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任危机下,我们还要不要鉴定?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hui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3·15”晚会上鉴定黑幕被曝光后,鉴定便成了一个臭遍大街的热门话题,各媒体纷纷跟踪报道(见本期藏界视点),很多人谈“鉴”色变,无所适从,这不能不说是收藏界的悲哀和耻辱!
  本来,古今中外,从来就不乏文物造假者,因而就有鉴别真假的行当存在,鉴定与造假常年斗法,假东西自然会被发现,会被抑制,如今连鉴别真假的机构也在造假,抓贼的人也跟着偷东西,那让人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太可怕了?世上还有可以相信的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看另外一件事:在北京,有个民工的妻子难产,因为丈夫拒绝签字手术,最后大人小孩都没有保住,两口人死在了医院。记者问那位悲痛欲绝的丈夫说:“你为什么就不签字呢?”他说:“我不相信医院,他们一直就知道乱收钱。”这是个极端的事例,除了这个作丈夫的有些太偏执外,也曝露出另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病人不再信任医生!由于文物收藏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大都像求医一样,需要来自鉴定师或专家的指导与鉴别。可如今,文物鉴定行业的操守也失守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鉴定呢?我们找谁鉴定呢?
  白岩松在央视《新闻1+1》中提出:现在的中国正面临信任危机。劣质奶粉吃出了“大头娃娃”,国家免检奶粉吃出了“结石宝宝”,“去菜市场买两斤苹果,还得这边背个秤,因为怕它缺斤短两;那边背个试剂,因为怕有农药;现在还要带一个非常合格的验钞机——我们都成了一个实验室。”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防人需防到生病而不愿找医生的程度就是个问题了,小则延误病情,大则人命关天,文物鉴定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如尽管医院、医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病的时候还是要去医院一样,在收藏活动中,鉴定这一环节绝对是不可忽视的,我曾经见过很多收藏者,按图索骥花了很多冤枉钱去买假东西,若不是被专家指出悬崖勒马,不知还会在黑暗中走多久。
  鉴定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实践型的学问,绝非一朝一夕可学到的,就如你不可能因为看过几本医学书就能成为医生一样,文物鉴定也不是看几本鉴定书,看几件真品,买几件藏品就能学成的,须不断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才能有所收获,而且这些技巧都不是朝夕间就能学会的,必须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我听到很多业内资深专家都表示过:“这行干久了,越干胆子越小,越干越知道其中水深不可测,几十年下来,反而觉得自己回到了入门水平。”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绝对承认在各行各业中都不乏道德沦丧的害群之马,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好人,在收藏行业里,有道德、有良知、有专业水平的专家还是占大多数。
  俗话说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对于鉴定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以及社会上的那些冒牌鉴定师及所谓的“专家”,不仅收藏者深恶痛绝,业内专业人士更是深恶痛绝。
  英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吉登斯认为,信任是“人的本体性安全”,没有基本信任感的人必然导致“生存性焦虑”,进而导致一种“杞人忧天”的心理病态。
  试想,作为一个普通收藏爱好者,当我们的收藏活动得不到可以信任的专业人士指导、判断,我们的藏品不再有人对它们进行客观评估时,收藏活动就成了盲人摸象,收藏行业也就离垮掉不远了。
  在此,我们也呼吁业内鉴定机构及专家,当遭遇信任危机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继续摧毁已经支离破碎的信任框架,还是努力去修复来之不易的信任与尊重呢?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的。作为一个业内之人,我觉得与其信誓旦旦地四处表白,不如简简单单地从自己做起,如果每个从业之人都努力守住自己的良知和操守,这个行业必会成为盛世伟业。
  最后,我想以一句流行语表达我的心情,与各位业界同仁共勉。
  “你信或者不信,我们都会守在这里,不离不弃。”
其他文献
温远达老人生于1917年,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没有像齐白石那样越过73、84两个不吉岁数,而是实打实一年一年数过来,数到2010,实足年龄94岁。但他现在不想过九十四,“九死”不好,就直接95岁了。我笑问如果到了明年2011年怎么算?他也笑着回答我,“那就再过一回95,过两个95!”一圈人都笑了。这老先生真直率得可爱。  温老1917年生于四川泸州,194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幼承庭训,四岁始学书画,
期刊
黄宾虹是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书法家、诗人和书画鉴定家,与齐白石同为中国近现代画坛的双璧,同年出生(1864年),同享高寿,同得大名,两人的绘画语言,尽管风格各异,一个趋于严谨,一个趋于雅淡,但却同获成就,一同名垂青史。  黄宾虹先生曾遍历国内名山大川,不愧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画家。他曾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山,他的画在用墨用水上有独到之处,中年严于用笔,晚年精于用墨。其山水画特点是“黑密厚重
期刊
编者按:  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1908~2002年)是加拿大著名的人像摄影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到过渥太华的名人,都以能获得一张卡什拍摄的肖像为荣。西方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都设立专柜收藏卡什的作品。  卡什生于土耳其的阿美尼亚。1924年,卡什当时16岁,就投奔住在加拿大的叔父纳卡什(G. Nakarsh)。他的叔父是个摄影师。他跟随他的叔父在照相馆里当学徒,从而走
期刊
“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去年年底在国内完成采风创作后,于今年1月7日至1月28日首赴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丝路沿线国家采风创作。  首次国外采风创作受到我国驻外使领馆负责人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孙振勇在接见仪式上表示,今年是中土建交40周年,也是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在这么重要的年份和历史时刻,“彩绘丝路”采风团首站来到这里,
期刊
初见喜元先生所作之黄宾虹老先生肖像画作,即感清雅。画面构图沉稳大气,人物造型朴实严谨,以形带神,注重将情感运于笔墨之间,却绝不以笔墨伤害画面造型。用色可谓沉而不暗,黑白相间的布鞋,深浅错落的灰袍,饱满红润的面颊,一个真实、丰满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用色上“沉稳”的分寸感和“劲健”的力度感,却又没有燥、躁之气。画作在深浅交织、光影错落的表达中,漾出些许雅致的格调。  细品之下,方见余味,画中黄老
期刊
吴之的“黑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文学艺术界来说确是一场空前浩劫,因为任何作品都可以“批判”为“大毒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呀!我曾在一篇短篇小说的开头写了句:“太阳火猛,晒得路畔的小草都搭拉着脑袋。”即在广播中招来一顿狂批:“矛头直指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把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  毛泽东提出发展文艺的方针是:“百花齐放,
期刊
“下一件拍品,王叔晖的《西厢记》,1957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底价500元!”拍卖师话音刚落,竞拍者纷纷举牌,“1000元”“2000元”“2400元”……“3000元成交!”这是几年前发生在某次全国性连环画拍卖会的情形。除了《西厢记》,王叔晖创作的其他连环画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赵梦桃》等,均深受连环画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无论是拍卖还是交易价格都在千元以上。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宜兴紫砂业掀起了制壶与陶刻的高潮。一些陶刻的名家高手们在紫砂茗壶上或书法或绘画,书画高雅刀法遒劲,山水人物法度严谨,茗壶名刻相得益彰,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的民国紫砂艺术,增强了紫砂茗壶的艺术魅力,深得民国上层人士的青睐。“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故当时名家刻陶的工价要比制作茗壶的壶坯价格高。  民国壶陶刻的落款一般要受到陶商与店号的制约。壶上署款以陶刻艺人的名号与店号为主,有
期刊
蕴玉斋记  南方有斋,名曰蕴玉。斋在大岭之南,粤地之东。  蕴者,天地之所以化生万物滋育百灵者也;玉者石之极也。玉讲缘也,因缘和合而璀璨于世。知名者有和氏连城之璧、贾氏通灵之宝也。西游记明载:女娲氏炼石以补天。事成遗有璧,迸而为猴,后为大圣齐天直犯天颜。今花果山水帘洞内有大圣庙在焉。  斋主炼石黄君,余总角之交也。乃翁在潮之阳,承榕城陈文希、范昌干衣钵,而称桑梓画学名师。喜师牛善画牛,得墨牛直值水
期刊
皋庑吴氏自清康熙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世代先贤与收藏都曾有深厚机缘。而我爷爷(吴湖帆先生)所经历的这段传奇人生,更使他成为皋庑吴氏历代先贤之中与书画收藏机缘最为深厚的一人。在最近几十年中,国内有关他在收藏与创作方面较为宏观的介绍已由戴小京、郑重、顾海音、佘彦焱、江宏、张春记等学者陆续发表。爷爷的日记以及部分重要书画收藏记,也由上海图书馆著名学者梁颖先生整理完成。在海外方面,当年曾与爷爷共同研究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