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忧愤沉郁的农民悲歌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用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江南农村的生活画卷。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旧毡帽朋友”,旧毡帽是江苏、浙江一带农民典型的穿戴特征,淳朴善良、憨厚老实、逆来顺受、安守本分是这类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着力塑造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群像,意味着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来探讨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一、 风调雨顺,满怀希望粜米
  农民的要求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希望风调雨顺,谷穗沉甸。“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那种丰收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他们“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这种摇船的劲头,以及后文交代的购物的计划,都可以看出农民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沉甸甸的丰收的粮食上。“旧毡帽朋友”上镇来,原来有很多的计划:“洋肥皂用完了,须得买十块八块回去”“洋火也要带几匣”,还有那“陈列在橱窗里的花花绿绿的洋布”“蛋圆的洋镜”“雪白的毛巾”“绒线的小囝帽”“热水瓶”等,都是他们心中美满的希望。然而,这美满的希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身碎骨。
  二、 贱价粜米,美满的希望落空
  “旧毡帽朋友”大清早摇船出来,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打击。当得知“糙米五块,谷三块”时,他们都惊呆了,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面对不幸的命运,他们挣扎着,先是不想粜出,“摇回去放在家里”,但是不行,田主的地租要交,洋米洋面的大量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继而又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还是不行,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到哪里价格都一样,遍布各地的局子也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于是哀求米行的先生行行好,当然这更是不可能。不得已粜过米之后,他们又争“现洋钱”,又争“中国银行”的钞票,争来争去,换来的只是一沓令人“将信将疑”的不断贬值的中央银行的钞票。“旧毡帽朋友”的挣扎完全失败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米价而急剧变化,由“希望”到“愤激”,再到“哀求”,最终“彻底失望”。原先美满的希望,那些可怜的生活需求,都成了泡影,粜米后街上热闹的场景更衬托了他们内心的失落和悲凉。
  三、 开始觉醒,萌发反抗意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旧毡帽朋友”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损害的地位,他们的内心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退了租逃荒去吧。”
  “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农民丰收了,理应改善生活,可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得到的是更大的灾难。在贱价粜米、希望落空后,他们真是万种辛酸,满腔悲愤。我们可以从上文抗租、抗债、抢米的对话中,听到他们开始觉醒的呐喊,看到他们性格中自发反抗的一面,这也袒露出他们埋藏在心底的仇恨,反映出他们逐渐萌发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了反抗的呼声,然而这也仅仅是反抗的意识而已,权当议论和发泄。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贱价粜出,农民悲惨命运的辘轳还在不停地转着。因为“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民的痛苦命运。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之下,他们所处的农村已经濒于破产,连年的灾荒使得农村十室九空,哀鸿遍野。文中的“旧毡帽朋友”邀天之幸,粮食得以丰收,可是粮价太贱,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社会现象,寄寓了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其他文献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有效利用课本例题,适当拓展,及时归纳、提炼和强化。本文从教材中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例题出发并加以拓展,供同学们参考。  原题呈现: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8页  问题6 如图1-5,在矩形ABCD中,AB=6cm,BC=12cm,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1 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C以2 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几秒钟后△DPQ的面积等
散文是什么?回答相当丰富。但每一种回答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多一次对散文本质的认识。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特别强调散文中必须有“我”,甚至以“我”为中心。有人说,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一种文学形式,特别强调其媒介特征和艺术审美特点。有人说,散文就是说人话,特别强调其真、其实、其醇,说人话,说实话,说中肯的话。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唯
考点透视  材料探究题的材料一般由含有多个不同信息的一则材料,或含有某些相同信息的多则材料组成。材料探究题的题目大多是有单一明确指向的聚合型探究题,也偶有多维模糊指向的发散型探究题。解答探究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去冗除杂,认清本质。首先要分别提取并简要概括各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然后研究各主要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新问题;最后归纳整合各主要信息,形成新观点。  2. 抓住共性,辨别差异。材料探
几何最值问题是中考数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涉及的内容可覆盖整个初中平面几何知识.而很多几何最值问题往往可以转化为以圆为载体的问题,这类问题集多个知识点于一体,能全方位地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技巧以及数学思维和素养,成为中考试题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将结合2015年湖北武汉中考选择题最后一题,就圆中的最值问题加以归类总结,并通过举例说明它们的解法.  一、 动点在圆上,定点在圆外(内)  例1
名师简介  林以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  升格支点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是的,平铺直叙也可以讲述故事,但呆板的叙述和单调的结构,是吸引不了读者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让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那就得有些“手段”才行。利用误会来设置悬念,吊人胃口,就是一
本文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趣事以及“我”从中感受到的乐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并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及“忘我就是快乐”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文的美点进行鉴赏:  一是结构美。本文条理清楚,思路清晰。作者先写在体育运动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的精神愉快,再写艺术享受带给自己的巨大震撼。在收束文章时,作者着重谈了自己的感受,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开展好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思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
名师简介  顾明,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升格支点  作文的材料是呈现在读者眼前最显眼最实在的“部件”,同学们在准确审题之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选择用怎样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我们所选的材料既要真实、有生活气息,又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更为有效地表达中心思想。典型的材料,一般是指那些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最能拨动人心弦、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往往
最近天气愈发寒冷,我愈发地痴爱阳光,每有遇见,免不了浪费光阴奢侈享受一番。只可惜近来阴雨绵绵,即使我愿为“美人儿”一掷“千金”,也难见“美人儿”一笑。  放学后,天气仍是阴沉着。我站在路口踌躇,不肯离去,期盼阳光乍现。可是阳光与乌云的较量中,阳光输得很彻底,望断天涯都见不到她了。我心里失望极了,慢慢向前走。  人行道上只有一辆三轮车与我为伍,吱吱的声音直钻到耳鼓,我心下嚷道:好烦!抬头一扫,竟让我
秋雨像圆圆的珍珠,又像滑润的碎玉儿,零零散散,断断续续,无声无息地滴落在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泛起了微微的光泽。  这是一节数学课,精神抖擞的刘老师站在讲台前,高高的,瘦瘦的,身材给人一种电线杆般的感觉。再看他的长相,瘦脸庞,宽脑门,高鼻梁,眼睛总是那么炯炯有神。刘老师上课很有一套,讲到兴头上,常常会手舞足蹈。  “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方法?”刘老师用教鞭轻轻地点了点黑板上的一道题。这道题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