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梅洪建,1979年生,江苏苏州人,“全国新生代优秀班主任”,曾先后在公立或私立学校任学科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务,2010年9月辞去行政职务,潜心教学研究和实践。先后在《班主任》《班主任之友》《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四川教育》《湖北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在《教育时报》开辟《重塑带班理念》专栏,出版有《绽放每个生命》《给梦一把梯子》《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等著作。
无论大家承认与否,当下师生冲突的频率确实在增加,表现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自然,每一次冲突的背后都有一个原因,作为教师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未雨绸缪抑或有的放矢。
范式之一:情情相激
所谓情情相激,就是在某种情势之下,师生的情绪都瞬间失控,导致师生冲突。
案例呈现:某市一巡夜教师突然发现洗手间里一男一女两个学生在接吻。老师大吼一声:“干什么!”男女生吓得瞬间分开。把女生放走后,男生向老师哀求不已。老师不依,要拉男生到学校德育值班室。情急之下,男生对老师破口大骂,说老师诬陷他的清白和人格,要求老师公开道歉。(同样情势,曾有一对男女生因为老师的不依不饶而跳楼自杀。)
相关情势:课堂上学生捣乱,老师批评,学生言语顶撞老师……
原因分析:教育需要情感,但更需要理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就可能被情绪牵引。情情相激类型的冲突中,教师往往被情绪左右行为,而意识不到情绪本身不是教育,认识不到教育要为孩子的成长服务,而不是用一种情绪压制另一种情绪。案例中,即使孩子不“翻脸不认账”,教训孩子一通他就可以成长了吗?如果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收到教育效果,就需要另寻他途。学会对一些事件延后处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育智慧。
范式之二:要求过度
所谓要求过度,就是在学生犯某种小错的前提下,教师在惩罚时有些“变本加厉”,惩戒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从而引起师生冲突,甚至导致悲剧。
案例呈现:某校一七年级学生,被老师要求写检讨。一稿上交,老师认为反省不够深刻,必须重写。二稿上交,老师依然认为孩子态度不够认真。最后老师要求孩子必须认认真真写不少于3000字的检讨,否则就不算完。孩子愤然“罢工”,于是产生师生冲突。
相关情势:停学生课,赶出教室,让孩子回家反省……
原因分析:在不少教师的脑海里,学生犯错就要狠狠地惩罚,他们认为只有惩罚带来的痛感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改正错误的必要。这是很多“严师”的经验。可是,这种惩罚带来的结果大多是对孩子心理的扭曲或是学生对老师敌意的增加。教育,不是通过某些手段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而是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怎么做结果才会更好。
范式之三:执法困境
所谓执法困境,就是建立在班规基础上的管理机制。既然有班规,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班规行事。执行班规过程中由于个别同学不愿意服从规定而可能导致师生冲突。
案例呈现:班级量化分统计结果出来之后,肖又是最后一名,这是第N次了。根据班级量化分的排名来选座位,这是班规明确规定了的。这次,又要是肖最后一个选座位了。这时肖突然站了起来,对班主任大吼一声:“老子以后什么都不干了,随便扣分!”说着往座位上一仰,一只脚伸到了课桌上。班主任王老师大恼:“你凭什么吼?你最后一个选座位,这是班规规定的,谁也没权力改变它,谁都得尊重规则,遵守规矩!”肖顶撞道: “你规矩你的吧,我愿意最后一名,你管得着吗?”王老师怒气冲冲地拉肖到办公室……
相关情势:写保证书之后继续犯错,教育多次之后依然反复……
原因分析:很多班主任带班时都有班规,可是班规的制定和执行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人说,班规制定得越详细越有利于班级的发展。而事实是,班规越详细就往往意味着孩子们“犯错”的几率越增加,班干部或者教师要执行班规的几率越增加。执行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不遇到阻力。班规过于细致,或者某些条文不够合理,会导致班干部或者教师在执行班规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由此导致矛盾冲突。案例中班规的执行,我们能感觉到对肖同学来说,是起到了教育的反向作用的。它不但不利于教育好肖,还会使这个孩子自暴自弃。作为教师,应该考虑班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否有利于班级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范式之四:语系错位
所谓语系错位,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鲜的具有时代印迹的词语逐渐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而老师由于某些原因可能徘徊在这些语汇之外,或者无法赞同这些语汇。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语言系统和教师的语言系统之间产生错位。由这种错位引起的师生冲突,我们视为语系错位式的冲突。
案例呈现:某同学跑进办公室问语文老师:“老师,这次语文测验我考了多少分?”语文老师回答说:“106分(满分120分)。” “你放屁吧,我怎么可能考这么多分!”学生非常惊讶地说。“你说什么?”语文老师怒了,推着该同学说,“你说谁放屁?你给我说说!”语文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德育处,说这孩子“太不尊重老师”。
相关情势:靠,坑爹,屌丝……此类词语在孩子们口中出现并流行。
原因分析:无论校园多么纯洁,都无法抵御社会时兴的一些词语对学生的“入侵”,无法抵御网络词语对教育的冲击。如果一个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或者不能站在孩子说这些词语的情景中去理解这些词语,自然会产生冲突。案例中学生的“放屁”俩字,绝对没有骂老师的意思,而大致相当于“你就忽悠我吧,怎么可能”之类的意思。例如“坑爹”一词,也绝对没有谁要当谁爹的意思,大致也就相当于“骗人吧”。固然,我们不能纵容这种词语肆意挂在学生嘴边,但也不至于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能让自己脱离于时代之外,和学生的语言系统形成错位,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
范式之五:情愿相悖
所谓情愿相悖式的冲突,是当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的时候,学生不情愿去做甚至抵制,从而酿成的师生冲突。
案例呈现:早读课,英语老师见枫枫读完了英语课文没事干,就对他说:“枫枫,你去帮小华(一个英语口语不好的同学)读读英语吧。”结果枫枫来了句:“我就不帮!”英语老师一听有些火气,但没有发作,而是耐心地说:“你去帮助别人,别人获得了幸福的时候,自己也可以获得幸福哟!”没想到枫枫又来了句:“我就不帮!”这时,英语老师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发作了……
相关情势:所有站在老师立场上要求学生做事遭拒而引发的冲突均属此类。
原因分析:教师立场,这是很多教师坚守的立场。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理解教师立场的真正内涵,以为教师立场就是教师应该获得尊重,教师的指令学生必须听从,于是自然就形成了对“师道尊严”的过度坚守。当一个教师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不考虑孩子内心所思所想时,二者就很容易产生意愿悖向,出现冲突不可避免。
【综合分析】
综观以上五种范式,表虽异,而体相同。这个“体”就是传统对教师立场的误解,时时从教师自我的立场出发,从教师的情感需要出发,从教师自我的形象肯定出发。于是,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了第二位,学生的情感成了第二位,甚至学生成长机缘的创造也成了第二位。
我很喜欢李希贵老师的提法:学生第一。什么是学生第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如果孩子是一粒粒种子的话,教师不应以一棵树的形象站在那里告诉学生要像自己一样成长,而是要俯下身子做一片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为孩子提供成长舞台、场景、机缘、动力。不为自己的尊严牺牲孩子的生长,不为自己的“正确”扼杀孩子的意愿,不为自己的“规范”扭曲孩子的个性,不为自己的情绪错失孩子成长的机缘……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改变教师自己的认知,那些本来会发生的师生冲突就可以化为无形。
梅洪建,1979年生,江苏苏州人,“全国新生代优秀班主任”,曾先后在公立或私立学校任学科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务,2010年9月辞去行政职务,潜心教学研究和实践。先后在《班主任》《班主任之友》《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四川教育》《湖北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在《教育时报》开辟《重塑带班理念》专栏,出版有《绽放每个生命》《给梦一把梯子》《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等著作。
无论大家承认与否,当下师生冲突的频率确实在增加,表现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自然,每一次冲突的背后都有一个原因,作为教师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未雨绸缪抑或有的放矢。
范式之一:情情相激
所谓情情相激,就是在某种情势之下,师生的情绪都瞬间失控,导致师生冲突。
案例呈现:某市一巡夜教师突然发现洗手间里一男一女两个学生在接吻。老师大吼一声:“干什么!”男女生吓得瞬间分开。把女生放走后,男生向老师哀求不已。老师不依,要拉男生到学校德育值班室。情急之下,男生对老师破口大骂,说老师诬陷他的清白和人格,要求老师公开道歉。(同样情势,曾有一对男女生因为老师的不依不饶而跳楼自杀。)
相关情势:课堂上学生捣乱,老师批评,学生言语顶撞老师……
原因分析:教育需要情感,但更需要理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就可能被情绪牵引。情情相激类型的冲突中,教师往往被情绪左右行为,而意识不到情绪本身不是教育,认识不到教育要为孩子的成长服务,而不是用一种情绪压制另一种情绪。案例中,即使孩子不“翻脸不认账”,教训孩子一通他就可以成长了吗?如果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收到教育效果,就需要另寻他途。学会对一些事件延后处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育智慧。
范式之二:要求过度
所谓要求过度,就是在学生犯某种小错的前提下,教师在惩罚时有些“变本加厉”,惩戒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从而引起师生冲突,甚至导致悲剧。
案例呈现:某校一七年级学生,被老师要求写检讨。一稿上交,老师认为反省不够深刻,必须重写。二稿上交,老师依然认为孩子态度不够认真。最后老师要求孩子必须认认真真写不少于3000字的检讨,否则就不算完。孩子愤然“罢工”,于是产生师生冲突。
相关情势:停学生课,赶出教室,让孩子回家反省……
原因分析:在不少教师的脑海里,学生犯错就要狠狠地惩罚,他们认为只有惩罚带来的痛感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改正错误的必要。这是很多“严师”的经验。可是,这种惩罚带来的结果大多是对孩子心理的扭曲或是学生对老师敌意的增加。教育,不是通过某些手段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而是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怎么做结果才会更好。
范式之三:执法困境
所谓执法困境,就是建立在班规基础上的管理机制。既然有班规,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班规行事。执行班规过程中由于个别同学不愿意服从规定而可能导致师生冲突。
案例呈现:班级量化分统计结果出来之后,肖又是最后一名,这是第N次了。根据班级量化分的排名来选座位,这是班规明确规定了的。这次,又要是肖最后一个选座位了。这时肖突然站了起来,对班主任大吼一声:“老子以后什么都不干了,随便扣分!”说着往座位上一仰,一只脚伸到了课桌上。班主任王老师大恼:“你凭什么吼?你最后一个选座位,这是班规规定的,谁也没权力改变它,谁都得尊重规则,遵守规矩!”肖顶撞道: “你规矩你的吧,我愿意最后一名,你管得着吗?”王老师怒气冲冲地拉肖到办公室……
相关情势:写保证书之后继续犯错,教育多次之后依然反复……
原因分析:很多班主任带班时都有班规,可是班规的制定和执行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人说,班规制定得越详细越有利于班级的发展。而事实是,班规越详细就往往意味着孩子们“犯错”的几率越增加,班干部或者教师要执行班规的几率越增加。执行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不遇到阻力。班规过于细致,或者某些条文不够合理,会导致班干部或者教师在执行班规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由此导致矛盾冲突。案例中班规的执行,我们能感觉到对肖同学来说,是起到了教育的反向作用的。它不但不利于教育好肖,还会使这个孩子自暴自弃。作为教师,应该考虑班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否有利于班级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范式之四:语系错位
所谓语系错位,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鲜的具有时代印迹的词语逐渐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而老师由于某些原因可能徘徊在这些语汇之外,或者无法赞同这些语汇。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语言系统和教师的语言系统之间产生错位。由这种错位引起的师生冲突,我们视为语系错位式的冲突。
案例呈现:某同学跑进办公室问语文老师:“老师,这次语文测验我考了多少分?”语文老师回答说:“106分(满分120分)。” “你放屁吧,我怎么可能考这么多分!”学生非常惊讶地说。“你说什么?”语文老师怒了,推着该同学说,“你说谁放屁?你给我说说!”语文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德育处,说这孩子“太不尊重老师”。
相关情势:靠,坑爹,屌丝……此类词语在孩子们口中出现并流行。
原因分析:无论校园多么纯洁,都无法抵御社会时兴的一些词语对学生的“入侵”,无法抵御网络词语对教育的冲击。如果一个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或者不能站在孩子说这些词语的情景中去理解这些词语,自然会产生冲突。案例中学生的“放屁”俩字,绝对没有骂老师的意思,而大致相当于“你就忽悠我吧,怎么可能”之类的意思。例如“坑爹”一词,也绝对没有谁要当谁爹的意思,大致也就相当于“骗人吧”。固然,我们不能纵容这种词语肆意挂在学生嘴边,但也不至于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能让自己脱离于时代之外,和学生的语言系统形成错位,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
范式之五:情愿相悖
所谓情愿相悖式的冲突,是当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的时候,学生不情愿去做甚至抵制,从而酿成的师生冲突。
案例呈现:早读课,英语老师见枫枫读完了英语课文没事干,就对他说:“枫枫,你去帮小华(一个英语口语不好的同学)读读英语吧。”结果枫枫来了句:“我就不帮!”英语老师一听有些火气,但没有发作,而是耐心地说:“你去帮助别人,别人获得了幸福的时候,自己也可以获得幸福哟!”没想到枫枫又来了句:“我就不帮!”这时,英语老师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发作了……
相关情势:所有站在老师立场上要求学生做事遭拒而引发的冲突均属此类。
原因分析:教师立场,这是很多教师坚守的立场。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理解教师立场的真正内涵,以为教师立场就是教师应该获得尊重,教师的指令学生必须听从,于是自然就形成了对“师道尊严”的过度坚守。当一个教师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不考虑孩子内心所思所想时,二者就很容易产生意愿悖向,出现冲突不可避免。
【综合分析】
综观以上五种范式,表虽异,而体相同。这个“体”就是传统对教师立场的误解,时时从教师自我的立场出发,从教师的情感需要出发,从教师自我的形象肯定出发。于是,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了第二位,学生的情感成了第二位,甚至学生成长机缘的创造也成了第二位。
我很喜欢李希贵老师的提法:学生第一。什么是学生第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如果孩子是一粒粒种子的话,教师不应以一棵树的形象站在那里告诉学生要像自己一样成长,而是要俯下身子做一片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为孩子提供成长舞台、场景、机缘、动力。不为自己的尊严牺牲孩子的生长,不为自己的“正确”扼杀孩子的意愿,不为自己的“规范”扭曲孩子的个性,不为自己的情绪错失孩子成长的机缘……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改变教师自己的认知,那些本来会发生的师生冲突就可以化为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