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花开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播时节,农人们把蚕豆种随便往田埂和边角地上一种,便不甚管它了,任其发芽生长。到了来年春末,它就会开出一簇簇蝴蝶般的蚕豆花。
   蚕豆花开,小伙伴们的心花也开了,因为马上有蚕豆吃了。蚕豆花慢慢谢了,豆花下面结出一个个小豆荚。豆荚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饱满,放学路上,随手捏一捏,软软的空虚,摘一个剥开,碧绿的豆宝宝睡在毛绒绒的白褥子上,有小指甲盖那么大,拣一颗放在嘴里,青涩嫩甜,一如青涩嫩甜的童年。
   等豆荚变得饱满,这样生吃就嫌老了。可孩子们个个都是吃嘴精,会把大粒的蚕豆剥出来,用针线穿成一串,煮粥时放在锅里,粥煮好了,蚕豆也熟了。放在水里涮掉黏糊糊的汤汁,将蚕豆串挂在脖子上,双手合十学一下小和尚念经,便跳串串地找小伙伴去了。
   母亲烹调蚕豆的方法很多。将蚕豆和雪里蕻同煮,雪里蕻的咸鲜与蚕豆的新鲜融合,味道更是鲜美,是喝粥下饭的佳肴。还会让我们剥掉豆衣,将豆瓣用菜油翻炒几下,加水煮开,再打两个鸡蛋搅成蛋花倒在锅里,水再次沸腾后,便加入细盐起锅。雪白的瓷碗里,金黄色的蛋花衬着翡翠般的豆瓣,叫人垂涎欲滴。
   吃青蚕豆的时间并不长,到六七月份的时候,豆荚发黑,蚕豆就成熟了。拔出豆秸,用稻草捆起来,扛到打谷场上晒干,用木棍捶裂豆荚,蚕豆就蹦出来了。把豆秸送到灶间当燃料,在风中扬掉混杂在蚕豆中的秸叶,再用筛子筛去蚕豆中的尘土碎屑,将蚕豆晒干后放在陶瓮里贮存,蚕豆就算“颗粒归仓”了。
   蚕豆在陶瓮里睡觉,里面黑漆漆的,没有老鼠骚扰,没有风吹雨打,偶尔会被小孩的嬉闹声吵醒。睁开眼,还是黑漆漆一片,伸个懒腰,又沉沉睡去。等蚕豆出了陶瓮,已经是秋播时节,母亲挑出粒大饱满没有虫眼的种在地里,剩下的就当我们的美食了。
   冬天来了,下雪了,到处白茫茫一片。父亲在屋里整理农具,母亲在做过年的新衣,我和小伙伴靠着火炉取暖。炉火很旺,秸秆燃烧时发出清脆的噼啪声,不知谁的馋虫醒了,说烧蚕豆吃吧?我抓把蚕豆撒在火炉里,一会儿,嗤、嗤、嗤,冒起一股股青烟,接着是一阵刺鼻的焦味,原来炉火太旺,蚕豆被烧焦了。我们吸取教训,撤去几根秸秆,再撒一层草灰,把蚕豆一颗颗均匀地埋在草灰下,咯嘣一声,一颗蚕豆跳出火爐,眼疾手快的一把抓到手里,哇!好烫啊!他舍不得扔,于是丢到另一只手里,再丢回来,来回几次后,他吹掉蚕豆表面的草灰,放到嘴里。咯嘣、咯嘣、咯嘣,蚕豆相继炸裂,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焦香,接着是一阵咯吱咯吱的咀嚼声。
   过了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忙过年。蒸米团、做年糕、搂葵花、搂蚕豆,搂是我老家的说法,就是炒,大概先祖当年做炒货时是用手翻搅的。搂好的蚕豆放在青花瓷罐内,大年初一,我们挨家挨户拜年,到了一家,这家的女主人就抓一把葵花籽一把蚕豆放在我们的口袋里,偶尔有一两家用三四颗红枣加上红糖泡一杯红枣茶,我们喝完茶就去另一家,红枣一般是不吃的,留下招待下一拨客人。
   村里有二十几户人家,我们口袋装满了就把葵花籽和蚕豆送回家。也有的怕麻烦,就随身带一只布袋,不过,这样做,往往被人笑话:“新年大头的,像个叫花子。”过了年,每个小伙伴都有了自己的财产:一包葵花籽、一包蚕豆、几张压岁钱,压岁钱留着交学费,葵花籽蚕豆慢慢享用。
   过年只顾着玩耍,落下了不少寒假作业,要开学了,时间紧迫,来不及思考,同年级互相抄袭,低年级的问高年级的,高年级的遇到不会的,只好空着,等着挨老师臭骂。时间久了,有人烦了,提议要玩儿,大家立即响应,玩什么呢?我们身上不是有蚕豆吗?
   蚕豆的玩法与打桌球有几分相似,两个人一组,每人掏出数目相等的蚕豆,石头剪刀布确定先后,先玩的那人把两人的蚕豆掺在一起,握在一只手里,一把撒开,蚕豆咕噜噜散在桌子上,仔细看清蚕豆的位置,选中两颗蚕豆,将其中的一颗用小指一拨,蚕豆顺着力道往另一颗蚕豆撞去。看似轻轻一拨,其实蛮有技巧的,要不偏不倚,力道适中。力道太大,碰到了别的蚕豆,太小又撞不到选中的那颗,只有选中的两颗碰在一起,才能拿起一颗放在自己口袋里。拿的时候也有要求,不得触碰别的蚕豆。一把拿不到蚕豆,就让另一人玩,直到桌上的蚕豆全部拿完……
   待到春天来了,菜花黄了,蚕豆花又要开了。只是,昔日的小伙伴,早已在时光深处各奔东西。
其他文献
汤养宗,1959年白露出生,闽东首府霞浦人。出版诗集《去人间》《制秤者说》《一个人大摆宴席 汤养宗集 1984—2015》七种。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诗刊年度诗歌奖、储吉旺文学奖、滇池文学奖、扬子江诗学奖,鲁迅文学奖奖项。作品被众多文集,年选及核心年代选本选入,部分诗作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表。  不许再深究神的大手大脚与不顾不管  神需要闲人免进与点石成金  少年随父亲去拉萨朝拜
期刊
中国画一年四季  在纸上耕作着黑白  黑是白的宇宙  白是黑的哲学  阴阳家羽毛飞翔  画家在笔端占卜风雨  云是白色的月  月也是白色的云  墨是黑色的大地  大地也是黑色的墨  雪是白色的  瓦楞是黑色的  鹰在房脊上看天  作畫人在画鹰的眼睛  青花瓷  把土打碎和泥成胚  不一定是花瓶  花瓶有腰  有腰的不一定是少女  把水挤干在阳光里晒  有雨的日子  瓷工躲在花瓶里哭  把眼泪抹上瓷
期刊
青华山  秋风中,满山坡的枫树  青葱熬成了火红  媳妇熬成婆  時间滴答成灰,落叶成空  然后落白露,落雪,落流星雨,落2018年最后的钟声  湖滨路  太阳当空照。奔跑的水,静止的玻璃,大理石镜子  素面女人或油滑男人  都在借光发光,相互映照  只有杨殿前的阿姨  放下枯柳的身段,照自己的孤单  雪花  到了北大荒  就寄几朵雪花给你吧  收到这封信千万不要马上打开  放在手心品味  放在胸
期刊
自阳光清冷的碎芒上走来  诗一般的名字  掀动六角的梦想  温暖之下 寒冷之上  洁白的裙裾舞在冬的中央  时节,需要一些  风的试探 寒的渲染  自西向东 劲吹的风  自北向南 凛冽的寒  俗世的影子  在透明的光影里渐渐稀薄  最后的落叶还没有归根  瑟缩在黑暗惶恐中的一切  正在历经磨难和新生  今夜无雪  今夜慘白月光似雪  冷漠的眼神在高空  触摸等待的寒冷  呼唤寒冷 呼喊比寒更寒的寒
期刊
远处有人说话  我听不清是谁  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深秋的树上已落光了叶子  发黑的枝干上有露水滴落  顺着田野的小径  我走过去朝有人声的地方  这野外太静了  可我走了很远  那里没有人只有几座坟墓  有几只乌鸦  在坟边的桑树上飞走了  我想一定是死人在说话  看到我来了就隐去  是我打扰了他们的清静  现在我按原路返回  在这多雾霾的早晨  我浑身在不由自主微微颤抖  犁了一天地的牛  
期刊
须弥山  是否看到石窟里  时间下坠  雄鹰的影子下坠  阳光下,巨大的轰鸣声  翻过须弥山  雪融化的清水河畔  马匹收起汹涌的嘶吼  用来想念的还在洁白的尺素上  这寂静午后  把自己浸入青灯,经书  还有浮出水面的前世今生  晃动的岩石上  近山远水间  生出寺院,生出莲花  生出了一尊静静的佛祖  六盘山上  最珍贵的  是那声轻柔的呼唤  走远了,走遠了  天凉了,一定要记得添加衣  一
期刊
那些野花专挑路人的脸色  过客一笑,她们就随风招摇  若遇上一个喝醉酒的人  便疯狂得不得了  她们可以把整块岩石推倒  仿佛天下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坡地  山上野花何其多  偏给了这一撮,好大的色胆  推搡惯了南腔北调  弄得像戏台上的粉面人,不知身在何处  不知何时才可以遣返,属于  她们的真实身份  后来的我们  出口不是门窗,也不是密室  我们呆在一本書里。夜里有灯  白日里有太多人造访,比光
期刊
沉默  光头屠夫,先将自己  的老旧兽皮夹克,顺手挂在  矮墙头上,吐掉含在厚嘴唇缝隙间的  煙头,侧面的  铁制“羊架”,吱吱吱乱响个不停——  羔羊瞪大眼睛,在那相对的高度上  仰面朝天,拼命想要目睹——远方天际  它的琥珀色双眸,早已  蓄满泪水,眼珠子即将要从中冒出  内心,已有滚动的惊雷  光头右手操刀,左手攥紧欲望  弯腰,俯身,抬头把柔软的羊皮挂在  矮墙的另一头,周围一片  死寂,
期刊
1   俺爹是个文盲,地道的文盲。比如,他写自己的名字,看似一本正经,却总免不了缺胳膊少腿,看着都想发笑。我哪次如果无聊了,便拿来纸笔,神情庄重地把俺爹哄到桌边:爹啊,咱家现在存了二百零五块钱,公家说了,得让你写个条条,你不写人家公家就不让咱拿上去花。于是,他就拧着眉头,攥住笔,架式像是握了十镑大锤。吭吭哧哧半天,一个字没落下。被我连哄带逼惹急了,他会仔细地念道:咱家现在有了二百零五块钱。而“咱
期刊
以前,农村大多人家是平房,每户门前都有一方用篱笆围起的院落。篱笆外侧是一两畦不规则的菜圃,种点应时蔬菜。村子边上,便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无论是菜圃,还是稻田里,四季都有各色的昆虫出现,“捉虫”就成了生性好动的孩童们永不厌烦的趣味游戏。   蝼蛄是一种很奇特的昆虫,形似蟋蟀,却比蟋蟀厉害,我们唤它“土狗”。它属直翅目蝼蛄科,黑褐色,身躯长圆,两对短翅,六足。两只粗大的前足,突出于胸前,就像一对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