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隐性责任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处于不断发展与改革中。近年来,学者对于高校辅导员制度改革的研究为我国辅导员群体进一步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新思路,逐步使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可见的显性责任更为明确。这些显性责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但其中的“隐性”责任(如仁爱之心、有教无类等)却是亘古不变的。主要以个人工作中的切身体会,通过挖掘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式高校辅导员的“隐性”责任提出自己的浅薄见解,希望对高校辅导员职责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角色演变;显性责任;隐性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30-02
  在中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身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辅导员最初因“政治需要”而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演变为“政治工作队伍与师资队伍”的双重身份;再到新时期,依然延续着双重身份,但其中的职责随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多样化与复杂化。下面通过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不断定义简单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的演变,以便研究需要[1]。①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演变
  高校辅导员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高校辅导员职责随着现实变化和时代需要而不断扩充,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者”这一基本身份却一直延续着。
  在改革开放之前,“政治思想工作者”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唯一身份。新中国成立初,应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成为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有效途径。
  到1980年,国家提出高校辅导员应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再到8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应列入教师编制,这使高校辅导员角色第一次得以扩充。其原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心发生转移,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仅是政治工作者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已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在这一需求下,高校辅导员成为“既是党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一部分,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已成为“教师”。
  到新时期,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深入,学生价值取向和现实需求不断多元化,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角色——“干部与教师”——没有变化,但其具体工作职责却不断扩充与完善。对于具体的职责,学界多有总结。比如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概括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2],“思想政治理论讲演员、学习引导员、职业培训师、心理疏导员、科研工作者、事务执行者”[3]。在全球化过程中,中西管理方式不断融合,新时期对辅导员的专业性强调,体现着辅导员队伍不断与世界接轨的积极姿态。但这些专业而精细的责任都属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显性责任。显性责任指的是可用客观指标衡量的具体责任。目前高校辅导员也基本处于尽量完成一些可用外在指标衡量的显性责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后期,高校辅导员就具有了教师身份。这一简单的角色扩充,却蕴含着极深的内涵,一个“师”字便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不仅是简单地完成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而是在其中蕴含着无法用现实指标衡量的隐性责任。隐性责任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仁爱与体贴,是教师积极承担的责任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与热爱。
  二、强调高校辅导员隐性责任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辅导员的部分职责是从事管理工作,个人掌握着一定权力。有些学生便与老师拉近关系,想从中获取利益,所以“师生关系”(辅导员与本年级学生)最可能走向利益关系。高校辅导员应如何避免“利益关系”的蔓延,而保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就需要强调高校辅导员身上的隐性责任。
  其次,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处于改革期,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也正处于形成期。改革意味着变动,变动意味着发展与完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特征还不稳定,职业特点还处于不断塑造过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繁杂,工作平面化等,使得辅导员制度处于专业化、科研化的改革中。高校辅导员在这种改革的变动中,有更多机会创造整个社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尊敬与热爱,将自己打造成不仅是管理者、思想教育者,更是仁爱体贴、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所以,我们在学习国外辅导员的专业性、职业性时,也应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挖掘有益成分加以借鉴。
  再次,80年代末,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赋予了“师”的身份。“教师”本就是国人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教师的无私奉献、仁爱体贴创造了全社会对这一职业的尊重。这种肯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代代老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所换取的。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在完成一些显性职责时,应更好地塑造并培养自己的隐性责任,不断发扬教师这一职业的优良传统。
  最后,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决定。如今,对大多学生来说,高校辅导员似乎可有可无。只有两头(特别出众与违纪较多)的学生跟辅导员接触较多,而中间大部分学生一年来几乎跟辅导员没有多少接触。实际上,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责任心的辅导员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因为目前任课老师,主要教授本专业知识,与学生接触较少,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更为亲近。一个有责任心的辅导员不仅在“管纪律,防违纪”等显性责任方面做得很优秀,而更应该关注其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有多少,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有多少,这些是不易衡量的指标。这就涉及高校辅导员的隐性责任问题。孔夫子非常重视学生的“行”(即做人品质),他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教做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他的弟子子夏也有言:“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品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更多地靠高校辅导员身上的隐性责任。
  三、高校辅导员的隐性责任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自孔子起私学兴起,从此孔夫子便成为“为人师表”的最高楷模,也成为代代教育家的奋斗目标。从传统文化中探讨辅导员的责任与品质,或许对我们的现实发展与改造有所裨益。   (一)仁者爱人——对学生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在现实的辅导员工作中,许多辅导员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屡次违纪,屡教不改,因此辅导员便对工作产生厌倦感,抑或对某个学生产生偏见。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夫子就提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篇》),君子并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这要求我们去反思自身,为什么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学生会视而不见?会不会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些欠妥,或许是自己哪些工作失职使得学生对我产生抵触情绪?在自我的这种反思与不断改进工作中,我们深入地挖掘自己工作中的过失。当改变方法,重新进行教育后,确实会受益匪浅。其实作为老师,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听从,而是教育工作是否合适得当。
  还有在现实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很优秀的学生,辅导员容易对其有所偏爱。对于有明显缺点的学生便不理解或不欣赏。但在孔夫子的得意门生中,也都各有缺陷,子路的鲁莽,子贡的夸夸其谈,但孔夫子都会耐心教育。他告诉弟子“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对于每个学生,孔夫子都是无所隐瞒,都是诲人不倦,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在现实中,学生会各有特点。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各个学生的出众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信与教育。因为高校辅导员更容易掌握到最新的信息,交往面也更宽广,这些优势都应该与每个同学进行分享,使得学生们都平等地获得机会,无一例外地受到辅导员的指引。
  (二)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复性多,学生问题也会出现相似性。在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我总是试图寻找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解决方法,就是用相似的解答方案回答相似问题,这样会更省事。但在我了解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后,会觉得自己的以不变应万变是十分不妥的。当学生问相同的问题,孔子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回答。人们最经常引用的便是《先进》篇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遇事总退缩,而子路性格勇猛,所以孔夫子给了不同的答案。还有同样是问“仁”,资质不同的学生,老师的回答也是迥异的。樊迟资质较浅,当他问“仁”时,夫子就给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答案,“仁者,爱人”。而颜渊资质好,悟性也高,所以老师回答“仁”时,便言“克己复礼为仁”。这些都对我们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实,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辅导员的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会真正使辅导员这份工作发挥其价值。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辅导员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帮助方案,使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三)循循善诱——合理运用谈话式的交流方式,积极引导学生
  辅导员工作特点决定了谈话式教育方法的必要性。辅导员与学生的深入接触(建立互信)主要是通过私下交流的方式,学生们会出现生活、学习、感情、心理等各类问题,有的学生会主动找辅导员交谈。有的则会隐藏在内心深处。有些学生的问题辅导员可以直接解决,有些则需要辅导员通过细微的观察抑或是通过其他途径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但最终交谈始终是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到交谈在教育中发挥的意义呢?首先,“解惑”是很关键的。当我们辅导员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时,才能真正解答学生的疑惑;当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正确而有意义的指引时,学生遇到别的问题时,也会主动寻找老师的帮助。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师生教学间的良性循环。其实《论语》正是老师与弟子间进行对话的语录,师生在对话过程中不断修身学道。所以,辅导员应提高自身修养,扩大知识储备,以完成“解惑”的任务。其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应带着功利目的。辅导员工作很繁多,除了显性责任外,还有隐性责任。隐性责任更多是良心活,做多做少外界都不易评测。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想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想到社会所给予这一职业的崇高地位。这样,我们就不应吝啬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与同学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自己的隐性责任。
  (四)宽严相济——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但强调教育的第一位性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会制定各种处罚条例,这对避免学生违纪起到约束作用。但严厉的处罚永远无法取代宽容的教育。《论语·为政》篇有“道之以政,齐以之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指强权的行政力量和严厉的政策法令,虽使人能避免犯错,但同时也使人失去羞耻之心。但若以仁义之德感化教育的方式,人们就有羞耻之心,且能在生活中不断革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样,在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如果一味强调处罚的作用,学生就会逐渐失去自尊心,进而丧失羞耻之心。而辅导员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中,其实是建构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划分对错界限的能力。例如对于作弊的管理,我们的主要工作不是制定详细的条例去管制学生,而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这样,当他们萌发欺瞒他人的念头时,就会有羞耻之心,通过羞愧之心来约束其行为。所以说,高校中的处罚条例必须与辅导员的教育相融合,才更具意义。
  (五)重则有威——确立威信,赢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
  对学生而言,辅导员威信的确立,更需要的是隐性责任。《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辅导员队伍应时刻提醒自己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人民教师。当我们做到仁者爱人,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循循善诱时,做到宽严相济,做到身正为范自然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在代代辅导员的努力下,这一职业更会迎来全社会的爱戴。在学习传统教育理论时,我们了解孔子对学生的仁爱,同样孔门弟子对老师的爱戴,师生情谊的真挚,都值得借鉴学习。在如今这个各种思潮涌现、不良瘤毒颇多的现代社会,师生间的单纯真挚之情成为最美好的一块领地,我们作为辅导员,应该继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扬教师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杨亚军,胡元林.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8,(9).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3]荣媛媛.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述要与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8,(6).
其他文献
摘 要:纪念延安整风70周年,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出发,分析了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监督等方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实行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
期刊
摘 要:网络伴随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在方便大众的同时对人们道德的考验也愈加明顯。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网络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调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80-02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期刊
摘 要:在社区服务中,社区的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许多社区都在积极推广和实践。笔者以S社区的实践经验为例,探讨和总结了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劣势,结合社区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社区教育;志愿者;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51-02  在社区
期刊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看来,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劳动和创造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地学习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十八大;幸福感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展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已成为保持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时代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证。结合漳州市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科学发展的愿景为动力、把项目建设创新作为重要载体和建立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核心”作用;愿景;载体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虚伪自认既是一个争论已久的法律理论问题,同时又是广泛存在于民事审判实践的法律现实问题,《民事诉讼法》虽然将诚实信用纳入其中作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将恶意诉讼确定为法律之禁止事项,但对于诚信体制下自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基于虚假自认的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从虚假自认的效力及其认定出发,结合现实问题,以期对该理论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对现实立法及司法解释产生积极意义。
期刊
摘 要: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毛泽东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在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人民性原则一直是其文学批评的核心观点,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毛泽东;文学批评;社会政治批评;政治;人民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 要:佟振保和拉尔夫神父分别是中国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与澳大利亚长篇小说《荆棘鸟》中的男主人公。两个人物都具有良善、道德的“表”象,但也都具有卑劣、自私的内心。“表”与“里”的矛盾构成了他们性格的二重性,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刻画人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关键词:佟振保;拉尔夫;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55
期刊
摘 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
期刊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式整军运动是人民解放军利用作战间隙,以“诉苦”和“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结合土改和整党运动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的民主整军运动。这一运动是我军政治工作和民主运动的一个重大创造,也无疑是打通连队工作之门的三把重要钥匙之一。新式整军运动对新时期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新式整军运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