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讨野香优676产量与构成因子间的关联,对其产量与构成因子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产量主要因子与产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对产量贡献率大小顺序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率实、千粒重,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Pr=70.90%)。栽培上以主攻穗数为前提,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以获得高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野香优676产量与构成因子间的关联,对其产量与构成因子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产量主要因子与产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对产量贡献率大小顺序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率实、千粒重,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Pr=70.90%)。栽培上以主攻穗数为前提,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以获得高产。
其他文献
鑫两优318是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用蜀鑫6S与鑫恢318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生产中表现稳产、丰产性好、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鑫两优318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在福建省建宁县烟后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基于农村发展总体目标,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对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内部各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制约性影响因素展开综合研究.结果 表明:2006-2018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值整体波动上升,目前处于转型跨越发展阶段.各系统层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逐渐从高度失调演变为良好协调.2006-2012年3项系统层指标障碍度小幅波动,2013年后农业现代化系统障碍度的变动趋势为先升后降再上升,农村现代化系统显著提升
潢优80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潢达A与福恢808配组而成的三系晚籼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优势强、产量高、转色好、中抗稻瘟病、米质优等特点,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潢优808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关键技术要点。
为研究黄色粘虫板对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下大豆虫害防控效果,分析不同挂放时间和高度下各类虫害对大豆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危害程度,为间作大豆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挂放粘虫板能显著降低豆秆黑潜蝇的危害率,且防控效果随着挂放时间的推迟而下降,分层挂放的效果优于同一高度;苗期挂放粘虫板后盛花期大豆受损叶片面积比例(4.02%~4.63%)显著低于分枝期挂放(4.81%~7.29%),但与CK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挂放方式间也无显著差异;盛花期蚜虫防控效果表现为苗期挂放显著高于分枝期挂放,但盛荚期不同时间挂
延豆6号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特点。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77.8公斤/亩,较对照品种秦豆8号增产5.8%。该品种百粒重18~20克,夏播生育期105天左右,蛋白质含量达47.38%,粗脂肪含量达18.67%,两者总量达66.05%,抗大豆花叶病毒病,中抗褐斑病,适宜在陕西省夏播大豆区种植。
阜豆163是安徽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组配。经系谱法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夏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40.56%,脂肪含20.61%。抗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2020年7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员会审定。定名为阜豆163。审定编号为皖审豆20200004。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倒伏,商品性好,产量突出。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植。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针对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油-豆主体种豆模式,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和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大豆生产现状,根据我国南方地区生态特点和大面积发展油-豆两熟制所需要的配套高产大豆品种、轻简高效实用技术,研究集成了以旋耕机为核心的大豆撒播轻简高效播种技术和大豆全程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生产技术,解决了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劳动力严重缺乏和规模种植大豆的技术难题,为大力发展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阜豆17是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优质夏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43.59%(安徽省及黄淮海南片4年区试中,检测值范围为43.36%~45.54%),籽粒圆,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0克以上,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和SC-7。2018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熟期中等偏早,适宜于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夏播种植。
最近,蛰伏已久的土壤调理剂再次进入人们视线,早在20世纪科学家们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知之者甚少。随着国家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土壤修复等战略指导意见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土壤调理剂也正式进入了大众视线。土壤调理剂是指用于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生物活性的材料,由农用保水剂及富含有机质、
水稻纹枯病是浦城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2011—2020年全县年均发生面积26153.3 hm2,防治面积23133.3 hm2,产量损失3626.3 t。通过对浦城县2011—2020年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开展相关防效试验,探索出推广使用抗(耐)性品种、机械插秧(宽行窄株)、测土配方施肥、打涝田间菌核、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科学轮换用药等防治效果较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