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犹如一场青春的长跑,我们从年轻的此岸出发,盼望到达美丽的象牙塔彼岸。这一重要且艰辛的人生跋涉,可能会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许多人满怀憧憬、干劲,却总是遭遇磕碰。如何才能在这场比拼耐力、意志力的跋涉中胜出?且看那些足以提高我们长跑征途中“生命值”的故事。
一、专注一件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69岁的登山家夏伯渝在2018年5月28日这天实现了登顶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的梦想。1975年,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夏伯渝和队友在攀到8600米时突遇暴风雪,不得不下撤,途中他双脚严重冻伤,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肢的命运。自此,夏伯渝开始了登顶珠峰的“长跑”,他先后三次尝试借助假肢去征服珠峰,但都没有成功,期间他因为截肢的残端感染又接受了一次截肢手术,但他依旧咬牙坚持,终于在第五次尝试中圆梦。
43年专攻一座山,专注于一件事,夏伯渝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总结这些年的磨砺,而这句话也一直深深地激励着他。
夏伯渝的故事虽只是极少数人的壮举,但它仍然提醒我们,那些我们以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或受某种限制而产生的瓶颈,其实并非无法跨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
1.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心中所想
许多同学在面临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是否坚持所学特长等重大问题时总会患得患失。一方面在于我们未能对自己的定位、性格、人生规划综合考虑清楚,另一方面在于受阅历、知识面的限制,我们容易受旁人的评价、父母的意愿、结果的得失左右。为了实现心中所想,我们可以通过“我知道自己擅长并且很想去做这件事”“没什么可怕的,大不了从头再来”等暗示语激励自己卸下包袱,大步朝前迈进。
2.付出努力,量变成就质变
不少同学期望通过解出几道难题或者掌握几个学习技巧,给自己注入“强心剂”,进而找到松懈的理由。然而高中考验的是大家的“续航”能力,几次艰苦的付出未必能马上换来硕果,只有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耐力才能赢得“长跑”的胜利。例如同学们可以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每周的收获和不足,分析原因,把已经完成的小目标一个个打钩,在自己累了的时候往前翻阅一下便能“满血复活”。每当掌握某类新的题型就要收笔的时候,不妨再拿一道题作为挑战,你会发现“N+1”的刺激能让自己巩固成果,保持积极的状态。
3.找准发力点,一击制胜
善于寻找机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好比弯道超车,寻找合适的时机和角度非常重要。日常学习中我们不要一味赶路,应偶尔慢下来仔细剖析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更要懂得集中发力,攻下一些简单易拿分的题并总结出正确的做题思路。虽然有时进度看似比别人慢半拍,但只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在跨越过一个个小的弯道之后,就能在漫长的跑道上逐步提速。
二、姿态比结果重要
相信很多同学听过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的故事,他实力超群、技术精湛,被称为“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之一”,但在世界大赛上他却屡屡败退,拿到的总是亚军。提到李宗伟,就不得不提他的对手林丹,40场林李大战中,李宗伟只赢过12场,而在决赛中李宗伟更是从未尝过胜绩,被人戏谑为“千年老二”。倘若我们光看数据和结果,我们一定会认为李宗伟是失意的,至少绝对称不上是“成功的典范”。但事实上,从贫困的家境、父亲的反对、身高的缺陷,到偷偷练球差点儿被地下赌场利用,选入国家队后遭遇队友排挤、落选、失恋,在国际大赛中屡遇劲敌,他还能够在失败了无数次后重新登上球场,也绝不是偶然、轻易的事。
面对广大球迷,林丹说:“你们除了看到我,也应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觉得他是失败的。他通过努力让很多人也认可他,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金牌只是一种标准,不能够代表所有。有时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想他输给我这么多次重要比赛,为什么还能够放下一切,继续跟我再拼下一次比赛?”
可是就在职业生涯末期,李宗伟被查出罹患鼻癌,好在诊断结果是早期,36岁的李宗伟决定再拼一把,并且隔空喊话林丹,然而这一次,他挂在嘴边的不再是执意多年的“证明自己”,而是“其实冠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想的是接下来看能不能再多打两年,慢慢享受羽毛球吧”。
享受比赛,敬畏对手,这不禁让人想起他的自传《败者为王》传递给人的精神。而他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几个启示:
1.生活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
把某次重大考试、人生转折看作是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因而过分看重某个阶段的得失,从而引发强烈的挫败感、无望感,这是消极且不必要的。我们需要通过努力证明自己,但更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生活,比如不妨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他们起早贪黑挣钱供我们读书,其实并不只是希望我们取得好成绩,他们还希望我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结交有趣的朋友,培养优良的人格等。站在时间的角度想,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曾经这个奋进的自己,不论结果如何。
2.生气不如争气
有对手才有成长,有对比才有进步。一些同学在面对与自己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时,总是倍感压力,觉得“既生瑜何生亮”,自己生闷气,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或者以拖延、敷衍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任务。事实上,任何一段征程我们都不是孤军奋战的,有朋友也会有对手,是他们促使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同学们应该勇于承认竞争、困难的存在,通过专题突破、列知识点思维导图、任务清单等方式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
三、警惕终点前的疲惫
有研究表明,在全程约为42千米的马拉松比赛中,经历过前面一路消耗体力的折磨与挑战,在距离终点还有10千米的时候,是运动员们最为疲惫的临界点。此时,运动员们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重口渴、头晕、难以集中精力等情况,最大的难关就是心理防线容易崩溃,一旦在这个时候掉链子,就会令之前積累的优势丧失殆尽,一直等待机会的后来者就会铆足了劲实现超越。
临近高考,眼看距离这场马拉松的终点越来越近,许多同学也极易出现疲惫、松懈、坚持不下等问题,如何在此关键时刻把握好节奏,稳扎稳打?且听笔者说来:
1.合理分配时间、精力,调整复习的速度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不要试图突然把速度提上来,要牢牢盯住你的计划,而不是被周围人的焦虑、心急所影响。通过合理安排回看试卷、错题,研究押题的时间,分配有效的精力。不宜全部松懈,什么都不看就丢一边,这不利于保持适度的思维活跃度和紧张感。
2.自我暗示,相信美好未来
当感觉到自己已经在正轨上“行驶”了一段时间,同学们不妨展望一下美好的大学生活,同时以比平时更敏锐的眼光发现身边人对你的支持和鼓励,想象家人和朋友在为你加油,不断告诉自己“保持轻松”。
3.坚持就是胜利
不断提醒自己只需要再忍受一段时间的疲惫就结束了,这么长的时间你都坚持下来了,再坚持一下,努力考出一个让自己回忆多年的成绩吧。
一、专注一件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69岁的登山家夏伯渝在2018年5月28日这天实现了登顶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的梦想。1975年,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夏伯渝和队友在攀到8600米时突遇暴风雪,不得不下撤,途中他双脚严重冻伤,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肢的命运。自此,夏伯渝开始了登顶珠峰的“长跑”,他先后三次尝试借助假肢去征服珠峰,但都没有成功,期间他因为截肢的残端感染又接受了一次截肢手术,但他依旧咬牙坚持,终于在第五次尝试中圆梦。
43年专攻一座山,专注于一件事,夏伯渝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总结这些年的磨砺,而这句话也一直深深地激励着他。
夏伯渝的故事虽只是极少数人的壮举,但它仍然提醒我们,那些我们以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或受某种限制而产生的瓶颈,其实并非无法跨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
1.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心中所想
许多同学在面临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是否坚持所学特长等重大问题时总会患得患失。一方面在于我们未能对自己的定位、性格、人生规划综合考虑清楚,另一方面在于受阅历、知识面的限制,我们容易受旁人的评价、父母的意愿、结果的得失左右。为了实现心中所想,我们可以通过“我知道自己擅长并且很想去做这件事”“没什么可怕的,大不了从头再来”等暗示语激励自己卸下包袱,大步朝前迈进。
2.付出努力,量变成就质变
不少同学期望通过解出几道难题或者掌握几个学习技巧,给自己注入“强心剂”,进而找到松懈的理由。然而高中考验的是大家的“续航”能力,几次艰苦的付出未必能马上换来硕果,只有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耐力才能赢得“长跑”的胜利。例如同学们可以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每周的收获和不足,分析原因,把已经完成的小目标一个个打钩,在自己累了的时候往前翻阅一下便能“满血复活”。每当掌握某类新的题型就要收笔的时候,不妨再拿一道题作为挑战,你会发现“N+1”的刺激能让自己巩固成果,保持积极的状态。
3.找准发力点,一击制胜
善于寻找机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好比弯道超车,寻找合适的时机和角度非常重要。日常学习中我们不要一味赶路,应偶尔慢下来仔细剖析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更要懂得集中发力,攻下一些简单易拿分的题并总结出正确的做题思路。虽然有时进度看似比别人慢半拍,但只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在跨越过一个个小的弯道之后,就能在漫长的跑道上逐步提速。
二、姿态比结果重要
相信很多同学听过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的故事,他实力超群、技术精湛,被称为“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之一”,但在世界大赛上他却屡屡败退,拿到的总是亚军。提到李宗伟,就不得不提他的对手林丹,40场林李大战中,李宗伟只赢过12场,而在决赛中李宗伟更是从未尝过胜绩,被人戏谑为“千年老二”。倘若我们光看数据和结果,我们一定会认为李宗伟是失意的,至少绝对称不上是“成功的典范”。但事实上,从贫困的家境、父亲的反对、身高的缺陷,到偷偷练球差点儿被地下赌场利用,选入国家队后遭遇队友排挤、落选、失恋,在国际大赛中屡遇劲敌,他还能够在失败了无数次后重新登上球场,也绝不是偶然、轻易的事。
面对广大球迷,林丹说:“你们除了看到我,也应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觉得他是失败的。他通过努力让很多人也认可他,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金牌只是一种标准,不能够代表所有。有时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想他输给我这么多次重要比赛,为什么还能够放下一切,继续跟我再拼下一次比赛?”
可是就在职业生涯末期,李宗伟被查出罹患鼻癌,好在诊断结果是早期,36岁的李宗伟决定再拼一把,并且隔空喊话林丹,然而这一次,他挂在嘴边的不再是执意多年的“证明自己”,而是“其实冠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想的是接下来看能不能再多打两年,慢慢享受羽毛球吧”。
享受比赛,敬畏对手,这不禁让人想起他的自传《败者为王》传递给人的精神。而他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几个启示:
1.生活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
把某次重大考试、人生转折看作是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因而过分看重某个阶段的得失,从而引发强烈的挫败感、无望感,这是消极且不必要的。我们需要通过努力证明自己,但更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生活,比如不妨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他们起早贪黑挣钱供我们读书,其实并不只是希望我们取得好成绩,他们还希望我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结交有趣的朋友,培养优良的人格等。站在时间的角度想,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曾经这个奋进的自己,不论结果如何。
2.生气不如争气
有对手才有成长,有对比才有进步。一些同学在面对与自己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时,总是倍感压力,觉得“既生瑜何生亮”,自己生闷气,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或者以拖延、敷衍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任务。事实上,任何一段征程我们都不是孤军奋战的,有朋友也会有对手,是他们促使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同学们应该勇于承认竞争、困难的存在,通过专题突破、列知识点思维导图、任务清单等方式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
三、警惕终点前的疲惫
有研究表明,在全程约为42千米的马拉松比赛中,经历过前面一路消耗体力的折磨与挑战,在距离终点还有10千米的时候,是运动员们最为疲惫的临界点。此时,运动员们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重口渴、头晕、难以集中精力等情况,最大的难关就是心理防线容易崩溃,一旦在这个时候掉链子,就会令之前積累的优势丧失殆尽,一直等待机会的后来者就会铆足了劲实现超越。
临近高考,眼看距离这场马拉松的终点越来越近,许多同学也极易出现疲惫、松懈、坚持不下等问题,如何在此关键时刻把握好节奏,稳扎稳打?且听笔者说来:
1.合理分配时间、精力,调整复习的速度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不要试图突然把速度提上来,要牢牢盯住你的计划,而不是被周围人的焦虑、心急所影响。通过合理安排回看试卷、错题,研究押题的时间,分配有效的精力。不宜全部松懈,什么都不看就丢一边,这不利于保持适度的思维活跃度和紧张感。
2.自我暗示,相信美好未来
当感觉到自己已经在正轨上“行驶”了一段时间,同学们不妨展望一下美好的大学生活,同时以比平时更敏锐的眼光发现身边人对你的支持和鼓励,想象家人和朋友在为你加油,不断告诉自己“保持轻松”。
3.坚持就是胜利
不断提醒自己只需要再忍受一段时间的疲惫就结束了,这么长的时间你都坚持下来了,再坚持一下,努力考出一个让自己回忆多年的成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