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中,曹操号召天下兴义师讨伐董卓,檄文发出后,各镇诸侯起兵相应,袁术、袁绍、孙坚等17支人马立刻就组织起来,加上曹操,十八路诸侯兵力“多少不等,有三万者,至有一二万者”,按这个来推算,其总兵力应该在三十万人左右,其中有曹操、袁绍等猛人,还有关羽、张飞等虎将,共同对付一个董卓肯定不在话下。然而这么热闹的局面竟然没过多久就曲终人散了。演义和史书给出的答案基本上一致:关东联军心不齐,结果被董卓各个击破了。然而,即使大家不内讧,也未必能消灭董卓。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所谓“十八路诸侯”其实只有11路,他们的职务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都没有军权。袁术虽然有“后将军”的头衔,但这本是虚职,又已被董卓控制的朝廷免了职,根本不掌握军队;曹操的代理“奋武将军”一职也是袁绍遥拜的,不合法。而且,他们大都是不久前才被任命的,任职顶多有一年多,在豪强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汉末时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他们为参加酸枣(今属河南新乡)会盟,都带来了一些人马,《三国志》说是“众各数万”,然而,这些人手里如果真的各自有“数万”人,那就是陶謙、公孙瓒一级的角色了,“众各数万”一句应该当“众数万”理解,指的是酸枣诸军总数为数万人,各路诸侯充其量各自只有几千人。曹操后来在酸枣看到“诸军兵十余万”则应该是把负责后勤保障运输的人数都计算进去的结果。更要命的是,这些人马都是临时招募的新兵,缺乏训练,根本无法与强悍的凉州军正面交锋。
长沙郡太守孙坚倒是个老牌军人,很有军事才干,手下的人马战斗力也很强,但他是后来参加讨董的,关东联军会盟时并没有主动联络他。
另外,联军在酸枣会盟的时间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突然有这么多人马聚集在一块,军粮供应就是个难题。由于诸侯大多缺乏自身积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为东道主的冀州刺史、陈留郡太守提供后勤供应,他们二人显然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也就是说,面对总兵力十万左右、以骑兵为主且久经战阵的凉州军,关东联军不仅在素质、装备和后勤上没法比,就连数量上也不占明显优势;凉州军在守、关东联军在攻,攻守之势也有利于凉州军.这就是那些诸侯每天“置酒高会”“莫肯先进”的原因:不是他们成心耍滑头,而是他们知道根本打不过。
曹操在《嵩里行》中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但当他联合济北相率先出击汴水时,却被董卓的部将杀得一败涂地,上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显然,此时的曹操没有“置酒高会”那些人的清醒和明智。
当时真正的实力派是徐州的陶谦、荆州的刘表等人,他们都手握重兵,占的地盘也都很大,他们如果一块参加会盟,董卓恐怕连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没有,没准会乖乖退回凉州去。然而,这几个人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关东联军,但也没有参加会盟,他们仍然尊崇洛阳的天子,表明他们事实上在给董卓站台。他们的态度之所以与袁绍等人不同,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实力,是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来说,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险更明智。
诸侯们虽然号称有“十八路”之多,但实力远不如人,真正的实力派也没有来参加,这才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失败的根本原因。至于“心不齐则兵不勇”,那都是表面因素了。
编辑/安楠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所谓“十八路诸侯”其实只有11路,他们的职务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都没有军权。袁术虽然有“后将军”的头衔,但这本是虚职,又已被董卓控制的朝廷免了职,根本不掌握军队;曹操的代理“奋武将军”一职也是袁绍遥拜的,不合法。而且,他们大都是不久前才被任命的,任职顶多有一年多,在豪强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汉末时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他们为参加酸枣(今属河南新乡)会盟,都带来了一些人马,《三国志》说是“众各数万”,然而,这些人手里如果真的各自有“数万”人,那就是陶謙、公孙瓒一级的角色了,“众各数万”一句应该当“众数万”理解,指的是酸枣诸军总数为数万人,各路诸侯充其量各自只有几千人。曹操后来在酸枣看到“诸军兵十余万”则应该是把负责后勤保障运输的人数都计算进去的结果。更要命的是,这些人马都是临时招募的新兵,缺乏训练,根本无法与强悍的凉州军正面交锋。
长沙郡太守孙坚倒是个老牌军人,很有军事才干,手下的人马战斗力也很强,但他是后来参加讨董的,关东联军会盟时并没有主动联络他。
另外,联军在酸枣会盟的时间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突然有这么多人马聚集在一块,军粮供应就是个难题。由于诸侯大多缺乏自身积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为东道主的冀州刺史、陈留郡太守提供后勤供应,他们二人显然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也就是说,面对总兵力十万左右、以骑兵为主且久经战阵的凉州军,关东联军不仅在素质、装备和后勤上没法比,就连数量上也不占明显优势;凉州军在守、关东联军在攻,攻守之势也有利于凉州军.这就是那些诸侯每天“置酒高会”“莫肯先进”的原因:不是他们成心耍滑头,而是他们知道根本打不过。
曹操在《嵩里行》中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但当他联合济北相率先出击汴水时,却被董卓的部将杀得一败涂地,上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显然,此时的曹操没有“置酒高会”那些人的清醒和明智。
当时真正的实力派是徐州的陶谦、荆州的刘表等人,他们都手握重兵,占的地盘也都很大,他们如果一块参加会盟,董卓恐怕连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没有,没准会乖乖退回凉州去。然而,这几个人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关东联军,但也没有参加会盟,他们仍然尊崇洛阳的天子,表明他们事实上在给董卓站台。他们的态度之所以与袁绍等人不同,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实力,是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来说,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险更明智。
诸侯们虽然号称有“十八路”之多,但实力远不如人,真正的实力派也没有来参加,这才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失败的根本原因。至于“心不齐则兵不勇”,那都是表面因素了。
编辑/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