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徐州城镇化水平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徐州实际,提出构建“1530”新型城镇体系,努力形成以徐州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龙头、5个中等城市为骨干、30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新型城镇体系中,我们把中心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心镇创建达标活动,目前初步建成了30个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型中心镇,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镇区规模人口明显扩张。30个中心镇本着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建设新镇区、改造提升旧镇区。到2014年底,30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51.5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加53平方公里,增长53.8%;建成区人口达到84.3万人,比2009年增加41.5万人,增长97.1%;城镇化率达到40.2%,比2009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30个中心镇坚持以完善功能来吸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服务性项目建设,城镇设施日趋配套完善,功能明显提升。5年来,30个中心镇共建成885个功能性项目,完成投资297.4亿元。其中硬化道路628万平方米;建成居民小区136个;建成标准化农贸市场21个、6000平方米以上超市39个;建成并使用垃圾中转站32个,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30个,建成水冲式公厕144个;有11所中学达到三星级,郑集中学、李集中学达到四星级,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52所;有11家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敬老院24个。
  ——城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30个中心镇都注重打造生态宜人的城镇优美环境,坚持把镇区环境整治与长效管理作为创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集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镇容镇貌综合整治、镇区绿化两个“百日会战”和“五整治、五提升”活动,持续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在创建初期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30个镇集中清理镇区积存垃圾近万吨,镇区河道清淤达1.5万吨,拆除违章建筑物30余万平方米。5年来,30个镇共实施外立面整治280多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75万平方米,实施道路绿化1.2万亩、公园绿化1.1万亩,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
  ——镇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镇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30个中心镇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创建之初的2.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创建之初的3.5倍,有20个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亿元。
  ——城镇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各地结合自身人文地理、文化传统、历史遗存和风景名胜,深入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彰显文化底蕴,铸就城镇灵魂。窑湾镇、土山镇、古邳镇、安国镇、魏庙镇、梁寨镇等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在中心镇创建达标活动中,我们主要抓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在空间布局方面,确定30个中心镇时既考虑到各镇的经济实力、资源禀赋,又兼顾空间布局的均衡,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又进行了适当微调。在时间布局方面,将中心镇建设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即2010年开始的中心镇创建达标活动,目前任务已全部完成,按照创建之初制定的标准,30个中心镇已于2014年全部创建达标;第二步,达标中心镇提档升级,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30个中心镇分别建成20个重点中心镇和10个特色小城镇;第三步,在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向现代新型小城市迈进,形成功能完善、各具特色、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群。
  二、科学规划引领,提升创建标准。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以一流规划引领中心镇创建工作。创建之初,市委、市政府拿出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中心镇规划,2013年又拿出1750万元用于规划修编,目前30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全部完成。规划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彰显特色。在规划编制中,各镇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科学定位功能形态,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城镇风貌。二是注重功能分区。各镇通过规划,明确了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区布局,改变了“一条马路穿镇过、商业店铺布两旁”的建设旧模式,形成了区划分明、功能明确、组团发展、块状建设的城镇建设新模式。三是注重“产镇融合”。结合各中心镇的特点,对其现有产业状况和自然资源进行认真分析,找准产业定位,同时按照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在23个镇设立了工业集中区。
  三、积极破解制约,保障项目建设。针对中心镇建设普遍存在的用地难、筹资难的问题,各地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破解难题,有力地保障了中心镇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坚持内部挖潜与指标倾斜相结合,通过盘活闲置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实施采煤塌陷区复垦和万顷良田工程、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等多种途径,为中心镇建设提供了较充分的用地空间。5年来,全市对30个中心镇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统筹,返还用地面积5569亩;对23个工业集中区,给予土地利用指标达3万亩。新沂市5个中心镇深度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对废弃工矿地整理腾出1292亩建设用地。在资金投入方面,坚持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合理运作经营,积极招商引资,吸纳各类资本投资中心镇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5年来,县级财政直接支持30个中心镇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优化建设和街区整治等项目资金达5.15亿元;丰县县级财政安排大沙河镇二坝湿地和赵庄镇汉皇祖陵景区建设专项资金3.8亿元;邳州市综合实行了土地招拍挂收入和房地产开发相关规费税收收入两个100%全返政策,5年来市财政累计返还中心镇资金达1.91亿元。加大向上争取力度,5年来30个中心镇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专项建设资金20多亿元。各地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有效集聚建设资金。睢宁县扶持中心镇成立实体开发公司,承担镇区土地一级开发,县担保公司给每个镇级公司3000万元以内的融资担保;双沟镇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垫资、土地置换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建设面积达30万平方米。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主要建立了“三大”机制:一是分类考核机制。依据30个镇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划分为工业型、综合型、商贸旅游型三种类型,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创建标准,便于同一类型的镇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考核,同时能够引导不同类型的镇错位发展,科学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机制。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和“充分授权、权责一致”的原则,赋予30个中心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选取了其中的8个镇开展市级扩权强镇试点,向试点镇分批下放了710项权限,使中心镇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动态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对中心镇创建工作实行了动态管理,对部分城郊镇因发展速度较快已与中心城市或县城融为一体和因区划调整不再作为建制镇的,及时调出创建序列,并根据区位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增补。同时,为避免创建工作“回潮”,切实巩固创建成果,增强中心镇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已达标的中心镇制定了动态管理的考核标准,在年度考核中未达标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未达标的取消中心镇资格,由其他符合条件的镇进行递补,着力提高中心镇创建工作实际成效。□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戈尚达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公路工程发展速度的持续进步,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阐述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问题入手,对公路工
主要探讨应用Charm Ⅱ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猪尿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确定控制点设定的方法,评价了免疫反应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验证了磺胺类最大残留限量1250μg/kg的检测稳
当前,我省沿海地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着新机遇、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对沿海地区下一步发展的科学谋划,十分必要和迫切。  第一,沿海地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09年起,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2014年达到1.1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59.2%,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从16.5%提高到17.6%、
本文对城市街道绿化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阐述,对小气候的概念进行了释义,并对城市小气候形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热、湿、风三个环境的调控作用,探析了街道绿化对小气候的改善作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而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增强人才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更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基于以上,加大高职院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件极具意
目的:为合理开发利用药食两用植物显齿蛇葡萄提供依据。方法:将绿凤显齿蛇葡萄、显齿蛇葡萄(绿叶)、显齿蛇葡萄(红叶)按方差分析要求种植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中给予相同的田间管理,同时
据中国造纸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生产的新闻纸质量上已经比肩世界了。现在最好的新闻纸生产设备、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业都在中国.国产新闻纸的质量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进入新世纪,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取向。2007年这一提法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为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又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支撑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这既是对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老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