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 ”是对互联网的升华和发展,更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创新式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互联网 ”时代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发挥其文化资源的灵活性与再生性价值是我们关注并致力于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民族传统传承发展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a)-016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超越了工具或载体的范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如何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广泛、迅速、多样地传承与发展,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让优秀的少数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目前亟待思考研究的问题。
1 “互联网 ”的内涵与外延
“互联网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是将互联网先进技术用来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效运行,又使其社会传统产业用户的海量需求反过来促进互联网自身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把互联网产业与社会传统产业进行了高度的融合,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把“互联网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看,它的深层意义就是更大地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把互联网创新出的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融合,产生最佳效应,形成其更深度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因此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互联网的创新应用。随着目前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高点抢占期”,数字化技术作为国家创新发展基本动力的认识得到普遍认可,“互联网 ”已渗透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为抢占先机都相继出台了各种关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战略规划。资料显示:在2011年英国政府就发布了《未来互联网研究报告》,制定出让英国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未来互联网”计划,目的在于“不是将事物更广泛地连接在一起,而是以‘人物联网’为基础,推进发展‘智能化’”,挖掘社会和商业发展潜力,以使英国能应对未来的挑战[1]。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互联网运用已经超出了载体或工具的范畴,成为继电力取代蒸汽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并引领社会变革的新驱动。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土家族为例
土家族作为一个骁勇善战的山地民族,经过严酷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及其各种战争长期的磨砺下,他们逐渐养成了刚猛坚毅、崇力尚勇的民族个性,同时也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文化。首先,土家族由最初的渔猎经济方式逐渐转变为农耕经济方式,他们不再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之中也逐渐地与外界联系。如土家族的“肉连响”就是伴随着土家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挚真本色,极具民族性、体育性和观赏性,又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在经过了土家族几辈人传承与发展已于2008年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文化产生和形成具有原生态性与自然性,最具有地域性特征。《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一书记载:“在来风县的河东地区,就有摆手堂六个(即土地庙),其中舍米湖摆手堂相对较大,堂前有两块石碑,一块建于道光二年,一块建于同治三年,上面有关于当时摆手舞实况的记载。现在尽管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跳摆手舞的村寨,唯独舍米湖村寨的摆手舞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群众基础和普及程度也是一个鲜明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内涵和表演方式等方面,都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如巴山舞、八宝铜铃舞等项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简便易行,老少皆宜的健身形式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摆手舞、肉连响都相继进入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传统比赛项目,这些发展趋势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所致。
3 “互联网 ”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3.1 创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面对现在体育全球化的强劲趋势,未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将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保护方向发展。而最大的创新就是将少数民族传文化将由“静态遗产”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事实上这种创新本身也是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大措施。如20世纪70年代,长阳自治县文化工作者在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跳丧舞”进行发掘整理、加工改造进行创新,将原本土家族传统丧葬习俗活动改造成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民族限制、男女老少皆宜的健身操,使这一民俗更具生机和活力,改编后的跳丧舞,体现出文艺与体育的结合、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结合,被人们称之为“巴山舞”。
3.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跨国界合作与共享
“ ”就是跨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以为跨国界合作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国发展的同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数据显示:在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有武术、龙舟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湖北宜昌每年举办的龙舟比赛都较好地突出了国际性这一特点,既邀请国际专业队伍参加,又组织本地群众广泛参与,在端午期间形成了强大的龙舟文化影响力。通过跨国界加深国际合作,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
3.3 集成应用数字化最新技术
所谓科技就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通过运用“互联网 ”技术,能将数字化领域最新的科技应用于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领域。研究发现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到国家层面保护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出许多相关法规和措施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山西文物文献数据库”,“峨眉山自然遗产特色数据库”,宜昌市“年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这些在国内已建设完成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就是将其分散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孤岛链接进一个平台之中,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化的储存、网络化传播功能,充分发挥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灵活性与再生性价值,也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了极大的工作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 ”就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于“互联网 ”技术既丰富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态和方式,又能聚合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多学科人才技术构建全球信息共享平台,把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理念转化为有形的体育文化符号、标志,推动体育文化的数字化,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效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林生.“互联网 ”理念的时代语境及内涵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38.
[2] 劉喜球.基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构建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42-47.
[3] 妥培兴.“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1):13-16.
关键词:互联网 民族传统传承发展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a)-016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超越了工具或载体的范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如何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广泛、迅速、多样地传承与发展,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让优秀的少数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目前亟待思考研究的问题。
1 “互联网 ”的内涵与外延
“互联网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是将互联网先进技术用来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效运行,又使其社会传统产业用户的海量需求反过来促进互联网自身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把互联网产业与社会传统产业进行了高度的融合,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把“互联网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看,它的深层意义就是更大地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把互联网创新出的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融合,产生最佳效应,形成其更深度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因此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互联网的创新应用。随着目前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高点抢占期”,数字化技术作为国家创新发展基本动力的认识得到普遍认可,“互联网 ”已渗透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为抢占先机都相继出台了各种关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战略规划。资料显示:在2011年英国政府就发布了《未来互联网研究报告》,制定出让英国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未来互联网”计划,目的在于“不是将事物更广泛地连接在一起,而是以‘人物联网’为基础,推进发展‘智能化’”,挖掘社会和商业发展潜力,以使英国能应对未来的挑战[1]。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互联网运用已经超出了载体或工具的范畴,成为继电力取代蒸汽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并引领社会变革的新驱动。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土家族为例
土家族作为一个骁勇善战的山地民族,经过严酷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及其各种战争长期的磨砺下,他们逐渐养成了刚猛坚毅、崇力尚勇的民族个性,同时也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文化。首先,土家族由最初的渔猎经济方式逐渐转变为农耕经济方式,他们不再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之中也逐渐地与外界联系。如土家族的“肉连响”就是伴随着土家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挚真本色,极具民族性、体育性和观赏性,又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在经过了土家族几辈人传承与发展已于2008年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文化产生和形成具有原生态性与自然性,最具有地域性特征。《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一书记载:“在来风县的河东地区,就有摆手堂六个(即土地庙),其中舍米湖摆手堂相对较大,堂前有两块石碑,一块建于道光二年,一块建于同治三年,上面有关于当时摆手舞实况的记载。现在尽管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跳摆手舞的村寨,唯独舍米湖村寨的摆手舞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群众基础和普及程度也是一个鲜明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内涵和表演方式等方面,都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如巴山舞、八宝铜铃舞等项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简便易行,老少皆宜的健身形式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摆手舞、肉连响都相继进入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传统比赛项目,这些发展趋势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所致。
3 “互联网 ”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3.1 创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面对现在体育全球化的强劲趋势,未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将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保护方向发展。而最大的创新就是将少数民族传文化将由“静态遗产”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事实上这种创新本身也是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大措施。如20世纪70年代,长阳自治县文化工作者在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跳丧舞”进行发掘整理、加工改造进行创新,将原本土家族传统丧葬习俗活动改造成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民族限制、男女老少皆宜的健身操,使这一民俗更具生机和活力,改编后的跳丧舞,体现出文艺与体育的结合、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结合,被人们称之为“巴山舞”。
3.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跨国界合作与共享
“ ”就是跨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以为跨国界合作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国发展的同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数据显示:在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有武术、龙舟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湖北宜昌每年举办的龙舟比赛都较好地突出了国际性这一特点,既邀请国际专业队伍参加,又组织本地群众广泛参与,在端午期间形成了强大的龙舟文化影响力。通过跨国界加深国际合作,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
3.3 集成应用数字化最新技术
所谓科技就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通过运用“互联网 ”技术,能将数字化领域最新的科技应用于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领域。研究发现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到国家层面保护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出许多相关法规和措施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山西文物文献数据库”,“峨眉山自然遗产特色数据库”,宜昌市“年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这些在国内已建设完成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就是将其分散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孤岛链接进一个平台之中,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化的储存、网络化传播功能,充分发挥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灵活性与再生性价值,也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了极大的工作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 ”就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于“互联网 ”技术既丰富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态和方式,又能聚合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多学科人才技术构建全球信息共享平台,把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理念转化为有形的体育文化符号、标志,推动体育文化的数字化,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效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林生.“互联网 ”理念的时代语境及内涵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38.
[2] 劉喜球.基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构建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42-47.
[3] 妥培兴.“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