘。资本主义是以反对专制,实现平等、正义为口号登上历史舞台的,但是资本主义从来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这意味着资本主义永远需要不断为自己的剥削、掠夺行为做出“合法化”的辩护,用周志强的概括来说就是“资本总是在根本上剥夺,却在过程中赋予”。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求工人必须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却同时附赠了自由出卖劳动力给某一位资本家的自由幻觉。所以在“超女”、“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唱响中国的时候,作者看到的是“明星的大PK与普通观众决定明星命运的投票,让这个‘屌丝’声四起的国度,响彻主人翁的欢叫”;在赵本山成功把笑声贩卖到全中国的时候,作者忧心的是“快乐只能是麻醉剂,只能是迷幻剂,只能是让人们感觉不到痛楚的一种强化痛楚压迫的方式”;在糗文化所开发出的“微抵抗”中,作者看到“那不过是人们丧失了整体对抗社会不平等与不公平问题能力的时候,显示出来的精神涂鸦”。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寓言式批评再度重启了文化批评的政治坐标。在这个姑且被称为“去政治”的时代里,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就是要将政治的紧迫性重新铭写进文化批评中,要将对政治的关切与参与重新对接到日常生活中。什么是政治?齐泽克说政治就是不可能性,这种不可能,并非是未来发生的不可能,而是曾经发生的不可能。政治是“一无所有”之上的“无中生有”,是从“空无”到“存有”的创造。政治寓言体批评,就是要在对现实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中,实践这种不可能性,重新创造关于社会公平、社会财富与社会民主的新的想象力与理论资源。
  本雅明说:“寓言的沉思必须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物质世界上嬉戏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视之下严肃地重新发现自身。”周志强教授通过这本渗透着忧郁与痛苦的“裂变”之作,成功实现了寓言批评的政治可能,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药方,也没有彼岸的世外桃源,唯有在冷静地分析与沉郁思考中,开启一个新的未来。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周志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
其他文献
一个疯子在大白天打着灯笼,满街嚷嚷着要“找上帝”。当他发觉周围那些并不怎么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投来嘲讽的讥笑时,他跳进人群、双目咄咄逼人、一字一句地宣告:“上帝死了!是我们把上帝杀了!”从此,整整一个世纪都不得安宁。这就是尼采慑人心魄的疯人疯语。(参阅《行吟诗》第125节)如果仅仅从无神论的意义上来理解这句“疯话”,那么我们不仅会低估它的真实价值,而且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早已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理性主义熏陶的
三十年前,在改革开放的骀荡春风吹拂下,陈翰伯、范用、陈原、倪子明、史枚、冯亦代等知名的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创办了《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伊始,就发出了反映读书界共同心声的呐喊:“读书无禁区。”她继承了中国知识界的淑世情怀和传统,以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旗帜,致力于拨乱反正,恢复汉语写作的博雅风范,以其思想的开放,议论的清新,文风的隽永,赢得了读书界的青睐。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
前人说:“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此说应很久远,在宋代大儒程颐的口中,已是“古人言”了。与高人晤谈,本是难得的机遇。是否获益,则全看缘分。有缘则能有所悟,似知似觉之中,学问已经长进,往往胜过自己读书。  余生也晚,不少大师已归道山。且老先生大多谨守不好为人师的旧训,不叩不鸣。读大学时尚不悟高人言传的紧要,往往仅向授业的老师请教,又错过了一些机会。大学毕业后,渐有所悟。曾到北大进修半年,北大的课仅
随着历史哲学由思辨性转向分析性、批判性,史家主体在历史认识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自古论史家素养者,必曰素心、二善,史才“三长”,似乎具此诸途,一代良史便呼之欲出。清代非主流史家章学诚以为“犹未足以尽其理”(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内篇五《史德》,浙江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版。文中均引自此版本,以下只标篇目)而提出“史德”论,引起后世史家高度重视。读罢《文史通义》,我们很清晰地发现章
做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包括搞舆论,做宣传,常常会碰到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成堆。照过去习惯的看法,这里,那里,知识分子一成堆,问题一定复杂,事情一定邪门。于是,凡是成了“堆”的地方就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六十年代初文化部有“犁庭扫院”之举,之后则工人、解放军进驻,都是要解决这个“堆”的问题。  “堆”何以可怕?想来是担心“堆”进而成为“团”。其实,知识分子怎么能成得了“团”?表面上,一大“堆”知识分子聚
世界的热情  2014 年6—7 月,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大战在巴西举行,在这一个月里,全球进入“世界杯时刻”。不管你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都为足球而疯狂吧。  俄罗斯 · 斯塔夫罗波尔  普京视察  6 月18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对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进行工作视察期间,参观了一家农业合作社。合作社主席皮亚诺夫陪同普京总统走进田间,并介绍了冬大麦收割的情况。  俄罗斯《农业合作社法》规定:“农业合作
一、宽容的悖论:文化多元主义的挑战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的政治理念,或许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就是自由主义。然而,自由主义在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在美国的政治想象和实践当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法学家保罗·卡恩(Paul W. Kahn)在《摆正自由主义的位置》(Putting Liberalism in Its Place)一书中即着力回答这些问题。虽然作者一再强调自己无比
这些天,在无锡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的国家体操男队教练邢傲伟有些郁闷。父亲节快到了,他却依然还没有选中一件合适的礼物。  傲伟成长在单亲家庭,4岁时父母离了婚,他随妈妈生活,从此后,在傲伟的脑海里,“父亲”的概念渐渐模糊起来。直到2003年那个炎热的6月,母亲打来电话说,她已经和相处一年的男朋友订了婚,几天后会来北京。通话结束的瞬间,抬头看看日历,他突然发现母亲订婚的那天,正好是父亲节。  傲伟心头一
比尔·雷丁斯(Bill Readings)的《废墟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不是一本可从教育管理专业角度来评价的著作,他的专业领域是比较文学,生前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而关于大学体制这样一个话题,正如乔纳森·卡勒所说,往往是大学中那些退了休的行政管理者才有资格去说的,但是,也正如卡勒所注意到的,出自那些人之手的同类话题的书,一出印刷厂,就只能在书店的
王炎先生在《毁灭与救赎的神话》(二○○六年第四期《读书》)中说:“使这个当代神话和寓言有正当性的神学根源就在犹太教的经典《旧约》之中。”这里用《旧约》来指代犹太教的经典是不准确的。第一,犹太教的经典不仅包括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还包括“第二经典”《塔木德》等内容极其庞杂的其他文献。第二,犹太教不承认基督教的所谓新约,尽管基督教的《旧约》部分大致相当于犹太教的第一经典,但在内容及编排上还是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