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写道:“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这里显然把培养具有公正(平)价值观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把公平与正义相互割裂,学生容易以偏概全,片面的理解公平和正义,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政府的职责,这是我们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针对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对“公平正义”的教学主要探讨设置学生熟悉情景和正面引导两个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公平正义;问题;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分类目标中,就直接把追求公正作为目标之一。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写道:“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这里显然把培养具有公正(平)价值观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规定就具有了统领的意义,是指课程中涉及到公平问题的相关话题中都要把公平素养培养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课标中对于社会公平这个概念有明确的表述。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内容是:“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社会公平对于国家与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要承担的任务,就是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公平对于社会国家的重大意义;二是个人素养方面,要把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作为个人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对于正义这个概念有明确的表述。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内容是:“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这里显然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知道正义在这里的要求是: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和程序;二是明确这里的能力目标是: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三是培养正义感,这个要求显然是针对教师提出来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四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显然这里是要导之以行。把学生对于正义的学习最终落实到行为上面。
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一般有如下几方面。
1 .学生把公平与正义相互割裂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容易把公平与正义两个概念相互割裂,认识不到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教材的内容没有把公平和正义放在一起来讲,教师在讲授中也会忽略二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公平和正义。因此,教师在讲完公平和正义这两个内容后,要给学生强调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公平性,即正义制度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个公民的。没有人可以逃避正义的制度的约束,当有人不按规则出牌的时候,就是违背公平正义的行为。
2 .学生容易以偏概全,片面的理解公平和正义
在教学中,学生容易以偏概全,片面理解公平和正义。因为社会上某些不公平不正义现象的存在,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无稽之谈,不会辩证地去看待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摆出现象,正面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要让学生看到,我们的社会确实是有不公平和非正义的现象存在,但我们的国家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不断地努力,公民个人也要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承担公民的应尽义务。
3 .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政府的职责
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比如惩治腐败,加大立法等等,他们容易忽略公民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讲他们身边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维护公平和正义是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当他们把维护身边的公平正义当成习惯时,走上社会也会成为有公平正义感的公民。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针对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对“公平正义”的教学主要探讨两个策略的应用。
1. 设置学生熟悉情景策略
针对公平正义两个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主要使用了通过设置学生熟悉情景给学生学习搭建支架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社会公平这一核心概念,教参中是这样表述的:“社会公平就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而课标解读的描述是“公平意味着在参与合作的人们中合理地分配合作的利益与负担,意味着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并承担他相应的负担”。也就是说,公平地参与一种合作要做到不取得不应得到的利益和不逃避应分担的负担。在此意义上,一个人取得多于应得的利益或承担少于应承担的负担,都是不公平的。”
这个概念理解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采取设置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情景,从而为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搭建一个支架,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在篮球比赛中,同学们抱怨不公平,是因为裁判的误判导致了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比如某班评比“三好学生”,同学表示非常公平,因为当选的同学都承担了自己相应的责任和负担,获得荣誉和利益也是众望所归。通过情景的设置来讲解利益与负担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不付出就不应该得到,得到了就是不公平。
对于社会正义这一概念,教材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课标解读中要求学生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社会的是非标准和学生的生活怎样链接,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比如讲到正义,我们引导学生需要懂得的是,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如财产权利、名誉权利、隐私权利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这两个方面选取和学生生活接近的实例来说明正义。为什么犯罪分子侵害别人的生命财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这是不正义的行为。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要尊重同学的隐私等各种权利,因为这是正义的行为。同时,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正义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校园有以强欺弱的现象,你看见了会怎么办?要让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程序,做有正义感的人。
2. 正面引导策略
公平正义近年来是一个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同时也是可以从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的话题,它本身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划分、社会民主化程度、法制建设、道德水平、社会心理、个体的价值观等多重复杂叠加的因素有关,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有原则的把握,这既是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的要求,更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生活态度和社会认知能力的要求,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关键词】公平正义;问题;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分类目标中,就直接把追求公正作为目标之一。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写道:“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这里显然把培养具有公正(平)价值观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规定就具有了统领的意义,是指课程中涉及到公平问题的相关话题中都要把公平素养培养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课标中对于社会公平这个概念有明确的表述。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内容是:“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社会公平对于国家与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要承担的任务,就是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公平对于社会国家的重大意义;二是个人素养方面,要把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作为个人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对于正义这个概念有明确的表述。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内容是:“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这里显然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知道正义在这里的要求是: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和程序;二是明确这里的能力目标是: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三是培养正义感,这个要求显然是针对教师提出来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四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显然这里是要导之以行。把学生对于正义的学习最终落实到行为上面。
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一般有如下几方面。
1 .学生把公平与正义相互割裂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容易把公平与正义两个概念相互割裂,认识不到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教材的内容没有把公平和正义放在一起来讲,教师在讲授中也会忽略二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公平和正义。因此,教师在讲完公平和正义这两个内容后,要给学生强调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公平性,即正义制度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个公民的。没有人可以逃避正义的制度的约束,当有人不按规则出牌的时候,就是违背公平正义的行为。
2 .学生容易以偏概全,片面的理解公平和正义
在教学中,学生容易以偏概全,片面理解公平和正义。因为社会上某些不公平不正义现象的存在,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无稽之谈,不会辩证地去看待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摆出现象,正面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要让学生看到,我们的社会确实是有不公平和非正义的现象存在,但我们的国家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不断地努力,公民个人也要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承担公民的应尽义务。
3 .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政府的职责
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比如惩治腐败,加大立法等等,他们容易忽略公民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讲他们身边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维护公平和正义是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当他们把维护身边的公平正义当成习惯时,走上社会也会成为有公平正义感的公民。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针对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对“公平正义”的教学主要探讨两个策略的应用。
1. 设置学生熟悉情景策略
针对公平正义两个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主要使用了通过设置学生熟悉情景给学生学习搭建支架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社会公平这一核心概念,教参中是这样表述的:“社会公平就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而课标解读的描述是“公平意味着在参与合作的人们中合理地分配合作的利益与负担,意味着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并承担他相应的负担”。也就是说,公平地参与一种合作要做到不取得不应得到的利益和不逃避应分担的负担。在此意义上,一个人取得多于应得的利益或承担少于应承担的负担,都是不公平的。”
这个概念理解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采取设置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情景,从而为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搭建一个支架,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在篮球比赛中,同学们抱怨不公平,是因为裁判的误判导致了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比如某班评比“三好学生”,同学表示非常公平,因为当选的同学都承担了自己相应的责任和负担,获得荣誉和利益也是众望所归。通过情景的设置来讲解利益与负担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不付出就不应该得到,得到了就是不公平。
对于社会正义这一概念,教材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课标解读中要求学生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社会的是非标准和学生的生活怎样链接,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比如讲到正义,我们引导学生需要懂得的是,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如财产权利、名誉权利、隐私权利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这两个方面选取和学生生活接近的实例来说明正义。为什么犯罪分子侵害别人的生命财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这是不正义的行为。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要尊重同学的隐私等各种权利,因为这是正义的行为。同时,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正义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校园有以强欺弱的现象,你看见了会怎么办?要让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程序,做有正义感的人。
2. 正面引导策略
公平正义近年来是一个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同时也是可以从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的话题,它本身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划分、社会民主化程度、法制建设、道德水平、社会心理、个体的价值观等多重复杂叠加的因素有关,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有原则的把握,这既是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的要求,更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生活态度和社会认知能力的要求,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