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与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一、学科的开放性,鼓励多角度求知
《科学》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加以整合。《科学》学科中的社会常识与《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内容相互交叉或重叠。其中,自然、历史、地理知识与《语文》、《数学》联系密切。《科学》中的科学知识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有大科学观,让学生把科学课所学到的知识融会于其他学科中,并加以巩固、升华。而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知识也要成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帮手”,全面提高各种能力。
二、教材的开放性,引导多渠道积累
教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工具包。它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手册、配套的工具箱和相关的一系列供学生与教师使用的学习资料等。教材只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利用教材,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探究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究的意识,学习一篇文章,以点带面,解决实际问题。如《储蓄》一课可以动员学生探究如何合理家庭理财。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如我县是竹乡,可以教一些有关竹林培育、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是教材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三、课堂的开放性,倡导多方面尝试
《科学》的学习外延与生活密切相连。课内打好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探究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校园环境,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感知事物,获得知识。结合校外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对各种自然事物进行观察,寓教于乐,对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留意平时生活的各种事物,牛顿在苹果落地现象的启示下发现了万有引力是最好的例证,一旦学生养成了对平时生活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他们便会自觉地从实践中去探究,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四、作业的开放性,引领学生综合发展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善、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要求学生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特点是,开放性作业情节更加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挑战意味,更能激起儿童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同时,灵活、开放、求异的特色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五、评价的开放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1 主体的开放。以往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只有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评价,让他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被评价者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2 内容的开放。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高低之差。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而且要促使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过程的开放。以前的评价重结果,忽视过程,把评价功能退化为分数的鉴定,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育的功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重视评价的过程,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评价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做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实践。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满足、成功、喜悦等感受,从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一、学科的开放性,鼓励多角度求知
《科学》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加以整合。《科学》学科中的社会常识与《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内容相互交叉或重叠。其中,自然、历史、地理知识与《语文》、《数学》联系密切。《科学》中的科学知识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有大科学观,让学生把科学课所学到的知识融会于其他学科中,并加以巩固、升华。而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知识也要成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帮手”,全面提高各种能力。
二、教材的开放性,引导多渠道积累
教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工具包。它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手册、配套的工具箱和相关的一系列供学生与教师使用的学习资料等。教材只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利用教材,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探究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究的意识,学习一篇文章,以点带面,解决实际问题。如《储蓄》一课可以动员学生探究如何合理家庭理财。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如我县是竹乡,可以教一些有关竹林培育、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是教材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三、课堂的开放性,倡导多方面尝试
《科学》的学习外延与生活密切相连。课内打好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探究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校园环境,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感知事物,获得知识。结合校外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对各种自然事物进行观察,寓教于乐,对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留意平时生活的各种事物,牛顿在苹果落地现象的启示下发现了万有引力是最好的例证,一旦学生养成了对平时生活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他们便会自觉地从实践中去探究,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四、作业的开放性,引领学生综合发展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善、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要求学生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特点是,开放性作业情节更加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挑战意味,更能激起儿童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同时,灵活、开放、求异的特色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五、评价的开放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1 主体的开放。以往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只有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评价,让他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被评价者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2 内容的开放。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高低之差。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而且要促使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过程的开放。以前的评价重结果,忽视过程,把评价功能退化为分数的鉴定,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育的功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重视评价的过程,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评价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做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实践。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满足、成功、喜悦等感受,从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