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棋与象棋的传承关系始终是象棋史研究家们关心的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特级大师是杨官,他在《弈林精华·叁集》指出:“象艺之始,弹棋、格五之遗……信可稽也。”然而大多数研究者持否定态度,但是由于失传已久,也难以最终定论。如张如安在《中国象棋史》中说:“关于弹棋的形制,由于失传已久,难知其详,只能依据有关文献略作稽考。”李松福《象棋史话》也赞同此说。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在日本寻找中国棋具旧踪时,意外发现了日本的正仓院藏有二副木质弹棋,东大寺藏有一副唐代紫檀象牙弹棋盘(见图片)。
大约从西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盘戏,曰弹棋。据《西京杂记》说,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劳体,非至尊所宣。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指刘向)做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太平御览》)
实际上关于弹棋的起源年代,自古就有别说。刘义庆(403-444)《世说新语·巧艺》说:“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刘孝标(462-521)注:“傅玄《弹棋赋·叙》曰:‘汉成帝好蹴鞠,刘向以谓劳人体,竭人力,非至尊所宜御,乃因其体作弹棋。今观其道,蹴鞠道也。’按玄此言,则弹棋之戏其来久矣。且《梁冀传》云‘冀善弹棋格五’,而此云起魏世,谬矣。”但刘义庆之语亦非无据。考《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引《世说新语》作“弹棋始自魏文帝宫内装器戏也。”又引《弹棋经后序》曰:“自后汉冲、质已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阐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也。及魏文帝受禅,因宫人所为更习弹棋焉。”
此戏东汉时甚为盛行,梁冀撰有《弹棋经》一卷,据甘鄣淳《艺经》说:“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棋局类似当时的足球场,每方各六枚棋子,象征当时的六人制足球。按足球古称蹴鞠,是一种军事游戏,故蔡邕《弹棋赋》说:
夫张局陈棋,取法武备。因嬉戏以肄业,托欢娱以讲事。设兹文后,其夷如舐。采若锦缋,平若停水。肌理光泽,滑不可屡。乘色行巧,据险用智。(见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引《太平御》755)
魏文帝非常喜欢弹棋,技艺甚高。《世说新语·巧艺》说:“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并且写了一篇《弹棋赋》,从《赋》中“先纵二八”及丁 《弹棋赋》“列数二八”可知,三国时的弹棋子每方由六枚增至八枚,到了唐代,弹棋仍甚盛行,很多诗人都写过弹棋的诗篇,如杜甫、白居易、李贺、韦应物、王建等都好弹棋。据柳宗元《棋序》说,唐代的弹棋子,每方由八枚增至十二枚。其《棋序》说:
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
日本东大寺和正仓院收藏的正是这种唐代弹棋。正仓院藏品虽无图片,但日本学者和田军一在《正仓院的游戏具》中详细描写了棋盘的具体情况:其一为长71cm、宽33cm、高11cm,中央高起向边斜下,斜面为左右各6格,盘由柿材为主,贴紫檀面料、盘侧面和支角上有螺钿花纹装饰,另一盘材质为榧木制,长68cm、宽29cm、高16.3cm,盘面形状同上述盘,格界为紫檀,显然与东大寺同一形制。
看过图片再参照柳宗元的《棋序》对弹棋的行棋方法我们基本可以做出判断:
a.双方各十二子、上区六子,分值高;下区六子,分值低,用红黑子相区分。
b.两人对局,用手弹击,将其中一方棋子全部击下者胜,剩余棋子按上、下级计出分值即为胜出者的总分。
实际上对棋盘的格式,从各种记载中隐约可见,如《五杂组》记载,唐宏农杨牢幼孤,六岁时至学塾,误入文友家一见二老人弹棋,见杨戏之曰:“尔能为长者泳此局否?”杨叉手立泳曰:“魁形下方天顶凸,二十四寸窗中月。”正是弹棋盘的格式。二十四寸正是24格的描写。
对于用手弹击可由王建宫词“弹基玉指两参差,背局临虚斗著危,先打角头红子落,上三金字半边垂”可证。“玉指两参差”正是弹击方法。“先打角头红子落”说明,应该先用分值低的子击高值的子,以取得高分。因为由于弹击的力量难以控制,不能保证将双方子击下盘面时,自方子保持在盘面上,所以尽量少使用高分值子力。这种斜击方法还有一个旁证,即诗人白居易(772-846)的《和春深二十首》之一,诗云:
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
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
兵冲家戏车,鼓应投壶子。
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长斜”击法显然是用低分值子斜击对方对上角的高分值子,成对角线击子路线。从图片可知,上、下有花瓣凸出物分隔,棋子只能从中穿过,长斜是一种很高的技巧。从“上三金字半边垂”大约可知上级子力是可分级的,如上一、上二。上三则用金字来表示。
关于弹棋的技巧是比较复杂的,日本《蕙楼闲话》曾引用宋书,说:“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恒击谓之弹棋八势,然何为八势也不可知,据《皇朝类苑》记载,‘弹棋用红绿牙作子,上下字号之,手指棋局,取势相击,坠多者为负,排之上狭下宽,各八势也’。”
根据上述记载,八势乃指双方在开局之前自方棋子的放置位置,这种放置看来在各自方格中是自由进行的,为的是最大限度使对方难以击打己方的子力。
正如诸位研究者所指出,弹棋不知因何在唐以后迅速衰落,以至于沈括在《梦溪笔谈》云: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起,如覆盆;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今大名开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时物也。
又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吕进伯作考古图云:古弹棋状如香炉,盖谓其中隆起也。李义山诗云:“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今人多不能解,以进伯之说观之,则粗可见,然恨其艺不传也。
弹棋盘的材质,有木质(如日本的三个藏品,柳宗元所说的木局),也有玉质和石质的(如李义山的“玉作弹棋局”),而木质则一定是优质硬木,这些都是为减少摩擦利于击打。中心的隆起,则是为提高竞赛的难度。
现在看来某些研究者的结论是不确切的,如张如安先生说,“用指弹击和用巾角触指属不可思议”。现在看来,弹棋确是用指弹击的,“玉指两参差”、“弹棋”就是手指去弹,弹棋在日本干脆就称为指石,用巾角触指则完全可能,而且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手法,同时沈括所说的“四角微隆起”在日本藏品中无法证实,可见在宋代弹棋已完全失传。
弹棋可以肯定是从唐代传到日本去的,现有十二路的棋盘可以为证,另外弹棋是在日本兴盛了较长时间,到1300年左右才逐渐失传。纯粹是中国发明的弹棋盘,国内已难寻踪影,而在日本却完整地保存着,这是非常令人遗憾和发人深思的。
综上所述,弹棋是属于一种手指控制力度的技巧性活动,与纯属智力游戏的中国象棋完全不同,因此弹棋与象棋是没有任何传承关系的。□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在日本寻找中国棋具旧踪时,意外发现了日本的正仓院藏有二副木质弹棋,东大寺藏有一副唐代紫檀象牙弹棋盘(见图片)。
大约从西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盘戏,曰弹棋。据《西京杂记》说,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劳体,非至尊所宣。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指刘向)做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太平御览》)
实际上关于弹棋的起源年代,自古就有别说。刘义庆(403-444)《世说新语·巧艺》说:“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刘孝标(462-521)注:“傅玄《弹棋赋·叙》曰:‘汉成帝好蹴鞠,刘向以谓劳人体,竭人力,非至尊所宜御,乃因其体作弹棋。今观其道,蹴鞠道也。’按玄此言,则弹棋之戏其来久矣。且《梁冀传》云‘冀善弹棋格五’,而此云起魏世,谬矣。”但刘义庆之语亦非无据。考《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引《世说新语》作“弹棋始自魏文帝宫内装器戏也。”又引《弹棋经后序》曰:“自后汉冲、质已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阐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也。及魏文帝受禅,因宫人所为更习弹棋焉。”
此戏东汉时甚为盛行,梁冀撰有《弹棋经》一卷,据甘鄣淳《艺经》说:“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棋局类似当时的足球场,每方各六枚棋子,象征当时的六人制足球。按足球古称蹴鞠,是一种军事游戏,故蔡邕《弹棋赋》说:
夫张局陈棋,取法武备。因嬉戏以肄业,托欢娱以讲事。设兹文后,其夷如舐。采若锦缋,平若停水。肌理光泽,滑不可屡。乘色行巧,据险用智。(见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引《太平御》755)
魏文帝非常喜欢弹棋,技艺甚高。《世说新语·巧艺》说:“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并且写了一篇《弹棋赋》,从《赋》中“先纵二八”及丁 《弹棋赋》“列数二八”可知,三国时的弹棋子每方由六枚增至八枚,到了唐代,弹棋仍甚盛行,很多诗人都写过弹棋的诗篇,如杜甫、白居易、李贺、韦应物、王建等都好弹棋。据柳宗元《棋序》说,唐代的弹棋子,每方由八枚增至十二枚。其《棋序》说:
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
日本东大寺和正仓院收藏的正是这种唐代弹棋。正仓院藏品虽无图片,但日本学者和田军一在《正仓院的游戏具》中详细描写了棋盘的具体情况:其一为长71cm、宽33cm、高11cm,中央高起向边斜下,斜面为左右各6格,盘由柿材为主,贴紫檀面料、盘侧面和支角上有螺钿花纹装饰,另一盘材质为榧木制,长68cm、宽29cm、高16.3cm,盘面形状同上述盘,格界为紫檀,显然与东大寺同一形制。
看过图片再参照柳宗元的《棋序》对弹棋的行棋方法我们基本可以做出判断:
a.双方各十二子、上区六子,分值高;下区六子,分值低,用红黑子相区分。
b.两人对局,用手弹击,将其中一方棋子全部击下者胜,剩余棋子按上、下级计出分值即为胜出者的总分。
实际上对棋盘的格式,从各种记载中隐约可见,如《五杂组》记载,唐宏农杨牢幼孤,六岁时至学塾,误入文友家一见二老人弹棋,见杨戏之曰:“尔能为长者泳此局否?”杨叉手立泳曰:“魁形下方天顶凸,二十四寸窗中月。”正是弹棋盘的格式。二十四寸正是24格的描写。
对于用手弹击可由王建宫词“弹基玉指两参差,背局临虚斗著危,先打角头红子落,上三金字半边垂”可证。“玉指两参差”正是弹击方法。“先打角头红子落”说明,应该先用分值低的子击高值的子,以取得高分。因为由于弹击的力量难以控制,不能保证将双方子击下盘面时,自方子保持在盘面上,所以尽量少使用高分值子力。这种斜击方法还有一个旁证,即诗人白居易(772-846)的《和春深二十首》之一,诗云:
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
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
兵冲家戏车,鼓应投壶子。
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长斜”击法显然是用低分值子斜击对方对上角的高分值子,成对角线击子路线。从图片可知,上、下有花瓣凸出物分隔,棋子只能从中穿过,长斜是一种很高的技巧。从“上三金字半边垂”大约可知上级子力是可分级的,如上一、上二。上三则用金字来表示。
关于弹棋的技巧是比较复杂的,日本《蕙楼闲话》曾引用宋书,说:“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恒击谓之弹棋八势,然何为八势也不可知,据《皇朝类苑》记载,‘弹棋用红绿牙作子,上下字号之,手指棋局,取势相击,坠多者为负,排之上狭下宽,各八势也’。”
根据上述记载,八势乃指双方在开局之前自方棋子的放置位置,这种放置看来在各自方格中是自由进行的,为的是最大限度使对方难以击打己方的子力。
正如诸位研究者所指出,弹棋不知因何在唐以后迅速衰落,以至于沈括在《梦溪笔谈》云: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起,如覆盆;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今大名开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时物也。
又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吕进伯作考古图云:古弹棋状如香炉,盖谓其中隆起也。李义山诗云:“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今人多不能解,以进伯之说观之,则粗可见,然恨其艺不传也。
弹棋盘的材质,有木质(如日本的三个藏品,柳宗元所说的木局),也有玉质和石质的(如李义山的“玉作弹棋局”),而木质则一定是优质硬木,这些都是为减少摩擦利于击打。中心的隆起,则是为提高竞赛的难度。
现在看来某些研究者的结论是不确切的,如张如安先生说,“用指弹击和用巾角触指属不可思议”。现在看来,弹棋确是用指弹击的,“玉指两参差”、“弹棋”就是手指去弹,弹棋在日本干脆就称为指石,用巾角触指则完全可能,而且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手法,同时沈括所说的“四角微隆起”在日本藏品中无法证实,可见在宋代弹棋已完全失传。
弹棋可以肯定是从唐代传到日本去的,现有十二路的棋盘可以为证,另外弹棋是在日本兴盛了较长时间,到1300年左右才逐渐失传。纯粹是中国发明的弹棋盘,国内已难寻踪影,而在日本却完整地保存着,这是非常令人遗憾和发人深思的。
综上所述,弹棋是属于一种手指控制力度的技巧性活动,与纯属智力游戏的中国象棋完全不同,因此弹棋与象棋是没有任何传承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