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与学校德育”,这是每所学校都要面对的。学校文化因学校的地域、历史、性质、生源构成等因素而有所区别,也因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而有不同的理解。而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命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德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文化建设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深层联系呢?
创建学校文化 滋养师生心灵
◆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 钮小桦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师生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所形成的被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作风、传统、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等内隐因素的综合,其外显因素包括学校的人文气象,比如校风、校貌等。
学校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是一种组织文化,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需要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即对教育及自身行为的意义、价值的判断与追求。它包含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四个层次
1. 精神文化建设。二中的办学理念体现师生发展的三个维度,即“坚持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提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质量” 的口号,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塑造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学校提出了德育“双重心”的工作理念,即“以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把教师的示范行为与学生的良好行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校园也处处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如在体育馆内设淋浴室,24小时提供冷热水,引入直排饮用水;为教师设置“理疗室”、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
2. 物质文化建设。我们通过积极培育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挖掘学校最具品位的东西。学校努力挖掘280年悠久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建成了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古籍查阅收藏室。凡是在二中工作过的老师都有纪念性的东西存放在教师博物馆,或是教案、手稿、批改过的作业,或是写过的书、发表的论文,或是获得的奖项等等。学生博物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古籍查阅收藏室,收藏了近5000册涉及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古籍,有国家级文物——明刻本的《搜神记》,还有二十几枚二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它们是二中历史的见证。这些馆室的建成,既显示出二中作为一所老校、名校、大校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充分体现出二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另外,“国粹馆”,让那些称得上国粹的东西常常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之中,引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认同感;美术馆,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并可利用课余时间来泼墨,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
3.行为文化建设。我们以学校文化孕育出高质量的教育。著名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少华、许京等,都出自北京二中,二中有当今文坛之称的“作家群”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二中拥有25个学生社团和多个学生组织,这些社团和组织积极活跃在校园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还有“六节”,即文化节、合唱节、读书节、科技节、戏剧节和体育节,它们己成为学生向往参与的学校传统节日。学校向学生提供了40多门选修课资源,这类选修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动手能力,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学校充分利用仪式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学会“感恩”,帮助学生改掉“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感恩,对社会不负责”的独生子女的通病。
4.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制度保障是学校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了学生评价制度,用综合评价手册替代了原有评价方式单一的成绩册。改革了试卷评分制度,在试卷中含有教师的评语、三种分数(态度分数、方法分数和知识能力分数)、家长反馈和阅卷人等四项内容,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与三维评价目标。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义工制度。在开展义工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五点要求
1.学校文化以校园生活为展示载体,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校园生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学校应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各种资源,从认知、交往、审美和创造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校园生活,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平台。好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的生活,应该是充实而有成就感的生活,应该是可获得各种关爱和帮助的生活。
2.学校文化要倡导生活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要促进学校师生能够在做事的方式和处事的态度上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形成学校师生共同拥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
3.学校文化要倡导身教文化。教育需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师德修养会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做到,就要求学生做到,学生不会信服,也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不讲教师的师德,就没有完整的德育,教师的做人与学生的成人是相辅相成的,这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种共识和行为准则。
4.学校文化建设要倡导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保持较宽的时代视野,使教师发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的底蕴,为其终身学习提供持久动力。现代教学已经超越了知识传递的惟一功能,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实现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5.学校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增强学校教育核心力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创造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包容、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学校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发展。□
整合百年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 李仲秋
德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校长首先应该确定工作方针和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找到发展途径,保证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作为有135年历史的名牌学校,汇文发展到今天,要更好地立足,就必须在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观念和固有文化习惯中提炼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涵,形成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色,以促进师生及更广泛人群的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构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文化氛围,形成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实现德育工作的突破。
一、宏观掌控,大胆整合
1.全面分析特征,确定文化主线。作为校长,应首先从时间、空间、范围和性质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总结学校文化特征,为整合学校文化确定行之有效的大方向和总思路。例如,我们站在汇文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角度,明确汇文文化主线就是通过融汇精华,立足发展,谋求实现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汇文、师生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负责的教育价值追求。
2.大胆探索,小心求证。所谓大胆探索,体现在校长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时,应具备一定的气魄和胆识。其次,整合学校文化是一项复杂度高、变化快、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这已远远超出了学校干部、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精力极限。而完全由学校内部人员开展这些工作,将无法避免主观性和惯性思维的影响,这样就决定了必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客观地对学校进行重新定位、整体规划。因此,完全依靠学校自身寻求发展是不现实的,借助外界专业进行文化整合,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体系势在必行。所谓小心求证,是指在选择合作者时应进行对比,最终确定学校整体发展的专业依托。
3.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有利时机。在整合学校文化、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有利时机:运作前应当断则断,运作过程中应抓大放小、不求全责备,有坚韧精神,具体工作上始终坚持务实观念。
二、构建具有汇文特色的精神家园
1. 汇文精神家园是在服务于全面提高师生素质、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通过专业依托的介入和协助,我们建立起“北京汇文中学个性化发展体系”,确定由专业公司辅助学校发展的途径,探索出一条先寻找客观事实依据,再进行整体策划设计,最后分段实施落实的具体工作方式。整合的过程就是师生、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建设的过程。
2.汇文精神家园是在服务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提下,追求符合汇文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汇文精神家园提倡培养人、发展人、提升人的人本目的,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尊重师生自由思想的权利,鼓励师生良性互动和平等对话,鼓励进行良好竞争和合作,鼓励自信精神和发展意识。汇文精神家园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不仅包括校内的师生,还包括相关的家长、校友、企业等,他们既是这个家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也是共享者。
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汇文精神家园有了历久弥新的变化:明确了汇文模式——目标引领,真情传递,挚爱凝聚,文化感染,氛围影响;丰富了汇文文化特征——宽松有制,民主有序;构建了师生共同发展、互动推进的新平台、新机制,为汇文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使百年汇文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气息和勃勃生机!□
构建个性化校园 发挥其德育功能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校长 孙孟远
个性化校园环境,凝聚着学校的独立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是学校生命力的标志,这种生命力将通过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与众不同而不断体现。因而,建设个性化校园环境对于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性化校园环境是一个校园区别于其他校园的独特的环境,它是直接赋予教育意义的环境标志,也具有隐含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更象征着学校的文化品格,负载着学校的价值和精神。建设个性化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性化校园环境的德育特征
1.平等性。个性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它允许学生这个德育主体对刻意设置的环境进行反复思辩、反复比较和平衡,允许在理解上进行修正和取舍,是采取一种耳濡目染的、不断接近的方式,来得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
2. 开放性。德育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德育是一种充满了人性的、民主的、开放的教育。环境本身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学校办学历史的加长,办学成果的增多,学校环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身处其中的人,对环境的主观认识各不相同,且变化无穷,见仁见智。这就使相对稳定的环境附加上越来越丰富的象征意义。
杨镇一中校园的摇篮雕塑,寓意着学校是师生双成材的摇篮;杨镇一中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学校的发展,并昭示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园文化。半个世纪的风雨更迭,现在杨镇一中已经发展成为北京高中示范校,呈现出一派地大物博,视野开阔,四通八达,绿草如茵,人才济济的繁荣盛势。
二、强化个性化校园的德育功能
1. 开掘自身生命系统,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功能。学校的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这条自我完善的历史长河中,随处可见前人留下的闪光足迹。收集整理的学校史料,让校园历史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其德育价值是任何一部教科书都无法比拟的。
校园环境是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对学生起着较为稳定的、持久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作用。这种方式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使人向善,促人奋发。
2. 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创设一个和谐、真诚、民主、平等、奋进的校园心理环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高速公路”。学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并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3. 精心规划艺术空间,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一个精心规划的美丽校园会给学生以美的启迪,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从而保持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就是要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考虑环境的美观、和谐和启迪作用等。当学生站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校区,对漫步于幽奇静巧、诗情画意的活动区时,当学生穿行于美化、绿化、净化、诗化的环境中时,相信每个人都会惊叹这里“高楼解人意,花草会唱歌”。至此,校园成了育人的载体,“醉人而不知,育人而不觉”的教育佳境或许才可能实现。
如果说开发自身生命系统是唤起学生向善,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是引导学生求真,那么规划艺术空间则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正是学校德育的目标。□
文化育人 教育的必然趋势
◆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颜凤岭
人类历史是从人类文化的产生开始计算的。人只有在对单一的物质需求上升到情感、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时,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人类还为自己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发展方式,即人创造文化,再反过来用文化创造自己。所以,文化又是人的发展方式。
一、文化育人主张人的文化性回归
文化育人是对人的根本特性的回归,是对人的原本发展方式的回归,是对教育最原本功能的回归。
1.文化性生存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体现本能生存,而人更强调精神创造。因此,具有精神存在才是人的本质存在。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的人类身上,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处理也是判断人的发展程度的标准。
2.文化性发展是人的发展方式。人类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方式:人创造文化,反过来又用文化造就人。所以不同民族造就了不同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把不同民族区别开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是靠自己创造的文化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
3.文化性创造是人的主体方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表达方式。对先进文化的不断创造是人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主体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人的价值体现。
二、文化育人注重人的精神性培育
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核心精神的培养。人类核心精神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元素。我们把人类的诸多精神中对人类发展起基础作用和根本作用的三项精神称为人类核心精神。当代哲学家黎鸣先生将其概括为: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仁爱精神。
希伯来民族弘扬了人类的信仰精神,创造了神学;希腊民族弘扬了人类的求知精神,创造了哲学;中华民族弘扬了人类的仁爱精神,创造了仁学。信仰精神召唤人去追求真理,真理给人以希望,真理给人以意志的力量。求知精神引领人去探索真知,真知给人以方法,给人以知识的力量。仁爱的精神帮助人去寻找真情,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情感的力量。
意志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最根本的力量,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人的本质力量实质是精神的力量。
三、文化育人强调人的情感性升华
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情感升华精神的过程经验。在培育精神的过程中,丰富情感经历,注重思想与智慧的培养。
情感、精神、文化是人的成长轨迹。
情感升华为精神,精神积淀为文化。
情感是个人经历,精神是人类财富,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
情感和经历是升华精神的材料。因此,丰富人的情感和经历是文化育人的开始,而知识和思维则是情感升华精神的工具。只有将经历、情感、知识、思维等诸要素发生联系,才具有了升华精神的可能,人才具有产生思想的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人的发展需求会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需求上,并开始人的文化自觉。人们将开始思考人的发展实质性问题。教育也将伴随着这一潮流,开始以文化的视角研究教育功能,反思教育行为。文化育人的教育趋势必将开始。□
编辑 莲 子
创建学校文化 滋养师生心灵
◆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 钮小桦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师生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所形成的被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作风、传统、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等内隐因素的综合,其外显因素包括学校的人文气象,比如校风、校貌等。
学校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是一种组织文化,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需要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即对教育及自身行为的意义、价值的判断与追求。它包含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四个层次
1. 精神文化建设。二中的办学理念体现师生发展的三个维度,即“坚持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提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质量” 的口号,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塑造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学校提出了德育“双重心”的工作理念,即“以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把教师的示范行为与学生的良好行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校园也处处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如在体育馆内设淋浴室,24小时提供冷热水,引入直排饮用水;为教师设置“理疗室”、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
2. 物质文化建设。我们通过积极培育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挖掘学校最具品位的东西。学校努力挖掘280年悠久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建成了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古籍查阅收藏室。凡是在二中工作过的老师都有纪念性的东西存放在教师博物馆,或是教案、手稿、批改过的作业,或是写过的书、发表的论文,或是获得的奖项等等。学生博物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古籍查阅收藏室,收藏了近5000册涉及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古籍,有国家级文物——明刻本的《搜神记》,还有二十几枚二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它们是二中历史的见证。这些馆室的建成,既显示出二中作为一所老校、名校、大校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充分体现出二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另外,“国粹馆”,让那些称得上国粹的东西常常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之中,引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认同感;美术馆,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并可利用课余时间来泼墨,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
3.行为文化建设。我们以学校文化孕育出高质量的教育。著名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少华、许京等,都出自北京二中,二中有当今文坛之称的“作家群”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二中拥有25个学生社团和多个学生组织,这些社团和组织积极活跃在校园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还有“六节”,即文化节、合唱节、读书节、科技节、戏剧节和体育节,它们己成为学生向往参与的学校传统节日。学校向学生提供了40多门选修课资源,这类选修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动手能力,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学校充分利用仪式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学会“感恩”,帮助学生改掉“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感恩,对社会不负责”的独生子女的通病。
4.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制度保障是学校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了学生评价制度,用综合评价手册替代了原有评价方式单一的成绩册。改革了试卷评分制度,在试卷中含有教师的评语、三种分数(态度分数、方法分数和知识能力分数)、家长反馈和阅卷人等四项内容,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与三维评价目标。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义工制度。在开展义工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五点要求
1.学校文化以校园生活为展示载体,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校园生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学校应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各种资源,从认知、交往、审美和创造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校园生活,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平台。好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的生活,应该是充实而有成就感的生活,应该是可获得各种关爱和帮助的生活。
2.学校文化要倡导生活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要促进学校师生能够在做事的方式和处事的态度上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形成学校师生共同拥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
3.学校文化要倡导身教文化。教育需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师德修养会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做到,就要求学生做到,学生不会信服,也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不讲教师的师德,就没有完整的德育,教师的做人与学生的成人是相辅相成的,这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种共识和行为准则。
4.学校文化建设要倡导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保持较宽的时代视野,使教师发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的底蕴,为其终身学习提供持久动力。现代教学已经超越了知识传递的惟一功能,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实现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5.学校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增强学校教育核心力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创造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包容、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学校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发展。□
整合百年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 李仲秋
德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校长首先应该确定工作方针和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找到发展途径,保证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作为有135年历史的名牌学校,汇文发展到今天,要更好地立足,就必须在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观念和固有文化习惯中提炼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涵,形成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色,以促进师生及更广泛人群的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构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文化氛围,形成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实现德育工作的突破。
一、宏观掌控,大胆整合
1.全面分析特征,确定文化主线。作为校长,应首先从时间、空间、范围和性质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总结学校文化特征,为整合学校文化确定行之有效的大方向和总思路。例如,我们站在汇文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角度,明确汇文文化主线就是通过融汇精华,立足发展,谋求实现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汇文、师生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负责的教育价值追求。
2.大胆探索,小心求证。所谓大胆探索,体现在校长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时,应具备一定的气魄和胆识。其次,整合学校文化是一项复杂度高、变化快、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这已远远超出了学校干部、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精力极限。而完全由学校内部人员开展这些工作,将无法避免主观性和惯性思维的影响,这样就决定了必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客观地对学校进行重新定位、整体规划。因此,完全依靠学校自身寻求发展是不现实的,借助外界专业进行文化整合,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体系势在必行。所谓小心求证,是指在选择合作者时应进行对比,最终确定学校整体发展的专业依托。
3.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有利时机。在整合学校文化、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有利时机:运作前应当断则断,运作过程中应抓大放小、不求全责备,有坚韧精神,具体工作上始终坚持务实观念。
二、构建具有汇文特色的精神家园
1. 汇文精神家园是在服务于全面提高师生素质、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通过专业依托的介入和协助,我们建立起“北京汇文中学个性化发展体系”,确定由专业公司辅助学校发展的途径,探索出一条先寻找客观事实依据,再进行整体策划设计,最后分段实施落实的具体工作方式。整合的过程就是师生、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建设的过程。
2.汇文精神家园是在服务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提下,追求符合汇文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汇文精神家园提倡培养人、发展人、提升人的人本目的,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尊重师生自由思想的权利,鼓励师生良性互动和平等对话,鼓励进行良好竞争和合作,鼓励自信精神和发展意识。汇文精神家园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不仅包括校内的师生,还包括相关的家长、校友、企业等,他们既是这个家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也是共享者。
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汇文精神家园有了历久弥新的变化:明确了汇文模式——目标引领,真情传递,挚爱凝聚,文化感染,氛围影响;丰富了汇文文化特征——宽松有制,民主有序;构建了师生共同发展、互动推进的新平台、新机制,为汇文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使百年汇文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气息和勃勃生机!□
构建个性化校园 发挥其德育功能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校长 孙孟远
个性化校园环境,凝聚着学校的独立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是学校生命力的标志,这种生命力将通过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与众不同而不断体现。因而,建设个性化校园环境对于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性化校园环境是一个校园区别于其他校园的独特的环境,它是直接赋予教育意义的环境标志,也具有隐含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更象征着学校的文化品格,负载着学校的价值和精神。建设个性化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性化校园环境的德育特征
1.平等性。个性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它允许学生这个德育主体对刻意设置的环境进行反复思辩、反复比较和平衡,允许在理解上进行修正和取舍,是采取一种耳濡目染的、不断接近的方式,来得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
2. 开放性。德育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德育是一种充满了人性的、民主的、开放的教育。环境本身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学校办学历史的加长,办学成果的增多,学校环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身处其中的人,对环境的主观认识各不相同,且变化无穷,见仁见智。这就使相对稳定的环境附加上越来越丰富的象征意义。
杨镇一中校园的摇篮雕塑,寓意着学校是师生双成材的摇篮;杨镇一中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学校的发展,并昭示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园文化。半个世纪的风雨更迭,现在杨镇一中已经发展成为北京高中示范校,呈现出一派地大物博,视野开阔,四通八达,绿草如茵,人才济济的繁荣盛势。
二、强化个性化校园的德育功能
1. 开掘自身生命系统,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功能。学校的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这条自我完善的历史长河中,随处可见前人留下的闪光足迹。收集整理的学校史料,让校园历史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其德育价值是任何一部教科书都无法比拟的。
校园环境是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对学生起着较为稳定的、持久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作用。这种方式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使人向善,促人奋发。
2. 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创设一个和谐、真诚、民主、平等、奋进的校园心理环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高速公路”。学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并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3. 精心规划艺术空间,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一个精心规划的美丽校园会给学生以美的启迪,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从而保持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就是要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考虑环境的美观、和谐和启迪作用等。当学生站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校区,对漫步于幽奇静巧、诗情画意的活动区时,当学生穿行于美化、绿化、净化、诗化的环境中时,相信每个人都会惊叹这里“高楼解人意,花草会唱歌”。至此,校园成了育人的载体,“醉人而不知,育人而不觉”的教育佳境或许才可能实现。
如果说开发自身生命系统是唤起学生向善,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是引导学生求真,那么规划艺术空间则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正是学校德育的目标。□
文化育人 教育的必然趋势
◆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颜凤岭
人类历史是从人类文化的产生开始计算的。人只有在对单一的物质需求上升到情感、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时,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人类还为自己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发展方式,即人创造文化,再反过来用文化创造自己。所以,文化又是人的发展方式。
一、文化育人主张人的文化性回归
文化育人是对人的根本特性的回归,是对人的原本发展方式的回归,是对教育最原本功能的回归。
1.文化性生存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体现本能生存,而人更强调精神创造。因此,具有精神存在才是人的本质存在。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的人类身上,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处理也是判断人的发展程度的标准。
2.文化性发展是人的发展方式。人类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方式:人创造文化,反过来又用文化造就人。所以不同民族造就了不同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把不同民族区别开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是靠自己创造的文化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
3.文化性创造是人的主体方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表达方式。对先进文化的不断创造是人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主体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人的价值体现。
二、文化育人注重人的精神性培育
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核心精神的培养。人类核心精神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元素。我们把人类的诸多精神中对人类发展起基础作用和根本作用的三项精神称为人类核心精神。当代哲学家黎鸣先生将其概括为: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仁爱精神。
希伯来民族弘扬了人类的信仰精神,创造了神学;希腊民族弘扬了人类的求知精神,创造了哲学;中华民族弘扬了人类的仁爱精神,创造了仁学。信仰精神召唤人去追求真理,真理给人以希望,真理给人以意志的力量。求知精神引领人去探索真知,真知给人以方法,给人以知识的力量。仁爱的精神帮助人去寻找真情,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情感的力量。
意志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最根本的力量,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人的本质力量实质是精神的力量。
三、文化育人强调人的情感性升华
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情感升华精神的过程经验。在培育精神的过程中,丰富情感经历,注重思想与智慧的培养。
情感、精神、文化是人的成长轨迹。
情感升华为精神,精神积淀为文化。
情感是个人经历,精神是人类财富,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
情感和经历是升华精神的材料。因此,丰富人的情感和经历是文化育人的开始,而知识和思维则是情感升华精神的工具。只有将经历、情感、知识、思维等诸要素发生联系,才具有了升华精神的可能,人才具有产生思想的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人的发展需求会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需求上,并开始人的文化自觉。人们将开始思考人的发展实质性问题。教育也将伴随着这一潮流,开始以文化的视角研究教育功能,反思教育行为。文化育人的教育趋势必将开始。□
编辑 莲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