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载间,文人骚客成就了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诗海探珠。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皆是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提及阅读诗词,不少学生只能“远观”,而不会动心、动情。本文从多样性的导入、设计鉴赏主题、与诗(词)人交换身份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与诗(词)人“谈情说爱”。
关键词:诗词鉴赏 情感 诗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三大支柱中的第一大支柱就是感受与鉴赏,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诗词鉴赏时,教师必须把“美”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美”与诗(词)人进行心灵对话,产生精神共鸣——这便是我说的与诗(词)人“谈情说爱”。下面,我谈几点教学体会及感悟。
一、多样性的导入,精心制作鉴赏的“开胃菜”
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讲,导入就好比是餐前的“开胃菜”,“菜”无味,自然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多样性的课前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听课的兴趣。如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我引入了李清照前期词作中的一首代表作品《一剪梅》,在设计《一剪梅》导入方式时,我考虑到了词可以和乐而歌的特点,于是为学生演唱了这首词,并兴奋地告诉学生:“现在,我们把语文课变成音乐欣赏课吧!我教大家唱《一剪梅》。”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兴奋不已,师生一起边唱边欣赏,既为学生解读了诗词,又让学生感受到词和乐而唱的魅力。
二、设计鉴赏主题,打破传统鉴赏方法
“意象——意境——情感”是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高考对诗词鉴赏的考查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关系设置问题。但是,我认为诗词的教学不只是为了应对高考,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于是,在其他教师的教学启示下,我开始尝试给诗词设计鉴赏主题。如在鉴赏苏轼的《定风波》时,虽然《定风波》是词牌,但是读了词文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作品表现的情感是一个“定”字,而正文中对词人与同行道中遇雨的描写恰好扣住了“风波”两字。根据这些信息,我把这篇词作的主题设计为“风波定”,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风波”,去挖掘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淡定”品格。
三、与诗(词)人交换身份,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不同的人生,于是我有了一个设想:“在课堂上,是否也能引导学生与诗(词)人交换身份,把自己当成作者,玩一回穿越。如果学生能顺利入戏,不就能读懂作品了吗?”在教学柳永的《雨铃霖》时,我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化身“柳永”。当讲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时,我随机问一位学生:“柳永啊,你这般不肯登船,欲语还休,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位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便说:“因为不舍,所以执手,因为无从说起,只能相望无语。”可见,学生以“柳永”的身份,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绪,把握作者的情感。
“人是知、情、意三种心理的统一体”,我认为,在教学诗词时,最重要的就是“情”这种心理体验,诗词的“情”来自它的音韵美、语言美、思想美,而解读诗词的过程,就是与诗(词)人“谈情说爱”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他们很难读懂这些词句,所以说,诗词鉴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栖居,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情感的旅行。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彩霞,刘春.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1).
[4]曹飞.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0,(38).
[5]陈相元.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4).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学)
关键词:诗词鉴赏 情感 诗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三大支柱中的第一大支柱就是感受与鉴赏,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诗词鉴赏时,教师必须把“美”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美”与诗(词)人进行心灵对话,产生精神共鸣——这便是我说的与诗(词)人“谈情说爱”。下面,我谈几点教学体会及感悟。
一、多样性的导入,精心制作鉴赏的“开胃菜”
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讲,导入就好比是餐前的“开胃菜”,“菜”无味,自然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多样性的课前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听课的兴趣。如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我引入了李清照前期词作中的一首代表作品《一剪梅》,在设计《一剪梅》导入方式时,我考虑到了词可以和乐而歌的特点,于是为学生演唱了这首词,并兴奋地告诉学生:“现在,我们把语文课变成音乐欣赏课吧!我教大家唱《一剪梅》。”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兴奋不已,师生一起边唱边欣赏,既为学生解读了诗词,又让学生感受到词和乐而唱的魅力。
二、设计鉴赏主题,打破传统鉴赏方法
“意象——意境——情感”是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高考对诗词鉴赏的考查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关系设置问题。但是,我认为诗词的教学不只是为了应对高考,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于是,在其他教师的教学启示下,我开始尝试给诗词设计鉴赏主题。如在鉴赏苏轼的《定风波》时,虽然《定风波》是词牌,但是读了词文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作品表现的情感是一个“定”字,而正文中对词人与同行道中遇雨的描写恰好扣住了“风波”两字。根据这些信息,我把这篇词作的主题设计为“风波定”,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风波”,去挖掘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淡定”品格。
三、与诗(词)人交换身份,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不同的人生,于是我有了一个设想:“在课堂上,是否也能引导学生与诗(词)人交换身份,把自己当成作者,玩一回穿越。如果学生能顺利入戏,不就能读懂作品了吗?”在教学柳永的《雨铃霖》时,我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化身“柳永”。当讲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时,我随机问一位学生:“柳永啊,你这般不肯登船,欲语还休,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位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便说:“因为不舍,所以执手,因为无从说起,只能相望无语。”可见,学生以“柳永”的身份,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绪,把握作者的情感。
“人是知、情、意三种心理的统一体”,我认为,在教学诗词时,最重要的就是“情”这种心理体验,诗词的“情”来自它的音韵美、语言美、思想美,而解读诗词的过程,就是与诗(词)人“谈情说爱”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他们很难读懂这些词句,所以说,诗词鉴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栖居,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情感的旅行。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彩霞,刘春.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1).
[4]曹飞.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0,(38).
[5]陈相元.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4).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