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师的至善经验与技术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8_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互联网使得全球经济关联、文化趋同,相对时间内空间距离得到缩短,发展的速度变得惊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频繁,中国文化已经被融入世界进程中,本土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审美化泛化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来说,回过头来再认识工匠精神中至善至美的造物观,从匠人精神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当下的设计与文化、艺术与生活,反思物与人、技与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真善美;日常生活审美化
  1 工匠精神的本意
  民艺学家柳宗悦曾说过,匠人在以往的任何时代都会被视为地位低下工种,或因为他们欠缺教育,或因为他们经济状况不良。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或偏见,其主要是因为一般的匠人出身都较为卑微,所受教育都以技术为主,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人又主要以手工技术谋生,被迫于社会的世俗与眼光,造物附庸风雅、风格华丽虚浮的世俗化倾向。再加上自古文人与匠人都是相对立发展,文人提倡“不欲求工而自出新意”的观念,常以“新意”来解除“匠气”,用“生”“拙”等艺术观念反对“工”“丽”的匠气甜熟等流弊。李渔有作《闲情偶寄》、计成则著《园冶》,都是阐明“匠文”之分的好例子。
  无论文人还是匠人,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在文化与艺术方面。社会文化在其演进的过程中,生活与艺术时常呈现出一种分离、对立的状态,但时常又相互结合、统一。在当代后现代语境下,我们更加推崇的是文匠结合的治艺造物理念,也是当代真正的“哲匠精神”之所在。
  “尚巧求精”是工匠的创作态度,“道技合一”是工匠的理想,匠人虽墨守成规,但这份坚守传统手艺的精神确实感动人心,他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精进技艺、演变风格,在口传身授的过程中,传递了智慧与文化,撰写着“传、帮、带”的匠人奇迹。
  雷氏通过口传身授的匠人之法传建有故宫、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环境宜人、空间布局合理的工程,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匠人精神。手工时代的匠人凭借生活的经验,带着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感去生活、创作,雷氏这般的匠人堪称“大匠师”,他们是匠人也是设计师,器物在他们的手中得到升华,手是他们最有力的工具,双手反复磨练出“技”,与“艺”,到达天人合一之“道”。
  2 工匠精神的回归
  今日的中国异于过去任何时代,当代社会经历了从新媒体到了跨媒体时代,目前迎来了“全媒体”构建。互联网技术的长足发展使得世界文化交流变得畅通无阻,形形色色的新技术、新手段接踵而来,真是有点让人应接不暇。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得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行为都在转变,我们正处在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时期,社会文化表征无处不显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物质上的改善,艺术正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慢慢从神坛上走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成一般的消费品,融入我们生活的开销。
  艺术正向大众化、日常化路线前进,并迅速与生活实用器物相结合,或许是当代商品社会发展的必然,当代审美泛化成为常态,“设计造物”“器物审美”“图像与观看”都成了问题的焦点。重温过去几十年,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世界是如何被把握为图像的,图像已经将我们包裹。图像的生产、流通、消费急速膨胀的现象,印证了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世界图像时代”。[1]今天我们的眼球从来没有像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那样的忙碌、疲劳,“视觉文化”的崛起成为后现代的日常特征,人类进入了从未有过的图像“过剩”的时期,这种视觉化现象使得现今时代迥异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各种视觉装置纷至沓来,尤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各种新型的视觉技术手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视觉交往、视觉呈现和视觉记忆。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迷失在这视觉化世界中,全然不知地追逐、游戏。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我们在意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和功能,我们更多关注品牌、形象,社会商品价值从“占有价值”转向“展示价值”。当下的中国文化正在验证一个文化的新游戏规则,那就是可视性的强势支配。[2]社会已由役物变成物役,生活在“工具理性”下的我们,被各种装置范式所包裹,我们需要被“艺术救赎”。
  大匠师们世代传承的智慧经验与先进技术,凝结出了优秀的文化思想,这是从真实的生活体会中走来的艺术,不夸大其词,不好高骛远,是踏实的源自生活的艺术、日常的艺术。大匠师们通过真诚的雕琢,创造有血有肉的“艺术生命”,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在当代“装置范式”的包裹下,“坚守匠心”其实是选择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方式,是“匠人精神”的当代回归的意义。
  3 工匠精神的“真善美”
  美与善本是同意,但在多数的情况下,美是从属于善,是善的美感形式,或者就是善。[3]虽然与西方古典美学“真善美”统一的理念有所不同,其实都是将审美化作为人生境界的追求,我们理解为“尽善尽美”。中国儒道等学派产生之前的春秋初期,美与善是同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审美活动逐渐脱离功利实践而走向独立,儒家是将“美善”两者相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礼乐相济”、“美善相乐”等思想,美是一种外在的感性形式(可理解为今天的形式美),而善则是内容,两者是有机统一的。道家思想是在善的基础上追求真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与儒家所不同之处,道家把“美真”联系在一起,在美育和教育等问题是采取放任态度,片面的最求个体自由,但在审美问题上两家殊途同归,儒家“以和为贵、以和为美”;道家“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思想,儒道互济,和而不同,求天地之“大美”,人生之“至乐”。这正是传统工匠的精神追求所在,也是大匠师的创物观、审美观,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与主流。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六材既具,巧者和之”。这是《考工记》中关于匠人的一段描述,其中的“巧者”指的就是匠人。在中国古代时期技与艺是不分的,匠人既是设计者又是生产者,有时候还是使用者,匠人在造物中不断地摸索“创物”经验与技术,在千万次地反复过程中,实践,言传,坚守。匠人们在劳作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有别于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它承载着浓烈的情感,作品传达出手工的温度,这是匠人在艺术创作中最朴素的“真善美”的体现。   “和”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范畴,和即是美学层面的“善”,是“匠人精神”的核心追求,也是中国工匠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在中国和之真善美的思想不同于西方“神本主义”,其中的“和”体现出的是一种道德“人本主义”,匠人一方面以人事去顺应天命,另一方面又把人的道德性加之于天,使“天”成为理性的、道德的化身。通过日常的修炼,普通的人格精神逐步上升,到达“圣贤”的境界。匠人的实践活动最根本的是道德实践,最高的艺术作品也必须以“至善”为前提,到达“尽善尽美”。[4]
  4 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一股热潮,如今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是近几年欧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审美泛化成为文化界最为普遍的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个旧词,一个“舶来品”来到当代的中国。迈克·费德斯通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①这个社会学研究范畴的话题已成为关注焦点,而且被视为“后现代文化”中特定的内容,在中国当下之流行耐人寻味,虽然反映出某种适切性,同时也是发人深思的敏感问题。
  审美泛化是现代社会的总体表征,作为文化本体呈现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日常生活中充满审美化的产品、物品、环境。另一层意思是指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无论那一层的含义,当代审美泛化的特征即公式:商品+形象=美。[2]似乎有些让人不敢接受,但这正是当代“后现代主义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谛。其现象凸显为从商品的“价值占有”向商品的“价值展示”的转变。例如香奈儿、爱马仕、江诗丹顿,这些知名的世界级品牌的形象价值已经远胜于其使用价值,日常生活展现出一幅不易察觉的物役审美的窘境。随着工具理性的自大和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设计的本质也在逐渐滋长强势的武断和自以为是的粗暴,“烧包”美学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5]
  大众更多的在意“体验”“品味”,时常是为体验而体验,为品味而品味。有几个钱就开始“烧包”,一支写字笔也可以“有品”,有钱的用万宝龙,差点的用拉美,再不行买支无印良品。在商家极端追求剩余价值的阴谋里,设计师的良知和理性,尊严和使命,开始被扭转。生活中充斥着类似的案例,例如明式家具中的官帽椅或圈椅,本是中国经典的坐具,集宋明理学和至善技艺之大成。可是当代的各种演绎让人啼笑皆非,全然不顾器具的功能、文化、工艺、审美,各种粗制滥造的“山寨”摆放在各种所谓高级场合。大众的审美完全倾向视觉图像,一厢情愿的设计,奢靡繁复过度的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完全有悖工匠精神的初衷。一些艺术家、设计师们选择了自己的那份“坚守”,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国,用心去守护那片净土,用手去磨刻至善的精神。
  国内艺术发展经历了工艺美术发展到艺术设计的转变,工业发展经历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不久前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社会物质长足发展,而日常审美、日常文化在消费层面却是倒退的,老百姓宁愿去日本海陶、代购“马桶盖”,据说这还是中国浙江杭州的产品;愿意在10平方米的客厅放一个72寸的高清电视机,完全看不到整体画面;双十一、双十二熬到午夜不顾一切地疯狂网络抢购打折品。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步入审美泛化的时代,无论是生活的审美化还是审美化的生活趋势,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已经由审美完成了改造吗?日常不再具有压力和局限了?现代性背景中日常生活充满了工具理性的压抑,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聊,就像一个“铁牢”(韦伯)。虽然不能像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那样去寻找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也该是通过对现实日常生活的“美”的塑造来改变它。商品+形象≠美,天人合一、平衡、和谐才是我们民族日常生活实践的艺术价值取向,无论是东方“尽善尽美”的理想,还是西方“真善美”的统一,工匠精神至善尽美的经验与技术正好与之吻合。
  注释:①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
  参考文献:
  [1]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2]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317.
  [3] 聂振斌.文化本体与美学理论构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
  [4] 汤一介.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4(4):73-83.
  [5] 杭间.设计的善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172.
其他文献
摘 要:说起超级写实主义绘画艺术,我们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来自美国的超级写实主义艺术家达米安·洛布对于细节赋以精准刻画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文章介绍了超级写实主义的背景,以及达米安·洛布的艺术风格和他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超级写实主义;达米安·洛布;摄影  1 超级写实主义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风行抽象艺术,因此,一种对抽象艺术垄断状态持反抗的情绪产生
期刊
摘 要:信笔是一种高度追求自我意识的书写状态,苏轼曾屡次坦言信笔而书,并以此为快,却遭到董其昌等人的批评。董其昌与苏轼所谓的信笔其实有一些不同的含义,本文以苏轼的书法为例,分析苏轼信笔的含义以及与时代的关系,强调信笔是一种自然逍遥的状态。  关键词:信笔;苏轼;尚意  信笔是指随手书写,不甚经意。在《辞海》中,“信”有“信任、听凭、随意”的义项,它是没有经过刻意的安排,纵笔所如,不受拘束,是一种高
期刊
摘 要:本格蕾丝是美国著名雕塑家、画家、概念和表演艺术家。本格蕾丝的作品与女权主义运动有着的复杂关系,她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一直致力于尝试突破男性霸权定义艺术的实践,在男性霸权的艺术规则中,某些材料被人为定义为男性化属性,只有艺术家使用,诸如石头、砖、黏土、钢带、油漆等。她试图通过使用这些材料,完成女性前所未有的创作,成为超时代的艺术品。  关键词:雕塑家;油漆;影像;观念艺术
期刊
摘 要:溥仪为清朝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中国帝制“最后终结者”,但由于他的个人原因,不须要为朝代灭亡负责,仅仅为历史的符号,但是其后来几十年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本文即是在读完本书的基础上对这位皇帝的评价,以对其他学人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皇帝;清代;自传  俗语曰“时势造英雄”,但历史人物如果未能抓住历史车轮带给自己的历史使命感,而是随波逐流,则他的人生往往沉沦在历史长河中。而爱新觉
期刊
摘 要:传统工艺已经衰老、抢救性保护之余我们也要正视这个现实。“工匠”作为一种精神值得我们祭奠,“匠心”也将在新时代“工匠”的身上得以延续。“工匠”精神如灯传照,但工艺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智造”时代的工艺不再受产量的技术限制、不再受异地运输的空间限制、不再受物料的质量限制、不再受传承的经验限制、不再受人力的成本限制、不再受制作的时间限制……这是一个全新的工艺时代。对年轻的工艺学习者而言、这是最好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技术与艺术相融合且互动性趋势明显。新技术的应用为展品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理解展品的信息。本文以介绍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的展品为主,分析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以及代替现实技术(SR)在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互动;体验;沉浸;融合  伴随着新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如数字
期刊
摘 要: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现实生活随之发生着不断变位。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种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材料选择与形式呈现上,也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产生与时俱进的变化。M系列综合材料绘画,以对手机这种现时代电子科技产品的解构为主要创作素材,在材料选择、肌理处理等创作手法上,典型化地体现了绘画与科技产品的结合和创作理念的顺应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综合材料;现代绘画;科技;艺术人文  综合材料绘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兴起,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一种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再发展;对于传统的制瓷业来说,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受到多次冲击,手工青瓷在新材料的发现以及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已经被压缩的几乎失去了市场份额;而“互联网+”的出现又颠覆了传统陶瓷的销售模式。本文试图探索一种传统制瓷工艺在“互联网+”背景下生存及发展的新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手工;青瓷工艺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思维改变了企业的传统思维模式,并成为当下各行业的发展的必备要素。设计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人人皆为设计师,传统意义上设计师和用户的边界趋于模式,设计师的再定义以及设计师的存在价值值得探讨。  关键词:设计;设计师;互联网;思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互联网已经
期刊
摘 要: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整个世界的佼佼者。一个澳大利亚摄影师在其个人网站上,发布了190多张关于井盖的照片,设计者巧妙地将井盖变化成为艺术的载体,体现了日本人喜欢在琐细处下功夫,很佩服他们总能在一些小的地方表达创意。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水平,城市的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日本的井盖设计,恰巧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了日本的城市经营理念。撇开民族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