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UM LIPIDS, INTIMAL TOTAL LIPIDS AND MORPHOLOGIC CHANGES OF THE AORTA AND CORONARY ARTERIES IN RHE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探讨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乳腺癌组织中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分析黏蛋白1及Ⅳ型胶原蛋白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量子点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人乳腺癌组织中黏蛋白1
目的分析点状钙化和片状钙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50例PTC患者,根据术后镜下病理性钙化的不同特点分为点状钙化组(38例)和片状钙化组(12例),比较两组病例病灶中央区MVD、外周区MVD、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点状钙化组中央区、外周区平均MVD分别为(51±7)和(64±8)个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过程中锥形束CT(CBCT)引导方案摆位误差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87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放疗期间采用Elekta Synergy S型直线加速器配备的千伏级CBCT行10次治疗前扫描,分析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垂直(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变化规律。结果随着CBCT扫描次数的增加,鼻咽癌患者X方向、Y方向1
目的检测核转录因子OCT-4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D44表达的关系,进而探讨OCT-4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筛选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存档的喉癌标本69例。另取18例正常喉黏膜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定位标记OCT-4、CD44和OCT-4 C
目的分析OCT-4、CD117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月70例卵巢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CT-4、CD117的表达,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卵巢癌组织中,OCT-4主要表达在细胞质,CD117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和细胞质;OCT-4阳性表达率为74.3%(52/70),CD117阳
目的研究经放射诱导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MCF-7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放射敏感性间的联系。方法使用6 MV X线对MCF-7和MDA-MB-231细胞进行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放射生物学参数:平均致死剂量(D0)、准域剂量(Dq)和2 Gy照射的存活分数(SF2),比较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P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FIF-F-IMRT)与逆向调强放疗(I-IMRT)两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分布。方法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7月1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FIF-F-IMRT和I-IMRT计划。比较两组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差异。结果两种方法均能达到处方剂量要求。两组靶区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接受100%处方剂量百分
甲状腺癌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内分泌肿瘤的95%。全世界每年平均甲状腺癌发病122 000例,已成为头颈部和内分泌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甲状腺癌的分型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其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文章主要对PTC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选择神经保留的术前临床标准。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收治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79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前列腺肿瘤边缘与神经血管束(NVB)之间的距离,当肿瘤边缘与同侧NVB之间的距离>2 mm时,可以施行NVB保留手术;当≤2 mm时,则不能进行。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肿瘤边缘与NVB间距离
大肿瘤抑制激酶1(LATS1)和LATS2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抑制肿瘤发生、发展功能的激酶,二者高度同源,并且在功能上有所重叠。LATS1和LATS2蛋白被证实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包括软组织肉瘤、白血病、星形细胞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研究表明LATS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如在基因转录调控、调节细胞周期检查点、诱导凋亡、抑制细胞移行、维持遗传稳定以及调节器官组织大小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