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而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农业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这在全球的农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改革中已达成共识。该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为例,分析了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构建两师教师队伍等措施,探讨了卓越农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146-04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Advanced Agriculture
——Taking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eng Wen1,2 et al.
(1College of Agriculture,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2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Education of Cold Crop Cultivation Technolog(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has diversified tren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Undertaking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pplied cultivating advanced agricultural composite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task,it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rain applicative talents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on higher education model reform.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agronom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in this paper,we take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o analyz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agronomy professionals,and try to explore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ual-teacher teachers in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Talent training model;Agricultural colleges
2012年,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目前,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垦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和人才支撑。本项目课题人员通过深入垦区九大管理局进行实地调研,认为垦区各方面人才还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作为有“垦区黄埔”之称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垦区输送德才兼备的卓越农业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目前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学类专业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优势传统专业,长期以来担负着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立足垦区、面向全省、服务龙江的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和不可代替的优势地位。随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在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新发展时期,传统农学类专业培养模式下的人才不适合当今垦区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在思想上对农学类专业重视不足 思想意識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大多数报考农学类专业的学生虽来自农村,但大多都属于“五谷不分”,有的从来就没有下过地、干过农活,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在垦区能够“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的农业复合应用型人才人才[2]。 1.2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难适应 垦区目前急需的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跨领域的工作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还要广、应变能力要强,具备协作意识创新能力。而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局限于能够从事农业科研与推广的专业人才,在农业现代化运营、营销、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较少,难以满足垦区需求。
1.3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多的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学习与考核,使得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但学生最后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还有计算机基础课,对于以往过去计算机较少,大多数进入大学前的学生对计算机了解少,开计算机基础课很有必要,但现在计算机普及率很高,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基本掌握,但这些课程在农学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作为必修课,而相对垦区或企业需要的农业现代化经营、营销、综合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则变为选修课,且集中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许多学生学分够了就不再选修了,存在偏基础、淡化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问题。
1.4 师资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传统师资过多,而应用型师资匮乏的问题,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条件下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垦区或企业的需要,所以急需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来契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 卓越农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依据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结合垦区或企业的发展对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以现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1模式)”、“卓越农艺(园艺)师培养计划”等为基础,围绕“强化专业素养,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培养,献身农业事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宗旨,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协同培养”为载体,以专业教育为保障,探索“三结合、两贯通、两强化”的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即通识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两贯通”即实践教学培养和服务“三农”意识培养贯通教育全过程;“两强化”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人才培养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现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见图1、2)。
2.2 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本着“厚基础、宽专业、利创新、促创业”的原则,深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2.2.1 以教学内容更新为重点 理论知识主要是完成学科框架和基础理论体系讲解为主,压缩单纯的理论授课内容,增加讲授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内容,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引入生产实例、企业生产模式、企业文化等教学内涵,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2.2.2 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关键 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例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式”、“探究式”理论教学方法。比如,在黑龙江垦区作物高产创建的过程中,有许多因子影响作物产量,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发现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是什么,在教师指导下,获得高产优化方案,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教学注重实例引导,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法教学。依据案例教学理论,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符合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法是通过典型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制定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案例讨论,通过每个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以及各小组之间的辩论,来完成对栽培各个技术环节的剖析和理解。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反映出辩论过程中对知识运用的不足之处。还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加强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积极鼓励教师制作适于专业特色的教学课件,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具体化和趣味性,倡导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辅导及答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2.3 以课程考核体系为保障群众组织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改革考核方式,更多辅以实践性强的方式,可以分别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方案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形式来完成课程的考核,例如,把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调查、技能竞赛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组织中,并计入学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学习和实践内容,着力深化课程建设内涵,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并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通过教改促教学,通过教研提质量,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培养和行业需求“零差距”的培养目标。
2.3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以农学院寒地作物栽培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组建不同功能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实验教学平台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全面对外开放,各个平台的仪器设备都可通过网站进行预约使用,为学生从事科研训练、兴趣研究、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和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网站建设,与企业共建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实现学校的不同专业间的院际、校际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以满足卓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2.4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 首先,向学校争取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学名师,还可通过自我培养的方式,培育教学名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本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通过观摩优秀课程、经验交流、授课比赛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学校和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让高校教师多接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企业教师除了从生产实践技能方面去指导学生外,自身应在理论方面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
3 结语
高等农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得人才培养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行业,培养出能够扎根农村,热爱农村,改变农村,奉献农村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獻
[1]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2]焦念元,尹飞,李友军,等.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9):20-21.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146-04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Advanced Agriculture
——Taking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eng Wen1,2 et al.
(1College of Agriculture,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2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Education of Cold Crop Cultivation Technolog(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has diversified tren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Undertaking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pplied cultivating advanced agricultural composite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task,it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rain applicative talents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on higher education model reform.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agronom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in this paper,we take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o analyz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agronomy professionals,and try to explore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ual-teacher teachers in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Talent training model;Agricultural colleges
2012年,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目前,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垦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和人才支撑。本项目课题人员通过深入垦区九大管理局进行实地调研,认为垦区各方面人才还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作为有“垦区黄埔”之称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垦区输送德才兼备的卓越农业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目前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学类专业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优势传统专业,长期以来担负着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立足垦区、面向全省、服务龙江的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和不可代替的优势地位。随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在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新发展时期,传统农学类专业培养模式下的人才不适合当今垦区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在思想上对农学类专业重视不足 思想意識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大多数报考农学类专业的学生虽来自农村,但大多都属于“五谷不分”,有的从来就没有下过地、干过农活,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在垦区能够“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的农业复合应用型人才人才[2]。 1.2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难适应 垦区目前急需的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跨领域的工作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还要广、应变能力要强,具备协作意识创新能力。而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局限于能够从事农业科研与推广的专业人才,在农业现代化运营、营销、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较少,难以满足垦区需求。
1.3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多的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学习与考核,使得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但学生最后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还有计算机基础课,对于以往过去计算机较少,大多数进入大学前的学生对计算机了解少,开计算机基础课很有必要,但现在计算机普及率很高,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基本掌握,但这些课程在农学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作为必修课,而相对垦区或企业需要的农业现代化经营、营销、综合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则变为选修课,且集中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许多学生学分够了就不再选修了,存在偏基础、淡化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问题。
1.4 师资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传统师资过多,而应用型师资匮乏的问题,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条件下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垦区或企业的需要,所以急需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来契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 卓越农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依据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结合垦区或企业的发展对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以现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1模式)”、“卓越农艺(园艺)师培养计划”等为基础,围绕“强化专业素养,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培养,献身农业事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宗旨,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协同培养”为载体,以专业教育为保障,探索“三结合、两贯通、两强化”的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即通识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两贯通”即实践教学培养和服务“三农”意识培养贯通教育全过程;“两强化”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人才培养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现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见图1、2)。
2.2 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本着“厚基础、宽专业、利创新、促创业”的原则,深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2.2.1 以教学内容更新为重点 理论知识主要是完成学科框架和基础理论体系讲解为主,压缩单纯的理论授课内容,增加讲授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内容,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引入生产实例、企业生产模式、企业文化等教学内涵,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2.2.2 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关键 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例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式”、“探究式”理论教学方法。比如,在黑龙江垦区作物高产创建的过程中,有许多因子影响作物产量,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发现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是什么,在教师指导下,获得高产优化方案,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教学注重实例引导,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法教学。依据案例教学理论,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符合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法是通过典型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制定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案例讨论,通过每个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以及各小组之间的辩论,来完成对栽培各个技术环节的剖析和理解。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反映出辩论过程中对知识运用的不足之处。还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加强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积极鼓励教师制作适于专业特色的教学课件,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具体化和趣味性,倡导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辅导及答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2.3 以课程考核体系为保障群众组织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改革考核方式,更多辅以实践性强的方式,可以分别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方案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形式来完成课程的考核,例如,把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调查、技能竞赛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组织中,并计入学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学习和实践内容,着力深化课程建设内涵,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并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通过教改促教学,通过教研提质量,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培养和行业需求“零差距”的培养目标。
2.3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以农学院寒地作物栽培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组建不同功能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实验教学平台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全面对外开放,各个平台的仪器设备都可通过网站进行预约使用,为学生从事科研训练、兴趣研究、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和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网站建设,与企业共建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实现学校的不同专业间的院际、校际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以满足卓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2.4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 首先,向学校争取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学名师,还可通过自我培养的方式,培育教学名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本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通过观摩优秀课程、经验交流、授课比赛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学校和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让高校教师多接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企业教师除了从生产实践技能方面去指导学生外,自身应在理论方面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
3 结语
高等农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得人才培养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行业,培养出能够扎根农村,热爱农村,改变农村,奉献农村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獻
[1]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2]焦念元,尹飞,李友军,等.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9):20-2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