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蒿素,一株小草造福世界;屠呦呦,一介书生献身科学。我们在欢呼之后同样需要“冷”思考,为的是中国科学继续攀登,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金秋十月,喜讯传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殊荣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国内外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李克强总理的贺信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愿,也流露着国人的“诺奖”情结。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获诺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荣获的世界最高奖,还是中医药成果问鼎世界的里程碑。用业界专家的话说,“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获得突破。获奖本身意义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新开端,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成就被世界认可。”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同样具有“中国特色”——“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先生的获奖感言冷静、淡定,表现出一个耄耋老人“随心所欲”且“不逾矩”的人格魅力。青蒿素,一株小草造福世界;屠呦呦,一介书生献身科学。我们在欢呼之后同样需要“冷”思考,为的是中国科学继续攀登,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屠呦呦的“三无”身份,其中无留学资历和无博士头衔,可以理解;无院士称号却让人费解,因为评选院士时,屠呦呦的科学成果已然令世界瞩目。这让人联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一篇网文说得让人动容,袁隆平一直以来宛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扎根水田研究超级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按时髦的话说缺乏“情商”,“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她赞同的见解,马上肯定;不赞同的意见,直言相谏。
“衡量科学贡献”要接轨世界凸显首创。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时,评委会坚持“首创”的原则。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屠呦呦是中国医药界科学家“三个第一的代表”。早在1967年,经过反复试验锁定中草药青蒿的是屠呦呦,历经190多次失败“以身试药”证明药效的是屠呦呦,让“世卫”首选,治愈率97%,非洲11国覆盖率100%的中医药是屠呦呦首创的青蒿素。评审委员会的权威们异口同声地说,“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奖,这绝对是‘实至名归’。将诺奖颁给这项‘对许多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伟大研究’再合适不过。”
“朝华夕拾”的青蒿素专利应亡羊补牢。据悉,中国因历史原因已经丢掉青蒿素数十亿美元的专利市场。北京知识产权业界的人士称,青蒿素专利本来可以为国家和屠呦呦个人创造巨额财富,只因管理失策贻误良机。要汲取青蒿素的教训,保护好自家的知识产权。一份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里,仅中草药一项,由中国研制却由外国公司取得专利保护的就有900多项。这意味着国人拿祖传的“灵丹妙药”在世界做生意时,还得向别人上缴一笔专利使用费。
“数典忘祖”妄自尊大的“公知”须抚躬自问。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时下,这种陋习在一位“科普杂家”的文字中得到集中表现。一部《批判中医》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日前在屠呦呦获诺奖之后,又信口雌黄。诸如,“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存在拔高自己”。愚以为,“杂家”令人尊重,一旦胡说,则成为“杂拌儿”,尤其在“术业专攻”的学者面前,成为谬种。倘若流传,误人害己。“公知”必须出以公心,尊重事实,倘若自恋万事皆通,则贻笑大方,让人讨嫌,劝君免开尊口为好。
金秋十月,喜讯传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殊荣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国内外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李克强总理的贺信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愿,也流露着国人的“诺奖”情结。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获诺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荣获的世界最高奖,还是中医药成果问鼎世界的里程碑。用业界专家的话说,“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获得突破。获奖本身意义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新开端,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成就被世界认可。”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同样具有“中国特色”——“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先生的获奖感言冷静、淡定,表现出一个耄耋老人“随心所欲”且“不逾矩”的人格魅力。青蒿素,一株小草造福世界;屠呦呦,一介书生献身科学。我们在欢呼之后同样需要“冷”思考,为的是中国科学继续攀登,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屠呦呦的“三无”身份,其中无留学资历和无博士头衔,可以理解;无院士称号却让人费解,因为评选院士时,屠呦呦的科学成果已然令世界瞩目。这让人联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一篇网文说得让人动容,袁隆平一直以来宛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扎根水田研究超级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按时髦的话说缺乏“情商”,“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她赞同的见解,马上肯定;不赞同的意见,直言相谏。
“衡量科学贡献”要接轨世界凸显首创。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时,评委会坚持“首创”的原则。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屠呦呦是中国医药界科学家“三个第一的代表”。早在1967年,经过反复试验锁定中草药青蒿的是屠呦呦,历经190多次失败“以身试药”证明药效的是屠呦呦,让“世卫”首选,治愈率97%,非洲11国覆盖率100%的中医药是屠呦呦首创的青蒿素。评审委员会的权威们异口同声地说,“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奖,这绝对是‘实至名归’。将诺奖颁给这项‘对许多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伟大研究’再合适不过。”
“朝华夕拾”的青蒿素专利应亡羊补牢。据悉,中国因历史原因已经丢掉青蒿素数十亿美元的专利市场。北京知识产权业界的人士称,青蒿素专利本来可以为国家和屠呦呦个人创造巨额财富,只因管理失策贻误良机。要汲取青蒿素的教训,保护好自家的知识产权。一份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里,仅中草药一项,由中国研制却由外国公司取得专利保护的就有900多项。这意味着国人拿祖传的“灵丹妙药”在世界做生意时,还得向别人上缴一笔专利使用费。
“数典忘祖”妄自尊大的“公知”须抚躬自问。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时下,这种陋习在一位“科普杂家”的文字中得到集中表现。一部《批判中医》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日前在屠呦呦获诺奖之后,又信口雌黄。诸如,“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存在拔高自己”。愚以为,“杂家”令人尊重,一旦胡说,则成为“杂拌儿”,尤其在“术业专攻”的学者面前,成为谬种。倘若流传,误人害己。“公知”必须出以公心,尊重事实,倘若自恋万事皆通,则贻笑大方,让人讨嫌,劝君免开尊口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