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八节当天,吴阿姨约了几位好朋友一起踏青,一天下来,大家玩儿得都很尽兴,只有吴阿姨闷闷不乐,因为这一天她无时无刻不在找厕所,稍微慢点就漏尿,只要稍微用力,比如咳嗽,打喷嚏,甚至快步走路就会控制不住地漏尿,痛苦不堪。
“尿急”是尿失禁表现
“尿急,也可能是一种病,当它伴有尿频和夜尿,或者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时,提示膀胱过度活动症已经发生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建业教授表示,“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因为要频繁上厕所,患者不敢喝水甚至不敢出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的患者还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膀胱过度活动症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常见,据调查显示,尿失禁患病的人数甚至比骨质疏松、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的患病人数要多得多。临床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笑和运动等腹压突然增高的动作时,尿液不自主地排出或漏出;急迫性尿失禁:出现突发的强烈的排尿后,尿液迅速地排出,发生这种情况时往往来不及上厕所已经尿湿了裤子;混合性尿失禁:患者有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两种症状;溢出性尿失禁:在膀胱不能完全排空的情况下出现。
患者就诊意识淡薄
“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不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但却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难以启齿的困扰。”王建业教授介绍说,由于需要频繁上厕所,患者不但被迫减少饮水、不敢远行,也无法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无法长时间工作等,长此以往患者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并出现焦虑、抑郁、羞愧等负面情绪。如不积极治疗,还会引发跌倒、骨折等更危险的情况,甚至死亡。
据2010年我国首个大规模膀胱过度活动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膀胱过度活动症总体患病率为5.9%,且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的趋势,40岁以上人群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总体患病率约为40岁以下人群的10倍,达到11.3% 。然而我国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就诊意识淡薄。
“与1亿人的高发病率相比,我国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就诊率却非常低。”王建业教授透露,目前仅有15%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寻求治疗,而其中仅有一半的患者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对生命没有威胁,但如果视而不见,可能会导致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王建业教授呼吁,当出现尿急、尿频等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时要及时向专业医学人士寻求帮助,早诊断早治疗,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坏习惯导致尿失禁
造成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原因很多,很多人都知道怀孕和分娩是诱因,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年龄和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首先是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及周围盆底组织肌肉萎缩,失去支托功能从而造成尿失禁。
其次是生育因素。这与孕期及分娩时盆底支持组织松弛、盆底薄弱,正常的尿道膀胱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尤其是多次怀孕分娩后损伤会进一步加强。
第三是生活习惯。平时膀胱过度充盈、吸烟、便秘、经常从事增加腹压的体力活动也易导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还有就是医源性损伤。一些妇科手术会对子宫旁和阴道上方两侧的结缔组织造成损伤,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缺失以及盆底薄弱而导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另外,临床还发现,有些年轻的尚未生育的女白领也会出现尿失禁,问及原因,多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有时为了专心致志地完成一项工作,即使尿急也憋着,想等到完成后再去上厕所,长此以往,结果发现自己患上了尿失禁。
“长期反复憋尿容易造成膀胱长期过度充盈,会使得尿道括约肌失去敏感性,‘水龙头’失去敏感性,大脑无论怎么告诉尿道括约肌去紧绷,括约肌都会像没劲的皮筋一样松弛,造成尿失禁。”王建业教授说,如上课的学生害羞上厕所,出租车司机没有机会上厕所,反复过度憋尿,也易造成尿失禁。
王建业教授建议,若发现自己有尿失禁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做治疗,在就诊前一周患者需做好“排尿日记”。另外,对于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盆腔训练、提肛训练、膀胱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在饮食及生活上,避免和限制含咖啡因的食物和药物,如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限制饮酒、碳酸饮料、桔子汁、辛辣食物和含有人工甜素的食物。 (摘自《科技日报》)
“尿急”是尿失禁表现
“尿急,也可能是一种病,当它伴有尿频和夜尿,或者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时,提示膀胱过度活动症已经发生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建业教授表示,“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因为要频繁上厕所,患者不敢喝水甚至不敢出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的患者还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膀胱过度活动症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常见,据调查显示,尿失禁患病的人数甚至比骨质疏松、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的患病人数要多得多。临床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笑和运动等腹压突然增高的动作时,尿液不自主地排出或漏出;急迫性尿失禁:出现突发的强烈的排尿后,尿液迅速地排出,发生这种情况时往往来不及上厕所已经尿湿了裤子;混合性尿失禁:患者有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两种症状;溢出性尿失禁:在膀胱不能完全排空的情况下出现。
患者就诊意识淡薄
“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不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但却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难以启齿的困扰。”王建业教授介绍说,由于需要频繁上厕所,患者不但被迫减少饮水、不敢远行,也无法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无法长时间工作等,长此以往患者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并出现焦虑、抑郁、羞愧等负面情绪。如不积极治疗,还会引发跌倒、骨折等更危险的情况,甚至死亡。
据2010年我国首个大规模膀胱过度活动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膀胱过度活动症总体患病率为5.9%,且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的趋势,40岁以上人群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总体患病率约为40岁以下人群的10倍,达到11.3% 。然而我国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就诊意识淡薄。
“与1亿人的高发病率相比,我国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就诊率却非常低。”王建业教授透露,目前仅有15%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寻求治疗,而其中仅有一半的患者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对生命没有威胁,但如果视而不见,可能会导致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王建业教授呼吁,当出现尿急、尿频等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时要及时向专业医学人士寻求帮助,早诊断早治疗,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坏习惯导致尿失禁
造成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原因很多,很多人都知道怀孕和分娩是诱因,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年龄和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首先是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及周围盆底组织肌肉萎缩,失去支托功能从而造成尿失禁。
其次是生育因素。这与孕期及分娩时盆底支持组织松弛、盆底薄弱,正常的尿道膀胱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尤其是多次怀孕分娩后损伤会进一步加强。
第三是生活习惯。平时膀胱过度充盈、吸烟、便秘、经常从事增加腹压的体力活动也易导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还有就是医源性损伤。一些妇科手术会对子宫旁和阴道上方两侧的结缔组织造成损伤,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缺失以及盆底薄弱而导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另外,临床还发现,有些年轻的尚未生育的女白领也会出现尿失禁,问及原因,多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有时为了专心致志地完成一项工作,即使尿急也憋着,想等到完成后再去上厕所,长此以往,结果发现自己患上了尿失禁。
“长期反复憋尿容易造成膀胱长期过度充盈,会使得尿道括约肌失去敏感性,‘水龙头’失去敏感性,大脑无论怎么告诉尿道括约肌去紧绷,括约肌都会像没劲的皮筋一样松弛,造成尿失禁。”王建业教授说,如上课的学生害羞上厕所,出租车司机没有机会上厕所,反复过度憋尿,也易造成尿失禁。
王建业教授建议,若发现自己有尿失禁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做治疗,在就诊前一周患者需做好“排尿日记”。另外,对于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盆腔训练、提肛训练、膀胱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在饮食及生活上,避免和限制含咖啡因的食物和药物,如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限制饮酒、碳酸饮料、桔子汁、辛辣食物和含有人工甜素的食物。 (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