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矛盾的集聚点,也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街道社区承担的任务愈来愈重,已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依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整合功能,用强大的组织力量促进发展中的改革,用强大的组织资源化解改革中的压力。
近年来,十堰市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途径,努力打造党建引领、共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党组织领导城市基层治理水平,4月10日至14日,十堰市委组织部联合市民政局组建调研组,深入社区,对十堰市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含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后备干部、网格员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现状进行了调研。
十堰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1. 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基本情况。全市共有社区149个,社区“两委”干部921人。从年龄看,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6岁,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2.2岁。从学历看,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117人,占比78.5%,社区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592人,占比93.8%。从待遇看,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4.3万/人/年,社区干部平均工资4万元/人/年。
2. 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基本情况。全市共有社区后备干部358名,平均每个社区2.4名,后备干部平均年龄31.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34名,占比94%,后备干部平均工资3.1万元/人/年。
3. 社区网格员队伍基本情况。全市共有社区网格员1045名,平均每个社区7名,平均年龄35.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788名,占比75.4%,平均工资3万元/人/年。
主要做法及成效
十堰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以提升社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抓手,形成了引导群众共管、治理体系共建、社区基层共治、基础资源共享的城市社区发展新格局。
1. 突出政治引领,组织带动群众参与社区共管。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党对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教育引导,引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主线,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决定,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大力推动区域化党建,以党建带自治,不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带动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和融合互动、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2. 建强基层组织,四级联动实现治理体系共建。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全面建立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整合辖区基层党组织资源,构建起市、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上下贯通的党组织体系。不断推进基层党建“整区推进”计划,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联议、项目化方式认领、定量化评价落实机制,筑牢党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类组织中的核心作用,让辖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由配角变主角,凝聚起城市治理的多方力量。
3. 打造过硬队伍,服务下沉带动社区基层共治。全面建强社区“两委”班子、社区后备干部、社区网格员等三支社区工作者队伍。结合社区换届,选配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才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严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入口关,从源头上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每年全覆盖开展社区网格员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水平。持续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充分整合社区志愿服务队、区直部门力量,形成服务居民的合力,推动社区工作者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带动社区基层共治。
4. 建立长效制度,持续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共享。按照“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原则,在辖区基层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收集问题、分类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反馈问题的循环长效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实事共办”,推动各类资源直接面向群众服务,形成市、县、街道、社区、辖区各类组织服务资源共享局面。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城市化进程加快,队伍现状与时代要求不匹配。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社区专职工作者作用发挥不够理想,暴露出社区工作者队伍与时代要求不相匹配、现有政策相对滞后等问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偏少,全市社区居民共计84.8万余户,社区干部平均每人服务920户。如茅箭区六堰山社区有居民13322户38000人,只有8名社区干部,平时工作尚能正常开展,但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差,遇到突发事件,社区工作力量就显得捉襟见肘。并且在调研时发现,社区工作者归口管理不同、配备数量标準不一致、岗位名称不一致、待遇保障不统一等问题客观存在,导致各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异,队伍建设的质效参差不齐。
2. 行政壁垒尚存,承担职能与上级要求不匹配。调研中统计到,社区主要承担党建、民政、计生、维稳等16大项服务职能、172项具体日常工作。社区“牌子多、台账多、检查多、证明多、表格多”,社区干部负担明显过重,造成社区工作者直接服务居民职能弱化。调研发现,一些“健康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行程证明”等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机构核实开具的证明,因单位之间、单位与社区之间行政壁垒尚存,群众不得不到社区来开具。社区基层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行政职能,居委会的行政化、机关化问题客观存在。
3. 激励保障不足,薪资待遇与工作付出不匹配。一方面职业发展体系不健全,社区工作岗位没有设定相应的职级,社区工作者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缺少发展进步的空间。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工资报酬偏低,目前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工资为4.3万元/人/年。以张湾区汉江路街道为例,社区干部最高每月应发4655元,实发3661元,最低每月应发2876元,实发2211元;网格员月平均工资为2500元,每月实发2200元。均低于十堰市职工年平均工资5.4万元/年。社区工作者普遍反映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 4. 服务需要多元,专业水平与职责要求不匹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因而对社区工作者服务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调研中发现,社区工作者大多没有服务专业背景,无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资格,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技能。目前,全市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网格员考取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19人,占比不到2%。调查统计了解,52.3%的社区工作者3年内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21.1%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培训针对性不强。座谈时社区工作者普遍反映,目前居民需求多种多样,很多时候需要专业人士处理。同时社区还存在少量的问责泛化、责权不清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对策与思考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为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统一社区工作者归口管理、岗位名称、配备数量、级别薪资,提高待遇保障,加大定向招录公职人员比例、级别晋升激励等方面入手,探索“四统一、一提高、两激励”的办法,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水平。
1.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网格员等社区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直接面对居民、服务群众,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增强能力素质,对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要推进做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基层社区社工人才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重点对社区工作者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岗位名称、统一配备数量、统一薪酬体系,切实提高待遇,落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招聘激励、职级晋升激励。通过这种“四统一、一提高、两激励”的办法,不断增强社区工作岗位吸引力,引导人才向社区基层一线集聚。
2. 着力提升能力和素质,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设置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和准入门槛,严格按照“优进劣汰”原则,从源头上把控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水平。新进人员须具备政治素质好、35岁以下年龄、大专以上学历的基本条件。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配齐配强配优社区“两委”班子,进一步巩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按照小社区5~7人、大社区7~9人的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按照1人负责300~500户居民的标准配备。
要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建立统分结合、层次分明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初任培训、专业培训和骨干培训,确保社区主职每年至少参加1次区级或区级以上组织的集中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他社区工作者每2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积极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并免费提供考前培训。
3. 着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增强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吸引力。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年人均收入不低于上年度本地区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设置岗位等级序列,合理调整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并将“五险一金”全面落实到位。社区工作者可享受学历津贴、职业津贴。符合一定条件的社区工作者还可依法享受职工带薪休假和工会会员福利。
建立健全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人员中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制度,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通道,打破社区工作者岗位“天花板”,进一步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道路,着力把社区“两委”班子队伍打造成具有源头活水的乡镇领导干部“蓄水池”。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特别突出、贡献特别巨大,获得市委、市政府以上表彰的社区工作者,以及在任职期间所在社区获得市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为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4. 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把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与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政法、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者的法定基本职责,因岗设定社区党的建设、社区事务办理、网格服务管理等具体职责,并固化到考核评价、任职承诺、劳动合同中。进一步落实好社区工作减负增效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相关规定。
加大社会组织引入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建立社会人才服务站,社区将可转移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事项进行清理,制定出委托转移服务项目清单,将社区无法做深做细的工作交给社会人才服务站,弥补社区在专业服务方面的短板。要進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作者系十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近年来,十堰市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途径,努力打造党建引领、共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党组织领导城市基层治理水平,4月10日至14日,十堰市委组织部联合市民政局组建调研组,深入社区,对十堰市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含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后备干部、网格员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现状进行了调研。
十堰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1. 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基本情况。全市共有社区149个,社区“两委”干部921人。从年龄看,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6岁,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2.2岁。从学历看,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117人,占比78.5%,社区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592人,占比93.8%。从待遇看,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4.3万/人/年,社区干部平均工资4万元/人/年。
2. 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基本情况。全市共有社区后备干部358名,平均每个社区2.4名,后备干部平均年龄31.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34名,占比94%,后备干部平均工资3.1万元/人/年。
3. 社区网格员队伍基本情况。全市共有社区网格员1045名,平均每个社区7名,平均年龄35.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788名,占比75.4%,平均工资3万元/人/年。
主要做法及成效
十堰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以提升社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抓手,形成了引导群众共管、治理体系共建、社区基层共治、基础资源共享的城市社区发展新格局。
1. 突出政治引领,组织带动群众参与社区共管。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党对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教育引导,引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主线,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决定,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大力推动区域化党建,以党建带自治,不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带动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和融合互动、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2. 建强基层组织,四级联动实现治理体系共建。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全面建立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整合辖区基层党组织资源,构建起市、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上下贯通的党组织体系。不断推进基层党建“整区推进”计划,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联议、项目化方式认领、定量化评价落实机制,筑牢党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类组织中的核心作用,让辖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由配角变主角,凝聚起城市治理的多方力量。
3. 打造过硬队伍,服务下沉带动社区基层共治。全面建强社区“两委”班子、社区后备干部、社区网格员等三支社区工作者队伍。结合社区换届,选配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才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严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入口关,从源头上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每年全覆盖开展社区网格员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水平。持续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充分整合社区志愿服务队、区直部门力量,形成服务居民的合力,推动社区工作者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带动社区基层共治。
4. 建立长效制度,持续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共享。按照“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原则,在辖区基层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收集问题、分类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反馈问题的循环长效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实事共办”,推动各类资源直接面向群众服务,形成市、县、街道、社区、辖区各类组织服务资源共享局面。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城市化进程加快,队伍现状与时代要求不匹配。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社区专职工作者作用发挥不够理想,暴露出社区工作者队伍与时代要求不相匹配、现有政策相对滞后等问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偏少,全市社区居民共计84.8万余户,社区干部平均每人服务920户。如茅箭区六堰山社区有居民13322户38000人,只有8名社区干部,平时工作尚能正常开展,但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差,遇到突发事件,社区工作力量就显得捉襟见肘。并且在调研时发现,社区工作者归口管理不同、配备数量标準不一致、岗位名称不一致、待遇保障不统一等问题客观存在,导致各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异,队伍建设的质效参差不齐。
2. 行政壁垒尚存,承担职能与上级要求不匹配。调研中统计到,社区主要承担党建、民政、计生、维稳等16大项服务职能、172项具体日常工作。社区“牌子多、台账多、检查多、证明多、表格多”,社区干部负担明显过重,造成社区工作者直接服务居民职能弱化。调研发现,一些“健康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行程证明”等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机构核实开具的证明,因单位之间、单位与社区之间行政壁垒尚存,群众不得不到社区来开具。社区基层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行政职能,居委会的行政化、机关化问题客观存在。
3. 激励保障不足,薪资待遇与工作付出不匹配。一方面职业发展体系不健全,社区工作岗位没有设定相应的职级,社区工作者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缺少发展进步的空间。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工资报酬偏低,目前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工资为4.3万元/人/年。以张湾区汉江路街道为例,社区干部最高每月应发4655元,实发3661元,最低每月应发2876元,实发2211元;网格员月平均工资为2500元,每月实发2200元。均低于十堰市职工年平均工资5.4万元/年。社区工作者普遍反映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 4. 服务需要多元,专业水平与职责要求不匹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因而对社区工作者服务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调研中发现,社区工作者大多没有服务专业背景,无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资格,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技能。目前,全市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网格员考取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19人,占比不到2%。调查统计了解,52.3%的社区工作者3年内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21.1%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培训针对性不强。座谈时社区工作者普遍反映,目前居民需求多种多样,很多时候需要专业人士处理。同时社区还存在少量的问责泛化、责权不清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对策与思考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为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统一社区工作者归口管理、岗位名称、配备数量、级别薪资,提高待遇保障,加大定向招录公职人员比例、级别晋升激励等方面入手,探索“四统一、一提高、两激励”的办法,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水平。
1.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网格员等社区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直接面对居民、服务群众,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增强能力素质,对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要推进做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基层社区社工人才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重点对社区工作者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岗位名称、统一配备数量、统一薪酬体系,切实提高待遇,落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招聘激励、职级晋升激励。通过这种“四统一、一提高、两激励”的办法,不断增强社区工作岗位吸引力,引导人才向社区基层一线集聚。
2. 着力提升能力和素质,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设置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和准入门槛,严格按照“优进劣汰”原则,从源头上把控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水平。新进人员须具备政治素质好、35岁以下年龄、大专以上学历的基本条件。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配齐配强配优社区“两委”班子,进一步巩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按照小社区5~7人、大社区7~9人的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按照1人负责300~500户居民的标准配备。
要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建立统分结合、层次分明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初任培训、专业培训和骨干培训,确保社区主职每年至少参加1次区级或区级以上组织的集中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他社区工作者每2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积极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并免费提供考前培训。
3. 着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增强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吸引力。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年人均收入不低于上年度本地区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设置岗位等级序列,合理调整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并将“五险一金”全面落实到位。社区工作者可享受学历津贴、职业津贴。符合一定条件的社区工作者还可依法享受职工带薪休假和工会会员福利。
建立健全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人员中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制度,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通道,打破社区工作者岗位“天花板”,进一步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道路,着力把社区“两委”班子队伍打造成具有源头活水的乡镇领导干部“蓄水池”。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特别突出、贡献特别巨大,获得市委、市政府以上表彰的社区工作者,以及在任职期间所在社区获得市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为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4. 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把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与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政法、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者的法定基本职责,因岗设定社区党的建设、社区事务办理、网格服务管理等具体职责,并固化到考核评价、任职承诺、劳动合同中。进一步落实好社区工作减负增效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相关规定。
加大社会组织引入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建立社会人才服务站,社区将可转移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事项进行清理,制定出委托转移服务项目清单,将社区无法做深做细的工作交给社会人才服务站,弥补社区在专业服务方面的短板。要進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作者系十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