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闽南崇龟风俗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崇龟是闽南和台湾独特有趣的俗文化,明代以后朝野把龟视为贬物,或讥讽或秽骂者屡见不鲜。然而,闽南和台湾人对龟却十分崇拜,不但不避讳龟,反而在生活、习俗中常可见到龟的踪影。当地人把龟视为吉祥物,当作“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常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台湾和闽南仅隔一条海峡,自然没有不同俗,况且大多数台胞的祖家就在闽南,所以无论在台湾还是闽南,几乎让人感觉不出两地风俗有什么差异。
  崇龟相沿成习
  在闽南和台湾民间有一首谜语:“鸡蛋脑袋,赛如核桃;绿豆眼睛,远近能瞅;箭杆脖子,一尺五大;五花硬盖,风雨不透;白色肚囊,泥水不沤;鸭子巴掌,分水两流。”您道这形容的是什么动物?是龟!这是多么生动的描绘啊!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龟与龙、凤、麒麟合称“四灵”,但这“四灵”中惟有龟是自然界唯一实有的富有灵性的动物,其他三种都是虚拟动物。
  2亿多年就有了龟这种生物,漫长的年代中,它躲避的灾难以计数,活到今天确为奇迹,堪称“活化石”,因而人们把龟当作灵物和吉祥物顶礼膜拜,甚至派生出涓涓不息的龟文化。风水先生称随处走动的龟为“化煞龟”,龟因何能化煞?原来,龟背的龟纹中央有三格,代表天地人三才,旁边有二十四格,代表二十四山,亦有十格代表十天干。龟壳的底部又有十二格,代表十二地支。一个龟壳的布局,竟包含所有代表宇宙玄机的密码,怎不令人感到神奇?
  台湾和闽南人养龟玩龟之风甚烈,因为养龟不像养猫狗会污染家庭环境和传播疾病,而且能吞食蚊蛆、预测天气。笔者小时候在东山岛关帝庙看过一只龟龄近百年的“赤米龟”,每逢气候异变,龟背湿度、颜色不同平常,在数十年前气象预报落后的年代,当地气象台把它视如气象观测员。别看海龟笨拙,其实富有灵性。传说在明清之际,郑成功募兵在东山岛操练水师,备战收复台湾,时逢酷暑,饮用水十分困难,这事令郑成功大伤脑筋。一天,郑成功在海边发现一只爬行的龟,他悄然跟踪至窝边。从龟喜湿的习性得到启示,即抽剑插地,命士兵掘井,果得甘泉如涌,至今东山岛人仍称这个靠海的水井为“万军井”,龟的功劳广被铭记和传颂。
  台湾和闽南人常用“龟龄鹤寿”、“龟鹤延年”喻人长寿。做生日,有的谓之“做龟寿”,有的买龟送礼庆寿。一些家长给孩子起名喜欢嵌个“龟”字,俗信带“龟”的孩子好养,如“阿龟”、“傻龟”、“白龟”、“龟仔”……,如果在熙熙攘攘的街市大喊“阿龟”, 起码有几个调头寻呼者。妇女爱龟及妆,老年妇女就有一种叫“龟鬃”的发式,犹如头上栖着一只龟,外地人感到很新奇。龟鬃,是民国前台湾和闽南成年妇女的一种流行发型。在女界未流行剪短发之前,已婚女子就要散辫打龟鬃,以便与未出嫁姑娘相区别。其法是散辫后打成圆髻,用一个雕刻有吉祥图案的椰子壳(贵族妇女用玳瑁)将圆髻套住,用银针串紧便成。因椰子壳如龟壳,故名。至今台湾和闽南城乡仍有老年妇女打龟鬃。
  民间习惯用“画龟脚”这种特殊的拈阄形式代替抽签分配。有一种老少皆宜的“龟棋”,只消在地板上画个龟壳状的棋盘,划分双方大本营,随便找来若干块瓦片、石子当棋子,就成了简便可行、消闲娱乐的棋类。节庆的文艺踩街中,有一种叫“海底反”的水族舞,引人注目的是一只由人扮饰的“龟精”,它那笨拙憨态给人们带来不少欢笑。
  闽南和台湾人爱龟护龟养龟之风相沿成习,慈善人士特意到市场买龟,在龟背刻上姓名、年份,然后放归“水晶宫”,谓之行善积德。1937年,东山岛有艘渔船捕获一只放生老龟海龟,龟背上刻着“明万历”,算来这只龟已活了300多年了。
  寓意吉祥的红龟粿
  “红龟”,是台湾和闽南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吉祥的粿品。这种独特的包馅粿品,如碗面大小,状如隆起的龟背,粿皮加入少许红色食用染料(也有的用火龙果作色更无害),故名。每年临近春节和元宵节,一个个“红龟”纷纷出现在街市、居家。
  红龟粿,从粿皮的制作到馅料选用都十分考究。粿皮按七成糯米和三成粳米比例混合,浸泡七八小时后磨成米浆,倒入米袋用重物压挤水分。然后,在湿米团中加入适量面粉、红糖浆和少许红色食用染料揉匀为皮,像做包子一样包进备好的馅料。甜馅多为芝麻、豆沙、花生酥;咸馅料通常是八宝饭、葱油豆沙等。馅料包好后,用手搓成大圆团压扁,放在涂过食油的粿模压出图纹,看上去犹如一件精美可爱的艺术品,又颇似一个微型的飞碟。红龟粿模用坚硬耐腐的木头雕刻而成,呈凹状,有对称龟甲纹样图案,中间刻有“寿”字,寓意灵龟长寿。印模好坏差很多,如果角度、斜度不准确,红龟粿在模具压印后,往往就不易拿下来,影响到做粿效率。在印好的红龟粿底部抹上一层薄薄的植物油,垫上专用粿叶(黄槿树的树叶),或豆皮、香蕉叶,待水开时放进蒸笼,用中火蒸15分钟即可食用(如果火过猛,粿皮会模糊有碍雅观)。那一个个红龟粿红艳艳、香喷喷、甜滋滋,真是令人过口难忘。
  作为食品,没有一种像红龟粿那样被附上诸多善良美好的寄意。红龟粿呈圆形,寓意团圆和谐;红色,象征见红大吉;龟状,隐喻龟寿延年。台湾民间有句很中听的俗语:“吃粿赚家伙”,意思说吃了红龟粿会发大财、保平安,于是红龟粿被视如吉祥物。台湾和闽南民间一样,每逢喜事庆典或传统节日,亲友间时兴互赠“红龟”分沾喜气,你来我往十分热闹。有的乡村因不在同一天过节,不少人家往往可以收到亲友赠送的许多不同馅料,不同手艺的“红龟”,十天半月也吃不完。
  笔者查阅了一些台湾史籍,字里行间不难觅到红龟粿的影子,《澎湖志》中载:“喜庆相赠曰红龟”。《台湾风物志》中载:“(生子)赠红龟以祝长寿。”连战先生的爷爷、著名史志学家连横在《雅言》中则记叙得更具体:“年节祭祀之时,每制红龟,以馈戚友。台语呼‘龟’如‘居’,谓之居财也。” 至今,每有婴儿满周岁,多数人家要自制或订制红龟粿馈送亲友。说是龟者善爬,象征婴儿很快能开步走路。龟者长寿,这也带有希冀婴儿健康长寿的内涵。新春佳节,人们习惯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九、正月十五“拜天公”,红龟粿必不可少,它常当作赠送亲友的吉祥礼品,人们在互赠红龟粿中分享喜庆、增进情谊的同时,也在品尝红龟粿的手艺、重温红龟粿的历史。   老家在泉州市永春县的台胞,念念不忘祖居地一种名为“榜舍龟”的红龟粿,说起“榜舍龟”来历,有一段历史轶闻: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叫叶绍本的常到孙榜经营的红龟摊买红龟粿吃,他后来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几年后,叶绍本到福建任职。有一次,到永春主考乡试后,特意来到孙榜店作客。一时小店门庭若市,人们羡慕说:“有这位朝官光临做靠山,孙榜当尊为舍人了,不用再卖红龟了。”然而,孙榜并非趋炎附势之人,他一如既往起早摸黑制售红龟粿,而且更注重粿品的质量。于是,赢得更多人对他敬重,人们尊称他“榜舍”。久而久之,便把他制做的红龟粿叫“榜舍龟”。这种红龟粿皮鲜嫩,龟馅甜美,酥松清香,入口甘中略带冰凉,令食客过口难忘。1982年11月上旬,莅临永春视察小水电的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品尝榜舍龟后,赞美它香甜可口,富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精明的台湾和闽南生意人为迎合过年过节的需求,或在城镇开店,或在街市摆摊,出售人们喜爱的红龟粿。逢年过节,漫步街市,不时可见耀眼迷人,芳香飘溢的红龟粿。甚至赶着时代新潮的红龟也“爬”上了超市货架。2005年中秋节,台湾宜兰县五结乡锦众村为推动米食文化,特意打造了一个超大粿模、可一次制作供200人食用的超大红龟。在台湾“做红龟”还成为一种才艺,旅游业和学校中别出心裁推出“做红龟”的民俗文化项目,让游客和学生亲手制作红龟粿,体验其中乐趣,互相品评所做的红龟粿。
  多情多味的红龟粿让台湾和闽南人记住故乡之情、慈母之恩、风俗之趣。在海峡两岸流传着一首浓浓亲情味道,听起来很是顺耳的闽南语歌曲《阿母的红龟粿》,其中有这样的歌词,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红红软软的粿,有甜甜蜜蜜的心。包的是你我,细汉时存的趣味。绵绵柔柔的粿,有千千万万的愁,包的是阿母的对阮的寄望。一块甜甜的红龟仔粿,牵动着你我对故乡的思念……”
  乞龟祈祥许愿
  每年元宵节,台湾和闽南的一些寺庙供奉有米面蒸制的大小“红龟”,让抱着不同愿望的善男信女们以掷筊杯形式“乞龟”。乞,就是向“神”要求的意思。而乞龟所使用的“龟”是以祭品制成,有的是食品,有的是物品,并非活生生的龟。其制成材料种类繁多、造型繁复,甚至有用黄金打造的金龟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龟”大者千斤万斤(如用大米堆砌),小的几两几钱(如金银打制)。人们视这些龟形吉祥物为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元宵节之夜,善男信女带着某种愿望,纷纷来到寺庙乞龟许愿,乞龟必须在神像前,燃上三炷清香敬告神明,然后掷杯请示神明获准。如获成杯(一阴一阳),则将香插在龟背以示 “名龟有主”,并经寺庙主持见证,向庙方登记后,迎回家中供奉三天后再分切食用。惟一条件是明年元宵节必须订作一只送回寺庙酬谢,而且分量必须大于今年乞走的那一只,以示答谢神明在过去的一年中的关护之恩,谓之还愿。如此辗转轮替,年复一年,寺庙的龟吉祥物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越做越多。形成一个社群、家族共同乞龟,一齐分享,皆大欢喜的局面。
  台胞重点祖居地之一的《厦门市志》中对元宵节“乞龟”有较详记载:“‘乞龟’是厦门上元节独特的习俗。从正月十四日起,各寺庙宫殿高烧大烛,燃点巨香,供台礼案上摆列着善男信女奉还的、‘放生’的红米龟、米糕龟、糯米粉特制的龙头大龟,有的龟背上还装饰有纸扎的八仙过海等传说人物。小寿龟碗口大,中寿龟箩筐大,大寿龟饭桌大。‘乞龟求寿、添丁发财、任人祈求,过年还愿’已成民俗。‘乞龟’,先烧香跪拜,祈求‘卜杯’,也称‘卜螿’(用两片竹板或两个铜板占卜),如得一阴一阳或一反一正,表示神佛如愿应求。如两面都一样,说明神佛尚未答应,那要增加还愿数量,然后再拜再卜直至求得。乞小的寿龟,可当场取回食用,一般不超过两个。而乞大的寿龟,要等十六日过后,才能请回。并要登记在寺庙特设的账簿上,写明来年还愿的数目。同时在寿龟插上标签,书写谁所乞,还多少。如后来人看中此龟,可加还愿数目乞得此龟。最后由还愿数目多者所得,有的寿龟先后插上七八只标签。十六日后,得胜者敲锣打鼓,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地迎接寿龟回家。”
  乞龟文化在台湾澎湖、宜兰最为盛行。澎湖元宵“乞龟”有个趣俗:“乞龟”归家的途中不可与人说话,即便遇到好朋友也只能点头微笑,据说否则会使乞得的心愿半路流失。乞得之物带回家后,通常供奉三天。如果乞到的是个“大龟”,必须敲锣打鼓运回家,供在家里,期间须每天上香参拜。仪式过后才能将“大龟”拆散,分送亲友或乡民“吃平安”,惟独“龟”的头部不能施与,以保留自家的祈愿而自享。从2007年开始,台湾澎湖与闽南的泉州两地天后宫联合在泉州天后宫举行元宵“乞龟祈福”民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乞到龟的人视之好运,像买中彩票似的高高兴兴捧回家中,分切给家人亲友“吃平安”,年长者食头尾四肢,年幼者分食龟身,俗信能够分享到喜气吉祥。元宵乞龟不但寄托着人们的自我精神安慰、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是两岸乡亲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最好见证。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124-01    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正在上一堂公开课在电子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超市,里面有琳琅满目的食物,有hot dogs, sweets, chocolate, humburgers等,老师就问学生“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在学生回答的同时, 就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购物篮,
期刊
龙潭传统的每年三月廿三天后诞会非常隆重。用酸枝木制作一座精美的龙轿,上刻“天后宫”安放娘玛圣像。诞日巡游,八名大汉抬着龙轿,仪仗、护卫队伍由各姓氏充备,还依姓氏各出若干色板(飘色),到指定地方集中。吉时一到,一声令下,鸣锣开道,仪仗、护卫、飘色簇拥着“龙轿”,浩浩荡荡巡游全村。同时,各祠、各家均敬备金猪、香花、果品、香烛、洒茶等祭品迎神。晚上则在搭起的戏台上唱戏酬神。这天,全村及远近亲友纷纷赶来参
期刊
4月将至,传承两千多年的清明节也快到来。清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鉴于往年扫墓的拥挤,部分百姓甚至在三月就开始进行,即便行动不易,也要排除万难,可见礼不可废,国人之重视了。那么大家在祭拜祖先的同时,可曾注意过一些禁忌和避讳呢?要知道有些规矩未加注意,就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原本祈福求运的活动,成为挥之不去的烦恼。所以下面就为大家罗列出几条扫墓的原则,以供大家扫
期刊
在广州龙潭村,每年阴历三月廿三,都会举行天后诞庆典。天后,也就是妈祖,为中国四大海神之一。许许多多沿海乡村,世代将天后奉为保护神祇,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而且奉为“村主”。  天后诞,在龙潭当地被称为娘妈诞。娘妈,乡人俗称娘玛(ma,第三声),与福建莆田妈祖诞生地称呼一致。每年阴历三月廿三娘玛生日,娘玛诞出色巡游盛大隆重,十分热闹。  “虎穴”龙潭:百年村名,千年历史  万亩果园,郁郁葱葱,广州
期刊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习俗也相当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那么清明节是怎么从节气变成节日的呢?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
期刊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陇东,春的脚步虽然有点姗姗来迟,但节气毕竟是挡不住的。刚刚过罢二月二的“龙抬头”,转眼间就到了阳春三月的清明天。或许是清明节大都是在农历三月初前后,所以陇东乡民,多是把清明节与农历三月初前后的日子联系在一起,统统称为“清明天”。  三月天,清明天  陇东人所说的清明天,是陇东黄土塬上一年四季气候风光最为宜人的时候。古老苍茫的黄土塬上,麦苗已掩住了地里觅食的喜鹊乌鸦的身躯,盛开的杏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已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传统的资助体系随着经济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已不能再满足独立学院助困工作的需要。本文旨在探索和完善独立学院助困工作的新机制,从而促进学院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助困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18-02    制定和实行对贫困生的帮扶政
期刊
及至傍晚,村民乡邻及远近亲朋好友相聚路旁树下及各姓祠堂早已摆开的席座,共享村宴“阿公饭”,整个村子变成了一个露天的大餐厅。我们这些摄影的外乡人也加入进去,在广绣基地罗氏祠堂,与广绣传人唐老师一同围餐,欢声笑语相伴醇酒佳肴,不禁醺然欲醉,恍惚感觉自己也融入了黄埔古村的浓浓乡情……
期刊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等等,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那么,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容经》:“胻不差而足不跌,
期刊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就连一些节气,也是与龙相关的。如二月二这一天,从农历的节气上说,本来是春分,即使这一天不是春分,前后也不差一两天。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二月二除了是春分的节气之外,还有一个说法,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过去,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主要营生的,因此,中国人与岁时节气的关系就十分密切,甚至密切到须臾不可忘记的地步。试想,有哪一位庄稼人,不让自己的子女将一年的24个节气背得滚瓜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