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平台的普及,信息的多元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效果,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困境,利用传播学的相关原理,提出了增强其传播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①其基本内容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分别概括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精心培养的宝贵人才资源。面对新媒体,新形势的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本文在借鉴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长期的思考和工作实践,运用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具体探讨高校媒体如何发挥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为高校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添砖加瓦。
一、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1、在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我国来说,只有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好,让青年一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一个高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当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社会上涌现出许多不健康的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也渗透到“象牙塔”中。“宁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有教授要求“研究生40岁前赚够4000万元,否则别说是我学生”、“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找鞋去吧”……这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高校宣传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这个群体的培养质量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当前选择多样,价值多元的情况下,作为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高校有必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
高校作为大学生群居之地,是西方意识形态角斗的重点。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时曾说:“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③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決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④
二、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1、新媒体的冲击使得高校媒体的受众人数大量减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手机听歌、看微信、刷微博,就连吃饭也在各自玩手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这句颇被认同的网络流行语说明人们对手机的迷恋。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更为严重,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每日必带的工具。
在互联网和手机这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学生所注意,大量的学生被新媒体的诸多特性所吸引。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其价值观混乱、理想信念迷失,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2、高校媒体传播的内容单调重复,吸引力不强
高校的工作具有周期循环性,而且反映的内容也千篇一律,因此,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校园主流媒体(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党政会议、领导动态、学术交流等。所以,较社会上的大众媒体,高校所传播的内容单调重复,缺乏吸引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对高校媒体的注意力下降,严重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再者,高校校园内各种不同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校园媒体的整体传播效果。例如,一些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新闻,可能在发生了很长时间后才在校报上出现,而以时效性为优势的校园电视和校园广播上却没有及时播出。学校里的一些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本应以深度报道、言论、述评、讨论、访谈等形式重点传播,但作为以深度见长的校报却没有发声。
3、高校媒体的专业人才缺乏,传播的内容质量不高
高校媒体的工作专业性很强,在人员素质能力上有着特定的要求,理应根据各种校园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自身特点,配置专业的技术人员。但现实是除校报有专职编辑外,其它高校媒体的主力人员均以学生为主。虽然很多高校在开展宣传工作中,积极吸纳广大优秀学生参与。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业、实习、就业等情况,造成兼职通讯员队伍成熟一批,流失一批。
另外,“现有的从业人员也在深入研究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对新闻的需求。”⑤由于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高校媒体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传播内容的质量。 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的策略
面对当前复杂的传播环境和受众特点,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积极承担教育职责,不能再指望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方式,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一是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做好传播内容的把关人。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⑥把关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在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中承担着把关人的作用,主要负责对各种校园信息进行组织编码。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有传播者的责任和担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策划每一条新闻,每一个节目,要将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信息融入到报刊、广播、LED显示屏、橱窗、条幅等媒体当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是要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积极进行舆论引导。1922年,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他认为,人们的活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在大众传媒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所接触到的外部信息,大部分是通过传播媒介获取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⑦因此,高校媒体传播的内容要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依托微信、微博、校园BBS等新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三个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加大对校园内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校园氛围,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心灵的罗盘和情感的寄托。
三是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增强宣传合力。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新型媒体集团。对于高校来说,在继续发挥校报、校园广播、LED显示屏、橱窗等传统校园媒体作用的同时,要借助手机短信、校园BBS、微博、网络即时通讯等新媒体渠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点滴渗透。要积极协调联系校内外各单位就一些师生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开展网上讨论,及时掌握新媒体的舆论引导权。此外,要运用新媒体创建学习讨论社区,拓展宣传教育展示和交流学习平台,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要建立网上舆情监测和处理机制。互联网是一个不分国界,完全开放的言论空间。在这里,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琐事,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发表自已的观点和意见。在多元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网络舆情往往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群体的情绪心态和价值观念。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比较复杂,难以控制。目前,我国各个高校都在全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但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并不是十分完善。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提供理性表达诉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牢骚、愤青、造谣等言论。因此,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涉及学生利益的焦点问题,宣传工作者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做出必要的回应,及时掌握危机事件的舆情发展。遇到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第一时间修复形象,满足师生知情权和媒体报道权,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畅通民意渠道、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五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所认可、所接受,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并内化为自觉意识,在实践中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宣传工作者来说,可以定期开展征文或组织一系列评比活动。如组织学生团体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漫画、动画、游戏、微电影等。做完后,可以在校园媒体上播出。这种做法既丰富了校园媒体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以上这些举措是高校媒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一些努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氛围。既需要创造教育小环境,又需要营造社会大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本文系2014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青年科学研究项目“传播学视域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实效性研究”(BSYKJ2014-17)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20
②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_1114051345.htm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380
④http://cpc.people.com.cn/n/2014/ 0505/c64094-24973218.html
⑤賈秀丽,《高校新闻媒体的整合管理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43
⑥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9
⑦李普曼著,林姗译:《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89
(作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①其基本内容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分别概括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精心培养的宝贵人才资源。面对新媒体,新形势的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本文在借鉴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长期的思考和工作实践,运用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具体探讨高校媒体如何发挥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为高校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添砖加瓦。
一、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1、在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我国来说,只有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好,让青年一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一个高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当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社会上涌现出许多不健康的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也渗透到“象牙塔”中。“宁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有教授要求“研究生40岁前赚够4000万元,否则别说是我学生”、“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找鞋去吧”……这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高校宣传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这个群体的培养质量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当前选择多样,价值多元的情况下,作为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高校有必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
高校作为大学生群居之地,是西方意识形态角斗的重点。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时曾说:“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③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決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④
二、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1、新媒体的冲击使得高校媒体的受众人数大量减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手机听歌、看微信、刷微博,就连吃饭也在各自玩手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这句颇被认同的网络流行语说明人们对手机的迷恋。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更为严重,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每日必带的工具。
在互联网和手机这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学生所注意,大量的学生被新媒体的诸多特性所吸引。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其价值观混乱、理想信念迷失,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2、高校媒体传播的内容单调重复,吸引力不强
高校的工作具有周期循环性,而且反映的内容也千篇一律,因此,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校园主流媒体(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党政会议、领导动态、学术交流等。所以,较社会上的大众媒体,高校所传播的内容单调重复,缺乏吸引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对高校媒体的注意力下降,严重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再者,高校校园内各种不同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校园媒体的整体传播效果。例如,一些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新闻,可能在发生了很长时间后才在校报上出现,而以时效性为优势的校园电视和校园广播上却没有及时播出。学校里的一些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本应以深度报道、言论、述评、讨论、访谈等形式重点传播,但作为以深度见长的校报却没有发声。
3、高校媒体的专业人才缺乏,传播的内容质量不高
高校媒体的工作专业性很强,在人员素质能力上有着特定的要求,理应根据各种校园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自身特点,配置专业的技术人员。但现实是除校报有专职编辑外,其它高校媒体的主力人员均以学生为主。虽然很多高校在开展宣传工作中,积极吸纳广大优秀学生参与。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业、实习、就业等情况,造成兼职通讯员队伍成熟一批,流失一批。
另外,“现有的从业人员也在深入研究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对新闻的需求。”⑤由于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高校媒体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传播内容的质量。 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的策略
面对当前复杂的传播环境和受众特点,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积极承担教育职责,不能再指望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方式,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一是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做好传播内容的把关人。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⑥把关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在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中承担着把关人的作用,主要负责对各种校园信息进行组织编码。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有传播者的责任和担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策划每一条新闻,每一个节目,要将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信息融入到报刊、广播、LED显示屏、橱窗、条幅等媒体当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是要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积极进行舆论引导。1922年,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他认为,人们的活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在大众传媒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所接触到的外部信息,大部分是通过传播媒介获取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⑦因此,高校媒体传播的内容要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依托微信、微博、校园BBS等新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三个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者要加大对校园内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校园氛围,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心灵的罗盘和情感的寄托。
三是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增强宣传合力。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新型媒体集团。对于高校来说,在继续发挥校报、校园广播、LED显示屏、橱窗等传统校园媒体作用的同时,要借助手机短信、校园BBS、微博、网络即时通讯等新媒体渠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点滴渗透。要积极协调联系校内外各单位就一些师生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开展网上讨论,及时掌握新媒体的舆论引导权。此外,要运用新媒体创建学习讨论社区,拓展宣传教育展示和交流学习平台,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要建立网上舆情监测和处理机制。互联网是一个不分国界,完全开放的言论空间。在这里,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琐事,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发表自已的观点和意见。在多元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网络舆情往往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群体的情绪心态和价值观念。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比较复杂,难以控制。目前,我国各个高校都在全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但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并不是十分完善。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提供理性表达诉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牢骚、愤青、造谣等言论。因此,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涉及学生利益的焦点问题,宣传工作者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做出必要的回应,及时掌握危机事件的舆情发展。遇到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第一时间修复形象,满足师生知情权和媒体报道权,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畅通民意渠道、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五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所认可、所接受,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并内化为自觉意识,在实践中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宣传工作者来说,可以定期开展征文或组织一系列评比活动。如组织学生团体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漫画、动画、游戏、微电影等。做完后,可以在校园媒体上播出。这种做法既丰富了校园媒体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以上这些举措是高校媒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一些努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氛围。既需要创造教育小环境,又需要营造社会大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本文系2014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青年科学研究项目“传播学视域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实效性研究”(BSYKJ2014-17)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20
②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_1114051345.htm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380
④http://cpc.people.com.cn/n/2014/ 0505/c64094-24973218.html
⑤賈秀丽,《高校新闻媒体的整合管理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43
⑥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9
⑦李普曼著,林姗译:《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89
(作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