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我对语文是热爱的。在语文中,我们可以体验青春的激情,可以探讨人生的价值,可以领略人间的真情,可以感受儒家的执著和道家的洒脱,可以学习智者们不拘一格的处世态度……
然而,当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之后,我才发现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我所想象的有很大的差别,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感到厌倦,几乎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学都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核心,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我把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重知识、轻能力
知识是必要的,但它是为能力服务的,让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能力。空有知识却无能力的人对社会并无多大价值,他的知识即使再多,也只能充当“书橱”的角色。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知识,知识是会被遗忘的,但能力却将永远保留。但现在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对学生的能力却关注不够。即使关注能力,也仅仅是关注解题能力,而忽略了交际能力、辩论能力、朗读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教师成了解题的‘操作工’,学生成了做题‘机器人’,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
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虽然新课程已经在全国许多地区开始实施,大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也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应付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填鸭式教学仍普遍存在。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虽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由于开放性过强,对细节性的知识点关注不够,对于考试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很难适应当前的应试教育。而填鸭式教学,虽然课堂上气氛沉闷,但相对于以讨论为主体的“新课程式课堂”来说,课堂容量大,对细节性的知识点关注到位,考试的针对性强,在短时间内就能见成效,能够使学生短时间内取得较好成绩。
而且很多学生也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感到不适应,不懂得如何自主地阅读和思考,不善于沟通,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无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对于学习缺乏热情,根本不愿探究。甚至有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直接要求老师不要玩这些“花架子”,直接像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多讲点,让学生多记点。这就为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过多的作业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
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的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但由于作业繁多,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达到这个阅读量,甚至有学生从来不看课外书,连读本上的文章都看得很少。而教师,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一切围绕分数转,对阅读不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不能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即使有少数学生对读书感兴趣,他们的阅读也处于自发和盲目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们进行探讨和交流,没有人给他们鼓励和支持,没有人给他们指点和帮助……因为对几乎所有的老师而言,学生考试卷上的分数要比学生手中的书本更有价值。
四、作文教学漏洞百出
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就是作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文却没有被摆到首要位置。其原因有三:
1.作文训练难见成效
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低由他的语文素养决定,而语文素养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提高。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思想,还要通过写日记、记周记等形式不断练笔,从而熟练地驾驭语言,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这样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学生不愿意,老师不愿意,家长也未必赞同。
2.作文评价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无论是学校的月考还是市里的统考,大部分的作文批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快稳。所谓“快”,是因为阅卷时间非常紧张,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数量的试卷,这就迫使老师不得不加快速度,快些、快些、再快些……很多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根本没有时间把作文细细看一遍,更谈不上品味和推敲了。为了赶进度,只能把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看一看,至于中间,简单瞄一眼就可以啦。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教师为了避免担责任,在阅卷时无形中就会有一种“中庸”和“从众”的心理,好作文不敢打高分,差作文不敢打低分。区分度不够,这也打击了学生对作文的训练热情。
3.限制太多,学生无法表达真情实感
金圣叹说“我手写我心”,写作是很个性化的行为,它表现的是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人的思想与情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写作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现在的考试全都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成千上万的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话题与材料,不管他们对这个材料和话题感不感兴趣,有没有话可说,都必须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说到底,这就是命题作文,而命题作(下转第235页)(上接第106页)文或多或少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当然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又只能采取命题的形式,这就使得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面临一个两难的处境:为了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应该不命题,给学生完全的自由,他们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但从考试的角度又必须命题。
除了命题对学生的限制之外,文体对学生也形成了限制。虽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许多阅卷者仍然很看重文体,他们说记叙文要象记叙文,议论文要象议论文,要求学生要有文体意识,决不能写出“四不象”的文章。这就使得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不得不强化文体意识,有时专门训练记叙文,有时专门训练议论文,告诉学生写记叙文必须要以叙事为主,写议论文必须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我们所讲的这些固然没有错,但对作文过细的文体要求,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他们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其实文体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只要学生的语言准确生动,思想深刻独到,何必在意文体呢?就算写出“四不象”又如何?毕竟我们是看文章,不是看文体。
通过以上总结的种种现象,我们发现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确实很多,难怪有人发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呐喊。今天的我们看待一百多年前的科举制度,清醒地认识到那是毒害知识分子心灵的,八股取士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孔乙己”,要么是“范进”。如果我们不加紧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不知道一百年后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教育。
然而,当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之后,我才发现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我所想象的有很大的差别,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感到厌倦,几乎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学都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核心,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我把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重知识、轻能力
知识是必要的,但它是为能力服务的,让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能力。空有知识却无能力的人对社会并无多大价值,他的知识即使再多,也只能充当“书橱”的角色。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知识,知识是会被遗忘的,但能力却将永远保留。但现在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对学生的能力却关注不够。即使关注能力,也仅仅是关注解题能力,而忽略了交际能力、辩论能力、朗读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教师成了解题的‘操作工’,学生成了做题‘机器人’,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
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虽然新课程已经在全国许多地区开始实施,大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也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应付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填鸭式教学仍普遍存在。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虽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由于开放性过强,对细节性的知识点关注不够,对于考试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很难适应当前的应试教育。而填鸭式教学,虽然课堂上气氛沉闷,但相对于以讨论为主体的“新课程式课堂”来说,课堂容量大,对细节性的知识点关注到位,考试的针对性强,在短时间内就能见成效,能够使学生短时间内取得较好成绩。
而且很多学生也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感到不适应,不懂得如何自主地阅读和思考,不善于沟通,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无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对于学习缺乏热情,根本不愿探究。甚至有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直接要求老师不要玩这些“花架子”,直接像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多讲点,让学生多记点。这就为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过多的作业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
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的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但由于作业繁多,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达到这个阅读量,甚至有学生从来不看课外书,连读本上的文章都看得很少。而教师,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一切围绕分数转,对阅读不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不能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即使有少数学生对读书感兴趣,他们的阅读也处于自发和盲目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们进行探讨和交流,没有人给他们鼓励和支持,没有人给他们指点和帮助……因为对几乎所有的老师而言,学生考试卷上的分数要比学生手中的书本更有价值。
四、作文教学漏洞百出
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就是作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文却没有被摆到首要位置。其原因有三:
1.作文训练难见成效
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低由他的语文素养决定,而语文素养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提高。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思想,还要通过写日记、记周记等形式不断练笔,从而熟练地驾驭语言,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这样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学生不愿意,老师不愿意,家长也未必赞同。
2.作文评价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无论是学校的月考还是市里的统考,大部分的作文批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快稳。所谓“快”,是因为阅卷时间非常紧张,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数量的试卷,这就迫使老师不得不加快速度,快些、快些、再快些……很多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根本没有时间把作文细细看一遍,更谈不上品味和推敲了。为了赶进度,只能把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看一看,至于中间,简单瞄一眼就可以啦。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教师为了避免担责任,在阅卷时无形中就会有一种“中庸”和“从众”的心理,好作文不敢打高分,差作文不敢打低分。区分度不够,这也打击了学生对作文的训练热情。
3.限制太多,学生无法表达真情实感
金圣叹说“我手写我心”,写作是很个性化的行为,它表现的是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人的思想与情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写作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现在的考试全都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成千上万的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话题与材料,不管他们对这个材料和话题感不感兴趣,有没有话可说,都必须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说到底,这就是命题作文,而命题作(下转第235页)(上接第106页)文或多或少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当然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又只能采取命题的形式,这就使得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面临一个两难的处境:为了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应该不命题,给学生完全的自由,他们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但从考试的角度又必须命题。
除了命题对学生的限制之外,文体对学生也形成了限制。虽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许多阅卷者仍然很看重文体,他们说记叙文要象记叙文,议论文要象议论文,要求学生要有文体意识,决不能写出“四不象”的文章。这就使得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不得不强化文体意识,有时专门训练记叙文,有时专门训练议论文,告诉学生写记叙文必须要以叙事为主,写议论文必须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我们所讲的这些固然没有错,但对作文过细的文体要求,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他们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其实文体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只要学生的语言准确生动,思想深刻独到,何必在意文体呢?就算写出“四不象”又如何?毕竟我们是看文章,不是看文体。
通过以上总结的种种现象,我们发现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确实很多,难怪有人发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呐喊。今天的我们看待一百多年前的科举制度,清醒地认识到那是毒害知识分子心灵的,八股取士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孔乙己”,要么是“范进”。如果我们不加紧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不知道一百年后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