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ARPE)的安全与有效性。

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个月在深圳眼科医院就诊的ARPE 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FFA以及OCT检查。根据患眼所接受的治疗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其中治疗组8例8只眼,观察组7例7只眼。随访2月比较两组BCVA、FFA荧光素渗漏及视网膜光感受器层、RPE的完整性。

结果

两组治疗前BCVA分别为(0.53±0.24)和(0.58±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4,P=0.06)。治疗后2个月,两组BCVA为(0.95±0.11)和(0.6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01)。治疗前FFA显示11例11只眼黄斑区斑点状透见荧光,呈"葡萄簇样"改变。4例4只眼动静脉期开始黄斑区斑点弱荧光,周围环形透见荧光,造影晚期可见点状荧光素染色。OCT显示光感受器层(IS/OS)与RPE层间丘状高反射,或该层连续性中断。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8例8只眼OCT显示RPE内层丘状高反射消退,中断的RPE内层与IS/OS层反射带恢复,FFA显示环形透见荧光环消失。观察组5例5只眼中断的RPE内层未恢复,而IS/OS层恢复。2例2只眼中断的RPE内层与IS/OS层未恢复,FFA显示环形透见荧光环与簇状高荧光点存在。

结论

ARPE急性期视力下降与光感受器层和RPE内层损害相关。对ARPE患者进行抗新生血管玻璃体注射治疗能较快恢复视力及RPE与光感受器层组织解剖结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在中、重度干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40例中、重度干眼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0.1%氟米龙滴眼液点眼,试验组应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点眼。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均行眼表染色评分、泪膜破裂试验、泪液分泌试验检查、角膜
期刊
期刊
目的应用泪囊造影定位对泪囊炎行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进行探讨。方法28例泪囊炎患者,在术前行眼眶CT成像后,取冠状位,以鼻中隔嵴突作为标志,确定对应的泪囊造影所显示的最长的泪囊影像在鼻腔外侧壁位置。以此为标志进行手术。结果全部病例均手术顺利。结论泪囊炎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的病例,术前行泪囊造影CT成像,有助于形成手术方案,指导手术。
目的利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探讨四种常见人工泪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患者泪液动力学变化影响的差异。方法将白内障术后有干眼症状40人(40眼)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10眼)使用羟糖甘滴眼液,B组(10眼)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C组(10眼)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D组(10眼)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使用眼前节OCT
目的探讨应用泪道内窥镜联合双管置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并行泪道内窥镜下双管置入术的139例(152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记录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疗效,统计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或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139例(152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中治愈
期刊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III、VI级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68例(182只眼)Ⅲ级和Ⅳ级核的白内障患者,根据术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传统超乳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飞秒激光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传统超乳组(P <0.05)。Ⅲ级核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飞秒激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低于传统超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