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覆盖审计模式正在不断深入,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处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018年5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特别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同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大数据带来了审计工作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审计工作应能够适应大数据的特点,充分利用审计思想和方法,促进审计工作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审计;大数据技术;应用
一、中国大数据审计工作现状
中国审计署将大数据审计工作总结为“三个集成、五个关联”。三个集成即是数据、分析、审计工作的集成。五个关联即一是从中央财政到省市县乃至每个乡镇的资金使用、从部门到项目具体执行单位的资金使用的纵向关联:二是从市财政、市发改委到一级、二级预算单位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横向关联;三是财政、金融和企业三方面的数据关联;四是财政与其他多部门、多行业的数据关朕;五是财政数据与业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
在获取到的各类型大数据基础上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分析、疑点发现和分散核查。
目前,中国审计署实践的大数据审计工作包括:
(1)针对被审计单位和内部部门,建立采集、分析、保护数据的机制,此工作的前提是中国国家政策赋予了中国审计署收集和累积外部受审核方数据的权力。对于内部部门,中国审计署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规则,规范其在收集、转移、存储、分析和保护数据方面的行为。
(2)建立专门的部门和多个交叉团队管理数据、深度发掘数据的价值。2014年,中国审计署成立专业部门,负责管理和挖掘数据,并经常邀请来自不同部门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设立各种跨行业团队的审计数据分析。
(3)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方面,根据“审计工作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前收集我国主要经济运行行业的数据。
未来,中国审计署将从管理、数据(包括质量、安全)、人力(训练)、基础设施(软、硬件)这四个方面来提升、创新大数据审计工作。总的来说,中国审计署认为大数据审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多地代表审计理念的创新。
二、大数据审计的特征
(一)总体审计
在传统审计中,由于数据和技术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抽样审计来降低风险。大数据存储容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大数据技术擅长将不同的信息集成到决策辅助工具中,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和所有数据相结合,通过对比、统计、分析,实现最小化风险并使整体审计成为可能,有助于审计人员减轻工作量并全面发现财务报表的错误甚至欺诈行为。在非数据信息中,除了执行相关的传统审计程序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将非数据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二)无限关联审计
在大数据下,被审计单位将采用更多的自动控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将更多地存储在电子数据中。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快速获取相关数据,减少沟通时间,查询等待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直接获取原始交易数据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欺诈事件的发生,将提高审计质量。
(三)精确审计与宏观审计
在大数据量大、变化大、速度快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在一定置信概率下分析某一事件的一般规律,达到预定的宏观精度,而个体对一般规则的影响不大。由于数据生产速度非常快,追求某一数据的准确性并不是大数据审计的重点,大数据审计侧重点逐渐向相关分析转变。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宏观审计可能成为大数据审计的发展趋势。
(四)全面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模式是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抽样审计提高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中的水平。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难以准确收集,传统的审计方法只能通过抽样来完成,不能准确反映大量的活动。因此,欺诈现象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分析,得到的数据更全面、完整,无须抽样统计,从一般的观点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大数据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审计转变
数据审计管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执行阶段要掌握一般情况和要求,如果数据审计管理不稳定等变化,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在整体分析阶段,我们应该做好数据分析和指导工作。审计管理的实施是关键。结合数据报告和其他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改变焦点。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通过构建查询表和多维索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保证审计数据分析从原始验证到挖掘分析。
(二)创新审计方法和技術,促进大数据技术运用
当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依然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上。第一,积极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探索多维度、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第二,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风险等方面能力;第三,大力推进联网审计。联网审计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审计工作一线和后台数据分析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分析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推动信息共享
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新的治理课题。从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信息共享,再到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社会治理合力,用好大数据这个利器,将有力提升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四)对审计人才的管理进行职业化建设
为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审计部门应注重建立数据分析师的职业化、职业技术要求的聘用制,使审计人员掌握通过招聘或集中培训,掌握数理统计、平面设计、计算器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它具有分析能力、数据提取和综合能力分析等多种能力,已成为审计行业的专家。并建立了数据分析团队作为审计部门的先驱。进一步完善审计人员和下级培训体系的继续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加大审计案件的宣传力度,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实力,为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审计创新。
四、结论
大数据环境下,各国审计模式随之发生改变:从抽样审计转向全覆盖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后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向非现场审计,从微观审计转向宏观审计。大数据战略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密不可分,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使命是促进国家良治、全球良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审计不仅是技术方法层面的创新,更是审计理念、审计制度、人才培养方面的变革,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树立责任观、系统观、数据观、创新观、人才观,不断完善和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婷,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1):149.
[2]孙雅菲,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基于Python语言的大数据审计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32):88-90.
[3]何琰,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N].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3):67 - 71.
[4]武茗馨,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探究[J].时代金融,2016(11):269- 270+276.
关键词:审计;大数据技术;应用
一、中国大数据审计工作现状
中国审计署将大数据审计工作总结为“三个集成、五个关联”。三个集成即是数据、分析、审计工作的集成。五个关联即一是从中央财政到省市县乃至每个乡镇的资金使用、从部门到项目具体执行单位的资金使用的纵向关联:二是从市财政、市发改委到一级、二级预算单位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横向关联;三是财政、金融和企业三方面的数据关联;四是财政与其他多部门、多行业的数据关朕;五是财政数据与业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
在获取到的各类型大数据基础上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分析、疑点发现和分散核查。
目前,中国审计署实践的大数据审计工作包括:
(1)针对被审计单位和内部部门,建立采集、分析、保护数据的机制,此工作的前提是中国国家政策赋予了中国审计署收集和累积外部受审核方数据的权力。对于内部部门,中国审计署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规则,规范其在收集、转移、存储、分析和保护数据方面的行为。
(2)建立专门的部门和多个交叉团队管理数据、深度发掘数据的价值。2014年,中国审计署成立专业部门,负责管理和挖掘数据,并经常邀请来自不同部门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设立各种跨行业团队的审计数据分析。
(3)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方面,根据“审计工作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前收集我国主要经济运行行业的数据。
未来,中国审计署将从管理、数据(包括质量、安全)、人力(训练)、基础设施(软、硬件)这四个方面来提升、创新大数据审计工作。总的来说,中国审计署认为大数据审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多地代表审计理念的创新。
二、大数据审计的特征
(一)总体审计
在传统审计中,由于数据和技术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抽样审计来降低风险。大数据存储容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大数据技术擅长将不同的信息集成到决策辅助工具中,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和所有数据相结合,通过对比、统计、分析,实现最小化风险并使整体审计成为可能,有助于审计人员减轻工作量并全面发现财务报表的错误甚至欺诈行为。在非数据信息中,除了执行相关的传统审计程序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将非数据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二)无限关联审计
在大数据下,被审计单位将采用更多的自动控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将更多地存储在电子数据中。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快速获取相关数据,减少沟通时间,查询等待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直接获取原始交易数据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欺诈事件的发生,将提高审计质量。
(三)精确审计与宏观审计
在大数据量大、变化大、速度快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在一定置信概率下分析某一事件的一般规律,达到预定的宏观精度,而个体对一般规则的影响不大。由于数据生产速度非常快,追求某一数据的准确性并不是大数据审计的重点,大数据审计侧重点逐渐向相关分析转变。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宏观审计可能成为大数据审计的发展趋势。
(四)全面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模式是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抽样审计提高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中的水平。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难以准确收集,传统的审计方法只能通过抽样来完成,不能准确反映大量的活动。因此,欺诈现象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分析,得到的数据更全面、完整,无须抽样统计,从一般的观点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大数据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审计转变
数据审计管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执行阶段要掌握一般情况和要求,如果数据审计管理不稳定等变化,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在整体分析阶段,我们应该做好数据分析和指导工作。审计管理的实施是关键。结合数据报告和其他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改变焦点。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通过构建查询表和多维索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保证审计数据分析从原始验证到挖掘分析。
(二)创新审计方法和技術,促进大数据技术运用
当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依然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上。第一,积极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探索多维度、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第二,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风险等方面能力;第三,大力推进联网审计。联网审计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审计工作一线和后台数据分析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分析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推动信息共享
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新的治理课题。从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信息共享,再到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社会治理合力,用好大数据这个利器,将有力提升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四)对审计人才的管理进行职业化建设
为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审计部门应注重建立数据分析师的职业化、职业技术要求的聘用制,使审计人员掌握通过招聘或集中培训,掌握数理统计、平面设计、计算器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它具有分析能力、数据提取和综合能力分析等多种能力,已成为审计行业的专家。并建立了数据分析团队作为审计部门的先驱。进一步完善审计人员和下级培训体系的继续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加大审计案件的宣传力度,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实力,为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审计创新。
四、结论
大数据环境下,各国审计模式随之发生改变:从抽样审计转向全覆盖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后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向非现场审计,从微观审计转向宏观审计。大数据战略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密不可分,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使命是促进国家良治、全球良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审计不仅是技术方法层面的创新,更是审计理念、审计制度、人才培养方面的变革,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树立责任观、系统观、数据观、创新观、人才观,不断完善和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婷,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1):149.
[2]孙雅菲,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基于Python语言的大数据审计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32):88-90.
[3]何琰,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N].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3):67 - 71.
[4]武茗馨,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探究[J].时代金融,2016(11):269- 27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