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简介】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的学生社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始阶段主要是“拔尖培优工程”,即选拔有特长的学生组成校级社团,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展示和比赛。2015年开始,社团活动开始重心下沉,面向全体学生,成立了100多个社团,部分精品社团还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佳社团”“扬州市百佳社团”。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在社团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现,现阶段的学生社团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只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技能发展,缺乏儿童发展的视角,缺乏品格养成的关注。2017年开始,学校尝试对现有的学生社团进行统整,针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良好品格养成,重新构建社团体系,升级活动场馆设施,探索实施策略。2018年5月,“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成功申报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摘要: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和主要途径。当下的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过于强调全面开花,人人参与,活动项目缺乏统整性;另一方面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品格和素养的提升。“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全面指向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与提升,为儿童的自我尝试、自我选择、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社团建设;触角;品格提升
中图分類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A-0009-0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社团活动是全面提升少年儿童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落地之举。
当下学校社团,兴趣化、精英化的意味过浓,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技能方面,忽略了其育人价值。构建触角式社团体系,其目的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课程,让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形成良好品格。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也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学生强健体魄、锻铸品格、提升自我。
一、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内涵
何为自我觉醒?觉醒是醒悟和觉悟的意思。自我觉醒,即自我醒悟和领悟。自我觉醒是主体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也是促使主体自身自主、自觉发展的内在因素。人的发展需要外在的作用,也需要内在自我觉醒的力量。
触角,是节肢动物重要的感受器官,具有非常灵敏的感触物体、感受环境、嗅觉气味等功能。“触角式”社团是借用触角功能的本义,引申为让儿童走进校园、自然、社区等生活场域,用多种方式感受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发他们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并在丰富的活动情境中产生相应的体验,提升品格素养,最终达成自我觉醒与自我成长。
“触角式”社团体系是指各种“触角式”社团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社团整体。“触角式”社团体系,充分彰显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感受自我、发现自我和肯定自我,最终找到适合自我、发展自我和成就自我的社团活动。“触角式”社团体系根据不同儿童和儿童的不同阶段,适时地、有选择地开设社团项目,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
“触角式”社团体系除了一般社团活动具有的多样性、阶段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五个特点。一是自发性,是指“触角式”社团体系可以让儿童成为活动项目的遴选者和社团内容的决策者,能够让儿童自我发现和自主选择。二是感触性,这是“触角式”社团体系有别于其他社团体系的另一亮点,意思是儿童在社团活动或情境中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感悟。三是统整性,指社团体系是由不同内容版块整合而成。四是节律性,儿童的发展有其相对稳定的发展规律,“触角式”社团体系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建设和推进的。五是生长性,主要体现在儿童兴趣爱好的丰富和发展上,也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需要的发展上。
二、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通过一年多的项目实施,江都区实验小学构建了顺应学生发展的触角社团体系,开发了内容丰富的触角社团课程,强化了功能场馆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了贴近儿童需求的特色实践活动。
1.构建“触角式”社团体系
学校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社团项目,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将社团总体划分为“语言活用、数理智能、德心体验、艺体活动、生活实践、科技创新”六个板块。每个板块根据儿童的需求在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社团项目,形成“六纵六横”的“触角式”社团体系(见表1)。一至六年级各个社团可以在总的社团体系下,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品格发展的实际需要,自主选定合适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标准和方式,同时兼顾不同年级的社团在内容设置上的递进关系,确保每个学生在六年的社团活动中感受到“习有得,趣无限”。
“六横六纵”的社团体系以丰富的内容、有趣的活动,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儿童产生了强大的磁吸效应,让每个学生在社团体系中都能自主地伸出自己的触角,自我选择、自我尝试、自我认同、自我提升,从而达到品格提升的目的。
2.打造“触角式”社团场馆
为了给学生提供自我感受的空间和自我评价的平台,在保障现有场馆设施使用的基础上,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近百万元建设了“触角式”社团场馆。例如在让学生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和感受自我创新能力方面,学校精心建设了“创客中心”,打造了创客工坊、机器人教室、3D教室、木工坊等专用社团场馆和设施,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感受自己的创造能力,认识创造的价值和创造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受。同时,学校也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学生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落实培养学生品格的育人目标。
3.培训“触角式”社团师资 教师是社团的组织者,也是儿童品格提升的实践者,是社团价值体现的引领者。因而,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辅导教师队伍能有力地支撑学生品格的提升。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充分挖掘学校教师的自身潜能,为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并通过他们带动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适应社团教学的需要。二是积极联系非遗项目传承人、传统文化领头人走进校园,开设非遗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项目的学生社团。例如学校邀请扬州画派书画院的老师担任国画社团辅导教师,老师们专业的展示与讲解,让国画与孩子们零距离亲近,带给孩子们精神陶冶。三是聘请部分有能力的热心家长走进校园担任社团辅导工作。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儿童品格提升的促进者,邀请他们走进校园担任社团辅导工作,不仅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而且形成了提升学生素养的合力。
4.开发“触角式”社团课程
学校成立了以一线社团辅导教师为主的课程开发小组,以项目开发的形式组织教师精心设计社团活动课程。目前,已经完成“创新力校本课程”“机器人校本课程”“珠心算校本课程”等十多门校本课程的初期开发。社团校本课程开发还紧密结合扬州市“五个一百工程”,打造了影视课程、经典诵读课程、名画名曲赏析课程等。学校大力开发德心体验课程,利用家长和社区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阿波罗花木市场、消防中队、吴桥农业示范基地、市人民医院、引江水利枢纽、邵伯船闸,了解家乡变化,开拓自己的眼界。同时,也请家长走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讲座、爱牙护牙知识培训等。
5.建立合宜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触角式”社团的评价,我们采取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考查与评估。所谓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是对社团运作过程和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在过程的考核上,我们重视社团开展的准备、操作和实施环节,强调准备要充分、操作要合宜和实施要合理;在对结果的评价上,结合不同社团的特点,关注各种社团的已有积累等情况;对结果的评价我们不仅以“有与无、多与少”为标准,更推崇成果和成绩的“优和高”。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主体是学校,但更重视教师和学生对社团的评价。在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对社团活动项目的开展提出个人建议,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予以客观评价;在学生方面,学校采用随机采访、获奖感言、阶段书面评价等方式,来展现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体现“触角式”社团对学生自我感受、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实施的成效
在着力儿童自我认知、提升儿童品格的实践中,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构建初见成效。
1.项目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江都区实验小学,在新一轮教育变革与发展中,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和实教育”的文化定位。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视野之下,“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建设也有机地融合到学校长期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有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就有了灵魂,项目设置更科学,课程开发更合理,资源整合更有效,目标定位更准确,评价方式更优化。
2.项目培育与校本课程建设同步推进
近年来,区教育局大力推進小学“1 N”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了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出谋划策,对社团辅导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提升。专家的倾心指导和教师的专业提升,是项目建设保持高质态发展的有力保障。
3.在螺旋上升的规律中达成项目建设的目标
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项目建设的初衷是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品格发展,让学生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触角式”社团体系通过分层、有序的活动设计,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认知的舞台,让儿童在反复尝试、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实现儿童品格的良性发展。如“科技创新”版块,其设置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分布和落实在不同的年级。对于这类社团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多在此类社团中开展听科学家故事、讲科学金点子等活动。在积累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能够滋养和固化创新的意识和兴趣。到了中年级,学生在参与创作科学幻想画、环保小制作、航模机器人等社团活动中,提高了创造能力。发展到高年级,学校不光要求他们善于创新和乐于实践,更要求他们将实践的成效和问题形成探究性小课题及研究报告。目前,我校每年都有学生在共青团省委、省科协和省少工委举办的省少年科学院院士评聘中获得一等奖,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少年科学院院士。可以说,系列化的“触角式”社团体系给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就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品格的形成和提升。
4.全方位展示社团建设成果,扩大项目实施的影响
近年来,学校相继承办了江都区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江苏省少年科学院第十一次年会、“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和实之星我最闪亮”等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珠心算、跆拳道、古琴、茶道、篮球、足球、电子百拼、烹饪等近百个“触角式”社团课程都进行了精彩的全方位现场展示,让近千名与会的领导和教师看到了实小师生的风采,惊叹不已。
学校倾力打造德心体验课程之“家委在行动”系列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实践体验,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学习生活技能,塑造良好品格。同时也扩大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到目前为止,参与的班级有52个,学校微信公众号共推出了48期德心体验活动专辑。
人的发展,需要外在的点燃,更需要内在的自我觉醒。“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实现了儿童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和家长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支撑了儿童品格的提升,为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责任编辑:颜莹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的学生社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始阶段主要是“拔尖培优工程”,即选拔有特长的学生组成校级社团,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展示和比赛。2015年开始,社团活动开始重心下沉,面向全体学生,成立了100多个社团,部分精品社团还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佳社团”“扬州市百佳社团”。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在社团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现,现阶段的学生社团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只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技能发展,缺乏儿童发展的视角,缺乏品格养成的关注。2017年开始,学校尝试对现有的学生社团进行统整,针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良好品格养成,重新构建社团体系,升级活动场馆设施,探索实施策略。2018年5月,“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成功申报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摘要: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和主要途径。当下的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过于强调全面开花,人人参与,活动项目缺乏统整性;另一方面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品格和素养的提升。“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全面指向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与提升,为儿童的自我尝试、自我选择、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社团建设;触角;品格提升
中图分類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A-0009-0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社团活动是全面提升少年儿童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落地之举。
当下学校社团,兴趣化、精英化的意味过浓,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技能方面,忽略了其育人价值。构建触角式社团体系,其目的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课程,让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形成良好品格。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也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学生强健体魄、锻铸品格、提升自我。
一、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内涵
何为自我觉醒?觉醒是醒悟和觉悟的意思。自我觉醒,即自我醒悟和领悟。自我觉醒是主体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也是促使主体自身自主、自觉发展的内在因素。人的发展需要外在的作用,也需要内在自我觉醒的力量。
触角,是节肢动物重要的感受器官,具有非常灵敏的感触物体、感受环境、嗅觉气味等功能。“触角式”社团是借用触角功能的本义,引申为让儿童走进校园、自然、社区等生活场域,用多种方式感受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发他们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并在丰富的活动情境中产生相应的体验,提升品格素养,最终达成自我觉醒与自我成长。
“触角式”社团体系是指各种“触角式”社团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社团整体。“触角式”社团体系,充分彰显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感受自我、发现自我和肯定自我,最终找到适合自我、发展自我和成就自我的社团活动。“触角式”社团体系根据不同儿童和儿童的不同阶段,适时地、有选择地开设社团项目,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
“触角式”社团体系除了一般社团活动具有的多样性、阶段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五个特点。一是自发性,是指“触角式”社团体系可以让儿童成为活动项目的遴选者和社团内容的决策者,能够让儿童自我发现和自主选择。二是感触性,这是“触角式”社团体系有别于其他社团体系的另一亮点,意思是儿童在社团活动或情境中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感悟。三是统整性,指社团体系是由不同内容版块整合而成。四是节律性,儿童的发展有其相对稳定的发展规律,“触角式”社团体系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建设和推进的。五是生长性,主要体现在儿童兴趣爱好的丰富和发展上,也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需要的发展上。
二、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通过一年多的项目实施,江都区实验小学构建了顺应学生发展的触角社团体系,开发了内容丰富的触角社团课程,强化了功能场馆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了贴近儿童需求的特色实践活动。
1.构建“触角式”社团体系
学校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社团项目,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将社团总体划分为“语言活用、数理智能、德心体验、艺体活动、生活实践、科技创新”六个板块。每个板块根据儿童的需求在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社团项目,形成“六纵六横”的“触角式”社团体系(见表1)。一至六年级各个社团可以在总的社团体系下,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品格发展的实际需要,自主选定合适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标准和方式,同时兼顾不同年级的社团在内容设置上的递进关系,确保每个学生在六年的社团活动中感受到“习有得,趣无限”。
“六横六纵”的社团体系以丰富的内容、有趣的活动,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儿童产生了强大的磁吸效应,让每个学生在社团体系中都能自主地伸出自己的触角,自我选择、自我尝试、自我认同、自我提升,从而达到品格提升的目的。
2.打造“触角式”社团场馆
为了给学生提供自我感受的空间和自我评价的平台,在保障现有场馆设施使用的基础上,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近百万元建设了“触角式”社团场馆。例如在让学生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和感受自我创新能力方面,学校精心建设了“创客中心”,打造了创客工坊、机器人教室、3D教室、木工坊等专用社团场馆和设施,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感受自己的创造能力,认识创造的价值和创造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受。同时,学校也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学生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落实培养学生品格的育人目标。
3.培训“触角式”社团师资 教师是社团的组织者,也是儿童品格提升的实践者,是社团价值体现的引领者。因而,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辅导教师队伍能有力地支撑学生品格的提升。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充分挖掘学校教师的自身潜能,为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并通过他们带动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适应社团教学的需要。二是积极联系非遗项目传承人、传统文化领头人走进校园,开设非遗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项目的学生社团。例如学校邀请扬州画派书画院的老师担任国画社团辅导教师,老师们专业的展示与讲解,让国画与孩子们零距离亲近,带给孩子们精神陶冶。三是聘请部分有能力的热心家长走进校园担任社团辅导工作。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儿童品格提升的促进者,邀请他们走进校园担任社团辅导工作,不仅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而且形成了提升学生素养的合力。
4.开发“触角式”社团课程
学校成立了以一线社团辅导教师为主的课程开发小组,以项目开发的形式组织教师精心设计社团活动课程。目前,已经完成“创新力校本课程”“机器人校本课程”“珠心算校本课程”等十多门校本课程的初期开发。社团校本课程开发还紧密结合扬州市“五个一百工程”,打造了影视课程、经典诵读课程、名画名曲赏析课程等。学校大力开发德心体验课程,利用家长和社区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阿波罗花木市场、消防中队、吴桥农业示范基地、市人民医院、引江水利枢纽、邵伯船闸,了解家乡变化,开拓自己的眼界。同时,也请家长走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讲座、爱牙护牙知识培训等。
5.建立合宜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触角式”社团的评价,我们采取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考查与评估。所谓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是对社团运作过程和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在过程的考核上,我们重视社团开展的准备、操作和实施环节,强调准备要充分、操作要合宜和实施要合理;在对结果的评价上,结合不同社团的特点,关注各种社团的已有积累等情况;对结果的评价我们不仅以“有与无、多与少”为标准,更推崇成果和成绩的“优和高”。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主体是学校,但更重视教师和学生对社团的评价。在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对社团活动项目的开展提出个人建议,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予以客观评价;在学生方面,学校采用随机采访、获奖感言、阶段书面评价等方式,来展现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体现“触角式”社团对学生自我感受、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实施的成效
在着力儿童自我认知、提升儿童品格的实践中,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构建初见成效。
1.项目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江都区实验小学,在新一轮教育变革与发展中,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和实教育”的文化定位。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视野之下,“儿童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建设也有机地融合到学校长期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有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就有了灵魂,项目设置更科学,课程开发更合理,资源整合更有效,目标定位更准确,评价方式更优化。
2.项目培育与校本课程建设同步推进
近年来,区教育局大力推進小学“1 N”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了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出谋划策,对社团辅导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提升。专家的倾心指导和教师的专业提升,是项目建设保持高质态发展的有力保障。
3.在螺旋上升的规律中达成项目建设的目标
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项目建设的初衷是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品格发展,让学生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触角式”社团体系通过分层、有序的活动设计,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认知的舞台,让儿童在反复尝试、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实现儿童品格的良性发展。如“科技创新”版块,其设置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分布和落实在不同的年级。对于这类社团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多在此类社团中开展听科学家故事、讲科学金点子等活动。在积累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能够滋养和固化创新的意识和兴趣。到了中年级,学生在参与创作科学幻想画、环保小制作、航模机器人等社团活动中,提高了创造能力。发展到高年级,学校不光要求他们善于创新和乐于实践,更要求他们将实践的成效和问题形成探究性小课题及研究报告。目前,我校每年都有学生在共青团省委、省科协和省少工委举办的省少年科学院院士评聘中获得一等奖,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少年科学院院士。可以说,系列化的“触角式”社团体系给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就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品格的形成和提升。
4.全方位展示社团建设成果,扩大项目实施的影响
近年来,学校相继承办了江都区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江苏省少年科学院第十一次年会、“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和实之星我最闪亮”等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珠心算、跆拳道、古琴、茶道、篮球、足球、电子百拼、烹饪等近百个“触角式”社团课程都进行了精彩的全方位现场展示,让近千名与会的领导和教师看到了实小师生的风采,惊叹不已。
学校倾力打造德心体验课程之“家委在行动”系列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实践体验,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学习生活技能,塑造良好品格。同时也扩大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到目前为止,参与的班级有52个,学校微信公众号共推出了48期德心体验活动专辑。
人的发展,需要外在的点燃,更需要内在的自我觉醒。“触角式”社团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实现了儿童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和家长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支撑了儿童品格的提升,为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