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会有人写信吗?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7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书信日趋消亡的年代,它正在变成一种“慢”的美学,木心的诗句流行一时:“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把视野稍微放远一点,书信或许只是漫长历史画卷中一个短暂的篇章。
  杜甫有诗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知这家书是怎么寄的。鸿雁传书不现实,唐代已经有了邮驿,是帝国传送公文管理四方不可或缺的枢纽,但不向民间开放,看来只能是由熟人捎带了,这情形有点像偏远地区的农村。笔者生于20世纪80年代,长在城乡接合部,在村里念了五年小学,第六年转到镇上读书才第一次见到邮局。那时的农村生活比较单一,要写信,也就是给出嫁远方的姐妹,或是当兵出远门的兄弟,或是毕业工作的同学朋友。镇上的邮局是间只能容纳一人的小屋子,临街,有面很大的玻璃窗。紧贴在玻璃后面,是并排放置的若干封挂号信,有收信人名字和地址的一面朝外,便于取信者提前寻找;为防冒领,取信要凭身份证。但姐妹之间的通信没这么麻烦,要捎话,让走亲戚的村里人带个纸条就行了。原来,书信的流通是有前提的,得有邮局的网点、时空的距离,还有,写信和读信的人得识字。托尔斯泰在晚年小说《哈吉·穆拉特》里写一个士兵去了前线,家里不识字的老母亲思念儿子,托识字的人动笔,口述了一封信。不料儿子阵亡,信被退了回来。小说让我们瞥见了另一种历史:原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信,借助代笔先生之手,书信完成了从口头到书面的转变。
  这么看来,书信的普及只能是在20世纪后。只有在现代社会里,才会有大量人口迁徙,产生通信的需求;而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管理需要,使传递信件成为公共服务;为提高人口素质而实施的初级教育普及,则让人们有了“我手写我心”的可能。因而,书信虽然古已有之,其形态却不是普遍同质的,而是随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而变化。
  中学时代,我有了“笔友”。那时候,在《中学生读与写》之类刊物的最后几页或是内页边角处,往往会刊登一些征友信,通常由一句自编的句子和通讯地址姓名组成,例如:“我是一个爱哭爱笑的女生,爱读书,愿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那时,似乎很多中小学生都热衷于给笔友写信。除了杂志,市里的电台也会播出征友的读者来信。对于交笔友这种事,父母并不反对,大概是觉得写信能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只是需要提防早恋。
  90年代是家用电视机日益普及的年代,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学生们为什么热衷于写信呢?以我自己为例,结交笔友是出于无聊和好奇,也是宣泄青春期过剩的情感。那时能看到的课外书很少,报摊上只有一个月一本的《读者文摘》,而电视机大多数时候都被父亲用铁锁锁着。这也是80后普遍的童年记忆:为了偷看电视,大家费尽心机,不仅要记住打开时的频道、音量,还要准备一块湿毛巾,让电视机显像管上方的区域快速冷却下来……写信,似乎只是为了打发做完功课后没有电视可看的时光。随着升学带来地址变动,我那些笔友也陆续失去了联系。不过,不同的人写信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作家绿妖是70后,90年代她在一所变电站工作,通过给广播台写信,她找到了当地的文艺青年圈和内心归属,这是另一种情况了。
  2001年,我考上大学,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其间,还有一个插曲,在我高二时,计算机在市区尚不普及,网吧也稀有,上网的学生被视为不良少年。一天课间操时,有两个“不良少女”来教室找我,原来,她们是我一个失散笔友的网友,捎信让我逃课去校门口与她相见。我那时候是个乖学生,对这建议感到不寒而栗,说道:“我要上课了,让她给我写信吧。”那两个女生闻言,轻蔑一笑说:“现在谁还写信呀,太老土了!”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的震撼,直到大学三年级才逐渐消散,那时宿舍有了电脑,虽是几个人合买,却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以后,邮件和QQ逐渐成为我们和朋友的主要联系方式。而在那以前,因为用电脑很麻烦,要从宿舍走到图书馆的机房,有时还要等机位,我们并不习惯使用电子邮件,由于好友难以同时在线,那时,QQ还更多是个留言工具。
  如今,写信成了一件刻意而为的事,它传递信息的速度不如电话和电邮,寄送物品的方便程度又不如快递,除了给刊物投稿,我已经很久没去过邮局了。社会的变迁、媒介的嬗变改变了书信的功能,它越来越焕发出怀旧的气息,远离实用而蜕变为仪式和审美。以后,还会有人写信吗?情书这类艺术,还有生存的土壤吗?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员。)
其他文献
自美国影视产业诞生以来,黑人就在影视制作与表演行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影视业中的黑人从业者在有过一段兴盛时期。在这段时期之前,虽然主流媒体已经开始不情愿地、或多或少地承认非裔电影制片人的成就,但就业歧视、不真实的黑人银屏形象、对南方非裔电影制作人的不友好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到了20世纪60年代,非裔美国人开始在许多方面争取平等权利。对非裔演员来说,他们开始拒绝墨守成规
数月前,美国罗林斯大学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张文献教授跟我联系,说想约我为他即将在国内出版的新书《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写一篇序言。我本与张教授素不相识,但在看了他书稿之后,颇为其内容所吸引,故欣然命笔。  ·Ⅰ·  这本书中收录了辛亥革命之前美国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出版物中近千幅跟中国相关的版画插图和封面。这在国内同类出版物中可能算是收录得最全的,这一点也是该书最令我称奇的地方。我
《十五岁的星空》是宁波镇海儿童文学作家袁晓君近期创作和刚刚出版的我国第一部描写少年心灵成长的治愈系小说。小说叙述了两位因家庭而心灵受伤的少男少女方雷、韩西汐,在面对同学、老师、考试、友谊等问题时做出的种种扭曲性抗争行为,最后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下走出心理阴影,共同成长的故事,从而给每一位曾经受过创伤的少男少女指出了一个光明出口:珍惜生命,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整部小说笔触细腻,手法明快,
曾经,报章与网络热衷于报道各类“二代”们的奢靡生活时,大众往往为之侧目。而近几年爆发的诸起公众事件,其实也暴露出社会温情的缺失和道德的大面积塌方。社会风气如斯,家庭与社会教育的薄弱是其重要因素。家庭是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原初家庭所给予人的影响应是最根本的。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古时期,世家大族子弟重视家风、培育美德、胸怀天下等很可以给当下社会的家庭建设提供参考。笔者便是带着这样一种初衷完成《唐代京兆
我有幸的是,或者说不幸的是,念了很多年的书(为什么又说是不幸呢?因为“文革”期间我曾被作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典型,多次地被批判),要回忆的老师自然是很多很多,而他们对我的教诲都很深,帮助也很大,如今要选择一两个来写,确实很难;要都写吧,又有篇幅限制。想来想去,还是选几个教给我一些文学基本知识、点拨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师吧,他们之中有的并没有直接地给我上过课,所以我没称他们是语文老师,而称之为文
2012年10月10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评审工作接近尾声。2012年参选的作品超过了1300部,在这一天,最终入围的20部作品浮出水面。  今年初选最大的特征是,有许多实力雄厚的作家的作品入围。仅以最终入选的20部作品为例,其中就有5位普利策奖得主,两位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s)获得者,一位曾经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有三位的作品曾经入围美国国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在江苏无锡城区东门内,有一片古建筑群,石坊高耸,碧池曲廊,黛瓦粉墙,屋宇鳞比显得格外幽静,这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亩的古建筑群,就是闻名遐迩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东林书院。依庸堂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激励过无数学人志士,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创建以来,至今约近千
最近出版的《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一份1935年9月24日胡适亲自作保的书函。担保书是写给时任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曾先生的。  书函的封口有些破损,信纸略微泛黄,边缘泅有水渍,书信字迹端正娟秀。  担保书不长,兹录全文内容如下:  鲁教务长继曾先生钧鉴:兹因贵校学生程法正君,于上学期在贵校大学部文学院英文系一年级修业已足一年,本学期该可升入二年级。然今暑以来,家中发生
付航同学:  你好!  你在暑假期间静心阅读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精神可嘉。你还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收获颇丰,精神上的收获、尤其可贵。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励志小说,主人公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坚不可摧的精神仍然值得当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你在信中将自己与鲁滨逊的高大形象对比,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这种自剖的精神,在当代中学生中殊为难得。当代的中学生,生活条件和
最后一段路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那只是一条逼仄的土路,要想通过一辆汽车是很困难的。所以,出租车总是不断碰到路两旁的树枝和灌木。最后,由于出租车实在无法再前进了,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走完最后100码左右的路。我们的右边是树林,左边是小块儿的农田,这不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但确是我第一次深入中国的乡村。接着,我们走上了另外一条小道,顺着右侧往下走,拐进一小片树林,终于,我们看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