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lwl20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读书是海,那么作文就是游泳;如果说读书是生命,那么作文就是走过的人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读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读,轻轻松松地写,为今后的习作起好步,开好头呢?为此,我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随机练习,激发说的兴趣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低年级儿童具有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敢想敢说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鼓励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首先消除他们说话的畏惧心理。然后,利用晨会、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进行说话练习,让孩子们明白,上台讲话是件很普通的事。渐渐的他们从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到介绍家庭成员的情况,由介绍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到介绍自己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虽然语言简单,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给了孩子们无比的勇气和信心。立竿见影的成就感使孩子们的胆子更大了,兴趣更浓了。每到说话课,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那童真的话语、流畅的表达,为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时鼓励孩子们拓宽自己的说话内容,可以看课文中的插图进行看图说话,还可以把课外看到的事情或故事说给大家听听。随着说话机会的增多,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他们既在阅读中丰富了语言,又在说话中磨炼了语言,促进了口语的表达。
  
  二、循序渐进,指导读的方法
  
  在学生的读书活动初期,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关键。书籍浩如烟海,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时我首先教会学生“速读”,指导他们抓住读物题目(包括副标题)、小标题或一本书的内容简介来读;对于规定的必读书以及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书要指导学生学习“精读”,精读的方法不仅要靠课外,还要注重课内指导;对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可指导学生“选读”,挑选部分章节、内容进行阅读,适时地指导学生浏览、跳读。读书时,要关注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用心感受精美的语言如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边读边在旁边作简单的标记,写写你读书时的心情或感受。动笔写一写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同文字的血肉联系,才能深刻地领悟遣词造句的奥妙。教育孩子要把阅读方法与思考相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了好的阅读方法,读书效果会大大加强。
  
  三、品美阅读,教会赏的技巧
  
  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让学生受到启迪的书籍推荐给学生,注重推荐名家名篇,注重由课内引申到课外。例如在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赏读《繁星》《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读物,指导学生品味作品中体现童心、母爱、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中,然后让学生充分谈谈自己品味的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最后结合配乐朗诵,激活学生思维。至此,冰心奶奶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冰心奶奶的“爱”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冰心奶奶的名篇佳句也将久久地留在学生们的心中。这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更是读书活动的无穷魅力!学生在阅读中品美,在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中追求美,进入了阅读欣赏课的美好境界。
  
  四、抒写收获,拓展写的兴趣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积累的词句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成段话的说写练习。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词语的积累,写话的训练目标也要不断更新。由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由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由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所见所感,到写想象中的事物。不同的阶段要向儿童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木兰从军》后,我引导学生朗读《木兰从军》原著,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指导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用几句话写下来,将写好的话放在文中读一读。当学生们把自己写的话大胆放到文中品读时,他们忽然有这样的感觉:我的话放到文中也很合适,读写结合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快乐。
  “不动笔墨不读书”,面前一本书,手中一支笔,随时做笔记。有了长期说话训练的积累,我便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书面形式来表达,多的可以写一段,少的可以写一句或几句。零零星星的说写训练,消除了孩子们写话的畏惧心理,练就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及时的点评会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读书,它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增强阅读的深度,对于高年级学生,特别要提倡写读后感,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作文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老师应适时评价,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长期训练,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说写习惯。
  读写结合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的。让“好书伴我们成长”扎根孩子心中,让“我读书勤习作”成为习惯。长期坚持,让同学们在读写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其他文献
“真实”并不是热衷于造梦的时尚界偏爱的词汇,但对于ISABEL MARANT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注解。  摄影:王海森  与Isabel Marant接触过的人,很难不被她的性格所打动。尽管久居巴黎,但她的身上有一种阳光雨露浇灌而成的自然魅力。这份魅力既来自随意盘起的发髻、素面朝天的脸庞与简单舒适的穿着,也来自交谈时略微倾向对方的身体、时刻上扬着的嘴角与写满了真诚的眼神。即使在陌生国度面对第一次见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组教材内容,以中国近代史实为依据,讲述中国曾经的百年噩梦,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沧桑历史和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争取民族独立、祖国解放、人民自由的可歌可泣事迹。教学本组课文,应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帝国主义者侵略我们祖国的罪恶本质,用心去感受祖国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不屈抗争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然而,在实际教学的思维认识
所谓学困生,即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而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辅导、转化学困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辅导、转化学困生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一)记忆力差  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普通学生要多。因为他们的记忆往往属于机械记忆,数学知识的本身具有连贯性,如果边学边忘而导致知识脱节,后面的学习就
《认识线段》是一节概念教学课,重视对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应是教学的重点。要透彻理解一个概念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悟,引领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在应用中将认识深化。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结合特级教师魏洁老师执教的《认识线段》一课的流程,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印象:生活中的线段  【教学回顾一】 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教师出示一段毛线并拉直,告知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英语教材设计,我们教育者应通过正确、有效的评价。一方面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在语文课堂中备受青睐,但是,如果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不当,其效果就适得其反。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位老师教学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出示了多媒体课件:枝不繁叶不茂的大树上出现了几只鸟儿,他们起先都栖息在树上,然后陆续飞起来。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可言,更与课文
语文教学应该把“根”留住。“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语文教学的“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不乏许多伪东西,语文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掌控之下,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均屡见不鲜。  一、纯粹的奖励  奖励是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上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双眼紧盯老师,手中的笔不断做记录,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在他们做的笔记中能一字不漏地找到,然而一到独立做练习的时候,他们却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每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他们默默地坐在角落,盯着不理想的成绩发呆。每当看到他们对成绩失望的眼神,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他们所付出的认真以及努力并不少,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成绩上的回报。这一类
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江苏省规范办学“五严”规定强势出台,促进教育向“低耗时,高质量”的正常轨道回归;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凸显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连云港市“三案·六环节” 教学模式从2009年9月开始在全市进行推广。(“三案”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分别是自学质疑、交流展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江苏省如火如荼地推广,它的活动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活动模式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这探究的过程,所有的孩子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锻炼。那么,参考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式设计的品社教学,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笔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尝试,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之力,开展品社日常教学工作,上了一堂六年级下册品社课——《从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