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关键人物,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界中的成就是巨大的。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使他的每部电影都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在电影画面的呈现上与精神内涵的传递上都极具冲击力。本文对张艺谋电影进行举例分析,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显现的美学特征,并总结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与特点。
  【关键词】 美学;影视作品;张艺谋
  【中图分类号】J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41-02
  基金项目:“行走知觉” 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ky201933)。
  一、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概述
  现今,影视作品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藝术表现形式。影视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不是单一的,而是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影视作品所蕴含的美学特征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声音、画面、形象、色彩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美学赋予影视作品更多的观赏性,使得电影的表现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在文字、语言、音乐、历史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反过来影视作品中美学的应用也促进了美学的不断发展。在影视作品美学的诸多方面中,语言、音乐、文字、动作等是最为基础的美学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其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影视作品中的语言美学,是影视作品在语言与对话中融入美学特征,使得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例如幽默的人物说话总是轻松有趣,对话中段子频出。而柔美的人物语言则是秀美静谧的。影视作品中语言占据重要的地位,故事走向与人物塑造往往都需要语言推进,而语言美学可以使得故事性更加饱满,人物塑造更为立体,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在影视作品中,与语言美学相辅相成的音乐美学在影视情感与氛围的营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音乐美学与文字、历史、书法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这也决定了它在影视作品中可以很容易与其他事物产生共鸣。文字美学与动作美学分别从文字与动作方面丰富影视作品的美学内容。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美学特征
  (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张艺谋电影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电影美学表现中的一大特点。张艺谋在电影中融入浓郁的民族乡土情结,在表现淳朴与自然的同时,也让影片显得真实,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感。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一个乡村美丽的爱情故事。招娣是村里最美的姑娘,与村里的教书先生骆老师暗生情愫。骆老师教书的时候,招娣时常为骆老师送饭,在生活上对骆老师暗中照料。之后骆老师被扣上“右派”帽子,被带走受尽苦难,但招娣一直不离不弃,扛着病痛不断地寻找骆老师的下落。虽然历经艰辛,但所幸最后两人得以圆满,相爱相依一生。在电影中,招娣为骆老师送饭时总是穿着红棉袄,拿着青花瓷碗。这两个细节的意象让场景充满了民族乡土文化,青花瓷元素作为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电影中暗喻父亲母亲的感情,在剧情上承前启后,在场景构建上使得民族乡土气息浓郁,不可谓不巧妙。红色棉袄对招娣淳朴善良的性格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并且红色作为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刻联系的颜色,也使得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凸显。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了在封建制的深宅大院中,本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颂莲,被母亲强行许配给陈家,在钩心斗角的环境中,颂莲为了生存不得不参与各房太太之间的争斗。在这个过程中,颂莲的内心也渐渐扭曲,性格被异化,成了与她讨厌的人的同类。影片深刻地表达了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压迫的悲哀。在电影中,红灯笼是贯穿整个电影的重要意象,陈家大院中有这么一项规矩,谁的院里亮起大红灯笼,陈家老爷今晚就在哪里过夜,陈家的几房太太们为了争这鲜红亮丽的灯笼,进行无穷尽地明争暗斗。红灯笼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鲜明意象,在电影中起到构建真实的陈家大院的环境,凸显封建制度的压迫感,将人物与故事情节、背景结合起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为电影赋予深刻的内涵。在张艺谋电影中,经常会运用一些民族文化特点鲜明的意象来串接情节,辅助塑造人物性格,让故事更为清晰地呈现给观众,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二)多元而复杂的人性之美
  电影《影》以三国时期为时代背景,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却是架空的。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三国版图上的一隅——沛州也未能幸免战乱。沛州都督子虞在战乱中身负重伤,他的身体无法支撑他继续在朝堂上治兵理政,但让他放弃权力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藏身暗处,找到自己的“影子”作为替身。而这个“影子”,就是长相与子虞非常相似的境州,影子就这样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朝堂的尔虞我诈之中,人性的复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主公以一副不问政事,昏庸无能的表象示人,在暗地里却精通权术,老谋深算。他当着众人的面为都督上药,关爱溢于言表。在暗处却有意让影子将都督取代,从而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他重用鲁相,万事都依靠鲁相,在结尾却亲自杀死鲁相,为他的妹妹复仇。这样一个心机深重,表里不一的角色,在张艺谋的手下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人心的复杂面被深层次地剖析。都督子虞对影子许下很多好处,许诺之后给其财富与自由。但心中却从来没有在意过影子的死活,只是把他看成一颗用后即丢的棋子而已。他依靠影子“活着”,最后也死于影子剑下。他利用影子,无情无义,可恨,他众叛亲离,不被信任,又可怜。影子对都督尊敬忠诚,最终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和对都督夫人的感情而杀死都督。
  人性的善与恶一直是影视作品中永不过时的主题。张艺谋的电影中,没有完全的善人,也没有完全的恶人,人性中善与恶的交织正是其电影中鲜明的美学特征。
  (三)自成一格的个性特色
  张艺谋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在剧情上,他热衷于悲剧。以《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为代表的作品,都是以直面人生悲剧为基调的悲歌。人物的悲惨遭遇与时代的共鸣是他悲剧电影中的一大特点,在悲剧中,对复杂人性的探讨,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对人生的深度思考都是比较易于进行的,这个易于绝对不是容易做到的意思,而是张艺谋驾驭悲剧的熟稔使得这些刻画可以入木三分。   除了善于讲悲剧,张艺谋的电影也倾向于塑造抗争的、鲜活的女性形象。在历史上,女性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张艺谋的电影塑造了不同历史环境下抗争的女性形象,《红高粱》中勇敢坚强,敢做敢当的戴凤莲;《金陵十三钗》中有强大民族气节的十三钗。这些女性处于被压迫的环境中,却有着大多数男性没有的可贵品质,大环境与人物的强烈反差对比,既是对社会的讽刺,也是对不屈抗争女性的讴歌。
  张艺谋的电影中充满了浓厚的色彩,《红高粱》中满溢的大红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鲜红的灯笼,《满城尽戴黃金甲》中有着震撼视觉体验的金甲洪流,都体现着张艺谋在色彩应用方面的大开大合。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之一,张艺谋电影的个人特点鲜明而浓烈,而他在极致地发挥个人特点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突破。这都使得他的电影中包含越来越丰富的美学特征。
  三、张艺谋电影中的美学应用
  (一)色彩的应用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影视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引动观众情绪,色彩的应用不可或缺。张艺谋电影中色彩应用的特点是浓墨重笔与大开大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中色彩的结构是粗糙松散的,相反,他的电影中在大面积的色彩渲染中藏着诸多细节,这些细节与整体的色彩联动作用,起到深化电影主题的作用。《红高粱》中,九儿出嫁的场景中,轿外的鲜红与轿内的暗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使得九儿内心的哀伤冲破屏幕,让人感同身受;《菊豆》中,灰蓬蓬的院子与黄色、红色和蓝色这些鲜艳的颜色对比,落寞与悲惨油然而生;《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上灰暗的天空、颂莲白色的旗袍与那鲜红的灯笼形成对比,将封建制度下对女性的残酷压迫表现得淋漓尽致。张艺谋在电影中对色彩的应用可谓炉火纯青,他准确地将色彩的美学特点应用到电影中,不论是在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还是人物塑造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节奏的掌控
  影视作品的节奏是判断一个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好的故事应当张弛有度,有完整的铺垫也有澎湃的高潮。张艺谋电影的节奏推进比较徐缓,前期的铺垫层层递进,悬念设置环环相扣,在电影高潮时的感情爆发浓烈而深厚。拿他的《影》来说,他在故事中穿插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不急不缓,又在一个又一个悬念层层解开之中将故事推向高潮。《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从辍学到被迫嫁入陈家,从厌恶与不甘到扭曲与异化,剧情细密完整,层层推进,让观众生出强烈的代入感。张艺谋电影中的节奏之美将电影抬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表意更为深入,主旨更加明确。
  (三)意境的渲染
  影视作品意境的渲染需要色彩、音乐、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合力作用,电影中的意境之美是融合之美,是整个电影的背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高大的宅门、灰暗的天空、鲜红的灯笼还有姨太太们在封建男权压迫下的提心吊胆与钩心斗角,使得观众如置身于压抑的深宅大院之中。
  影视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就是它美之所在,影视作品中的美让其的艺术性更为浓烈,传递的思想更为厚重。而美学在影视中的应用也会促进美学的发展。从张艺谋电影中,看到优秀的美学特征在电影中起到了何等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影视作品中的美学特征是不可或缺的精华构成。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2.
  [2]张丽.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特性[J].电影评介,2011,(07).
  [3]孙照金.视觉的盛宴——浅谈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J].电影评介,2006,(11).
  作者简介:
  高婧,女,满族,陕西西安人,广州软件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 人们常认为王维之诗朴素淡远,然而在诗歌批评史上,却有人持不同的意见。清人乔亿在《剑溪说诗》中评王维的应制诗道:“或问酬应之作宜何师?曰:王维冠裳佩玉,而丰容绝世也。”“冠裳佩玉”引申到诗论中,指的是诗句丰富而华丽。王维的诗中,不仅应制诗有这个特点,山水田园诗也有这个特点。  【关键词】 王维;诗歌;冠裳佩玉;应制诗;山水田园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时间是否存在?现代宇宙学普遍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是不存在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解出:宇宙的时间由宇宙大爆炸开始的,讨论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并存,只要物质存在,时间便有意义。对于时间的观点,时间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三维运动对有意识(不包括生命本能的感知)生命体的感官影响形成的一种非物质存在。有意识生命体应当不局限于人类。在物质与运动的基础上,存在的只有
期刊
【摘要】 殷代是一个崇拜鬼神的时代,即史书所谓的“殷人尚鬼”,它被视为殷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据先秦传世文献及殷卜辞可证,殷人已明确有“神天”的认识。上帝之“上”可视为殷人天观念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卜辞可见,殷人对诸神灵已具有明确的方位认识与区分,神灵者不仅有居于“上”的天帝,居住于河渊的河神,还有遍及四方的方神集团,明确地表现出了殷人的神灵方位观念与立体的神灵世界。  【关键词】 殷人卜辞;神天;方位
期刊
【摘要】 民国初年,全国上下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语运动,在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国语教育逐渐发展。山西省在阎锡山“保境安民”方针的发展下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从20世纪20年代率先开展小学国语教育,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山西省小学国语教育在经历教科书、课程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改革后进一步发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山西省小学国语教育的成功经验也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20世纪20
期刊
【摘要】 世界革家第一寨枫香寨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虽然取得成功,但是也凸显了其民族文化逐步消失、公共设施严重老化、行政管理滞后等问题。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应参考西江苗寨发展模式等成功案例,抓实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对枫香寨的顶层设计、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做好枫香寨的总规详规编制与完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软实力,为枫香寨快速发展与高质量运行夯实基础。  【关键
期刊
【摘要】 舞蹈是人们运用肢体语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舞动的肢体搭配美妙动听的乐曲,能够给观看者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双重的艺术盛宴。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舞蹈形式也随之而发展、更新。民间舞蹈也需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传承原先舞蹈形式的基础上,还要加以创新,促进其不被淘汰。本文将以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展开论述,探讨二者间的关系和共同发展之道。  【关键词】 河北;民间舞蹈;传承;
期刊
【摘要】 近代伊始,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向近代化迈进,教育亦如此。晚清时期,西学传播,晋商因为长期在外经商,见识广博,容易接触新思想、新事物,对于女子教育也有自己新的认识。由于晋商这一职业的独特性,使得晋商女子教育在传统社会中别具一格。  【关键词】 晚清;晋商;女子教育;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独特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态选择和创造中为了适应山地环境而获得的物质性劳动成果。为了适应黔东南独特的山地生态环境、气候、信仰、伦理道德而不断变化的苗族女性服饰,其独有的象征符号寄予了苗族文化中更为深邃的内涵。所以,在苗族文化的各种要素之中,服饰是最能够代表苗族文化的,也最为直观,它反映出了文化生态中独有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 苗族;女性服饰;生态工
期刊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的进步推进,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沟通,“饭圈”文化也在悄然生长。但在过程中,“饭圈”文化之所以被众多人鄙夷,是因为不理智粉丝现象频频出现,这种畸形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了对主流文化的对抗姿态。本文将以此现象中的黑粉圈现象为切入点,浅析“饭圈”青年亚文化背后的价值反思。  【关键词】 饭圈;亚文化;黑粉;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05 【文
期刊
【摘要】 李白被誉为“诗仙”,与其“仙风道骨”形象有莫大关系。李白“仙风道骨”气质的形成,与苏颋、司马承祯、韩朝宗和贺知章等人的延誉密不可分,也是他们对李白为人为文的肯定和赞许。李白正是在“仙风道骨”形象气质映照下,写出了超凡脱俗的游仙诗。  【关键词】 李白;仙风道骨;形象气质;诗作展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