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尊重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可见情感是教学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发生联系。如果师生关系密切融洽,那么学习气氛就会活跃浓厚;如果学生受到教师赏识,他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如果学生爱戴教师,教师就会以同样的热情回报学生。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因而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尊重学生天性的需要,是构建绿色生态课堂的基础。
要赢得学生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想成为学生尊重和喜欢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和喜欢自己的学生,学会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品德与社会教师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多,因而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品德与社会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景,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当学生在教师面前说心里话,谈真实想法时,教育教学就已成功了大半。那么就要求教师也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真正地关心自己,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中间。我们要尊重学生就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学习,学会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到教师离自己很近,是一个真正指引自己不断成长的朋友,这样的教学才富有绿色的生命力。记得有一次在学习《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示意图,从图中找到古国的名称并观察他们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当孩子们汇报观察结果说到古代埃及的位置时出现了分歧,有的说在非洲的北部,有的说在非洲的东北部,而书上给出的答案是第一个,这时笔者没有下结论而是继续让他们观察示意图,看看哪种说法最准确。教师没有妄下定论,否定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坚定了他们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用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面对学生,这更是一种美。在课堂上,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二、互动是构建绿色课堂的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教学中要让品德与社会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生生互动。
品德与社会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生活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分组,组内最好要有资质不同的学生,这样在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发挥他们的领导与组织作用,每个人在组内交流时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那些不善于表达或不敢表达的孩子也可以在小集体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带动后进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也可以给每个人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还可以让每个人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班内交流时,学生更可以多角度吸收多元化的营养,达到生生互动的最大化。
在讲授《气势磅礴的秦陵兵马俑》探究兵马俑的神奇之处时,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不仅了解到了更多体现兵马俑神奇之处的知识,而且因为事先有了准备,在发言时都非常积极主动,都想把自己找来的资料跟同学进行分享,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师生互动。
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绿色课堂不只呼唤学生主体角色的真正回归,同样呼唤教师主导角色的真正回归。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样的角色转变,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需要的到位的温暖的服务,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创设自由、和谐、快乐的绿色体验场。
例如,在讲授《日趋枯竭的资源》这一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节约和保护,是不是可再生资源就可以放心利用呢?”问题刚一提出,有的孩子就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不是”。笔者及时提醒他们:“大家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认真想一想,然后再回答。”在学生思考的同时,笔者走到学生中间找了几个刚才急切想回答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瞎起哄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假如我们教师能真正走进新课程,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那么,课上,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弋,跳跃,呼吸新鲜空气,我们听到的
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
到的将是绿满课堂的旺盛的生命
活力。
三、生活是构建绿色课堂的源泉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因此,品德社会课教学要和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中充满“绿色”生机。课堂教学要融入真实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在教学中,一定要开放我们的课堂,把学生置于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学资源,进行多渠道学习,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社会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课堂”呼唤生活走进课堂。
1.让生活走进课堂。
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角色、任务中去学习。在“绿色”的养料中,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从而提高素质。教学情景生活化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生活离不开工业》一课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品,工业品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笔者课前让学生对家中客厅、厨房以及学校的教室和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工业品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并做好记录。在课上,笔者出示很多常见的工业品,让学生给工业品找“家”,并说说在家中或学校可以用它们来做什么。在活动和交流中笔者出示了客厅、厨房、教室的真实图片给学生创设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样比教师自己说教使学生更感兴趣,而且边说边把这些工业品放到该放的位置,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在交流时,学生还讲了自己或家人与某件工业品的故事,让自己的生活融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上,教师感受着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和鲜活的思维,享受着学生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
2.让课堂走向生活。
课堂是通向生活的桥梁,而不是封闭学生心灵的围墙。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大课堂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博物馆去体验和参观,假期也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至少走进一个博物馆或一处名胜古迹去参观,写出游记和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在课上认识、了解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最美乡村等很多地方就成了他们的课堂,他们可以在其中了解到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补充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使课堂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从中他们还可以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多角度地了解事物,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爱护设施,尊重他人。
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充满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融,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可见情感是教学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发生联系。如果师生关系密切融洽,那么学习气氛就会活跃浓厚;如果学生受到教师赏识,他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如果学生爱戴教师,教师就会以同样的热情回报学生。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因而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尊重学生天性的需要,是构建绿色生态课堂的基础。
要赢得学生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想成为学生尊重和喜欢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和喜欢自己的学生,学会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品德与社会教师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多,因而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品德与社会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景,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当学生在教师面前说心里话,谈真实想法时,教育教学就已成功了大半。那么就要求教师也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真正地关心自己,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中间。我们要尊重学生就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学习,学会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到教师离自己很近,是一个真正指引自己不断成长的朋友,这样的教学才富有绿色的生命力。记得有一次在学习《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示意图,从图中找到古国的名称并观察他们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当孩子们汇报观察结果说到古代埃及的位置时出现了分歧,有的说在非洲的北部,有的说在非洲的东北部,而书上给出的答案是第一个,这时笔者没有下结论而是继续让他们观察示意图,看看哪种说法最准确。教师没有妄下定论,否定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坚定了他们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用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面对学生,这更是一种美。在课堂上,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二、互动是构建绿色课堂的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教学中要让品德与社会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生生互动。
品德与社会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生活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分组,组内最好要有资质不同的学生,这样在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发挥他们的领导与组织作用,每个人在组内交流时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那些不善于表达或不敢表达的孩子也可以在小集体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带动后进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也可以给每个人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还可以让每个人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班内交流时,学生更可以多角度吸收多元化的营养,达到生生互动的最大化。
在讲授《气势磅礴的秦陵兵马俑》探究兵马俑的神奇之处时,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不仅了解到了更多体现兵马俑神奇之处的知识,而且因为事先有了准备,在发言时都非常积极主动,都想把自己找来的资料跟同学进行分享,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师生互动。
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绿色课堂不只呼唤学生主体角色的真正回归,同样呼唤教师主导角色的真正回归。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样的角色转变,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需要的到位的温暖的服务,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创设自由、和谐、快乐的绿色体验场。
例如,在讲授《日趋枯竭的资源》这一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节约和保护,是不是可再生资源就可以放心利用呢?”问题刚一提出,有的孩子就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不是”。笔者及时提醒他们:“大家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认真想一想,然后再回答。”在学生思考的同时,笔者走到学生中间找了几个刚才急切想回答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瞎起哄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假如我们教师能真正走进新课程,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那么,课上,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弋,跳跃,呼吸新鲜空气,我们听到的
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
到的将是绿满课堂的旺盛的生命
活力。
三、生活是构建绿色课堂的源泉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因此,品德社会课教学要和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中充满“绿色”生机。课堂教学要融入真实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在教学中,一定要开放我们的课堂,把学生置于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学资源,进行多渠道学习,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社会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课堂”呼唤生活走进课堂。
1.让生活走进课堂。
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角色、任务中去学习。在“绿色”的养料中,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从而提高素质。教学情景生活化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生活离不开工业》一课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品,工业品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笔者课前让学生对家中客厅、厨房以及学校的教室和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工业品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并做好记录。在课上,笔者出示很多常见的工业品,让学生给工业品找“家”,并说说在家中或学校可以用它们来做什么。在活动和交流中笔者出示了客厅、厨房、教室的真实图片给学生创设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样比教师自己说教使学生更感兴趣,而且边说边把这些工业品放到该放的位置,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在交流时,学生还讲了自己或家人与某件工业品的故事,让自己的生活融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上,教师感受着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和鲜活的思维,享受着学生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
2.让课堂走向生活。
课堂是通向生活的桥梁,而不是封闭学生心灵的围墙。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大课堂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博物馆去体验和参观,假期也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至少走进一个博物馆或一处名胜古迹去参观,写出游记和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在课上认识、了解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最美乡村等很多地方就成了他们的课堂,他们可以在其中了解到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补充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使课堂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从中他们还可以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多角度地了解事物,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爱护设施,尊重他人。
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充满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融,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