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教细学,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zh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不同角度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深刻领会教材要旨,灵活运用教材,在语文课堂、课外阅读、综合实践等课内外活动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何将历史故事的传承理解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希望本专辑的文章对读者有所启示。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至今,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小学阶段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萌芽时期,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安排了很多相关的学习内容,既有整个单元的主题学习,又有分散在不同单元之间的随机渗透。研读教材,用好教材,通过精教细学,精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生命的底色。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介绍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精教,要教得精准、精要、精当
  精教,顾名思义,是精准之教、精要之教、精当之教。精教是相对于泛滥之教而言,强调教的专业性。
  1. 精准之教,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题内容编入语文教科书,原有教材已如此,并不是新举措,只是统编版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重,突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关注不足或过于关注,都有可能导致教学方向的迷失。因此,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学习和传统文化学习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为《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可以看出,本组课文的所有学习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关,突出单元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显然,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学习内容,所以,本组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赵州桥、《清明上河图》及中华传统节日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还要关注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也就是要了解自然段的特点,要学习“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还有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可见,传统文化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题,但并非唯一主题,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任务与其他单元一样,识字写字,阅读与习作,均不可忽视,任务并不轻松。
  2. 精要之教,精选课文的教学内容。
  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多,还要突出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怎样教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呢?笔者以为,教学高效贵在精要。
  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大概念,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的学习聚焦点要小一点,挖掘的深度要适当,定位为“了解”是比较合适的。如《元日》的教学,了解“放爆竹”“挂桃符”等春节传统习俗及所含蕴意即可,不必过多发散,重点应落在指导学生学习“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的方法上,了解诗歌大意也可促进对正月初一“放爆竹”“挂桃符”等传统习惯的了解。也就是说,了解传统文化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渗透的。边学习语文知识,边了解传统文化,二者可以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传统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一定是堅守的结果,但在坚守中也要有所创新,要用发展的眼光解读传统篇目,赋予文本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中种田人因“守株”而“释其耒”的做法,用当下的观点来看,便是忘了初心。本文正是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观点的生动阐释,在这一理念广泛传播的当下,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应该被挖掘的。
  聚焦文本的核心要素,选准文本中的教学内容,是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教学素材的保障。
  3. 精当之教,精心设计教学细节。
  语文源于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的课文教学内容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精当的教学设计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描绘的世界。精当的教学设计要凸显主题,既要关注细节,又要简约高效。比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的教学,可设计“读—讲—读”三个教学细节。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了解词义与句意;二讲,讲一讲诗句中所写的正月初一习俗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正月初一又有什么习俗,理解“习俗”的意思;三读,再读诗句,体会人们在正月初一一元复始的时候发出的美好祈愿,以及人们闲适惬意的节日生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三个细节的教学,把抽象的节日习俗与生活经验相链接,化解难点,这样读懂诗句就容易多了,也有趣多了。
  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学习,不是独立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有机渗透,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教学目标,选择精要的教学内容,采用精当的教学策略,做到取舍有度,精准教学。
  二、细学,在读中学、做中学、问中学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成效虽与教师的教授水平息息相关,但更是由学生学习的参与情况决定的。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所以,语文学习要有教师的精教,更要有学生自己的细学。
  1. 读中学,了解传统文化信息。
  语言文字记载了历史的变迁,也记载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是了解传统文化最常用、最便捷的方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开启了解传统文化之门。比如,《纸的发明》介绍了中国几千年的造纸技术发展与变化过程。阅读课文,梳理时间信息,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记录文字,以及西汉时代用麻、东汉时代蔡伦的发明创造,从而体会造纸术发明的时间很漫长和发明的不易。同时,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从而体会到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体会文化的价值。   2. 做中学,开展课外学习活动。
  传统文化这一大主题之下,还可以分解出很多的小主题,每一个小主题都是一个项目,内容丰富,仅靠阅读一两篇文章,显然不足以了解清楚一个主题,因此,就要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在课外的拓展中开展好活动,在活动中边做边学,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科书安排了活动开展的内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活动,在做中学,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本单元安排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是习作,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二是展示活动成果。这次的综合性学习聚焦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习作的过程,就是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搜集活动资料的过程。在展示活动成果这一环节中,可以展示自己做的月饼、写的春联,以及诵读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讲讲怎样包粽子,等等,每一个成果都要经过学生亲身的实践,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和动口,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做中学,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3. 问中学,走进传统文化内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许多传统文化通过口口相授,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在书本中查阅不到的。学习传统文化,要向身边的长辈或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学习,带着求知的欲望,在问中学,这样可以学到书本上读不到的民俗文化,从而走进传统文化的内核,真正了解其中的意蕴。《古诗三首》课后安排的“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问长辈、查资料等方式,搜集不同的节日时间、节日习俗,了解相关的信息。除了搜集信息,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不同的节日活动,边问边学,在活动的现场亲身感受与体验。学生在生活中走进传统文化,既了解了传统文化,又實践了传统文化,从而走进传统文化的内质里。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很重要的载体,因而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具有时间性,教师要有时间节点意识,要安排好相关的节日访谈内容,供学生学习参考。
  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人的生命的养料,晕染着一个人的生命底色,为一个人的成长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要学习相关知识,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中,融入生活里,这样才能走进传统文化的内质,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精教细学,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提供了教学上的支持。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小学学区)
其他文献
审美鉴赏与创造,即品味文章情感的维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但在农村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味地分析文本内容,理性的阅读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导致学生了解了文本内容,却没有体会出文本所包含的情感的现象。基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如何从品读、感受语言中,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丰富的情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呢?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
期刊
政和,福建省南平市辖县。自宋代以来,史称“政通人和”的精神就一直在政和延续。朱熹的父亲在政和任县尉之际,将朱森(朱熹的祖父)安葬于铁山,朱熹自童年起便常来往于政和,为祭祀,也为政和人讲学。因此,安葬朱森的铁山凤林方圆几十里之地称为“先贤过化之地”,铁山在历史上一度命名为“启贤乡”。身在“先贤过化之地”的铁山中心小学,有幸拾掇起这一历史名谓,把“启贤”两字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符号,既为继承朱子风范,更
期刊
儿童天性喜欢游戏,许多教师也都尝试着把游戏融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从而让儿童(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能喜欢数学、爱上数学。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对数学游戏的认识存在误区:用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算数学游戏吗?只有几个学生在玩,绝大部分学生在看,算数学游戏吗?游戏中娱乐成分偏多,数学味偏少,算数学游戏吗?本文结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谈谈如何设计有
期刊
天山天池地处天山博格达峰的北侧,位于阜康市偏东40公里,距乌鲁木齐市仅110公里。天池是200多万年前第四冰川活动形成的高山冰碛湖,海拔1900多米,南北长3400多米,东西最宽处1500多米,最深处105米,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山湖泊。    2009年春天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在北京隆重举行颁奖活动,表彰“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新疆天山天池景区,以其自然之美与人文之丰,无可置疑地获得这一殊荣,并在全
期刊
《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名作。散文是教材中常见的文体,如何提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质量,从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课例中,我们或许能有所启发。  【教学片段一】  师:这段话写的是小鸟的样子,有两个句子中间用了一个分号,这个分号表示?  生:可以交换位置。  师:可以交换位置?谁说的?你来交换着读一读。  生(读):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
期刊
微课虽然“微型”却仍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作业检测题等相对完整的结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的微视频作为载体,并将其巧妙地植入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乐于接受这一新教学形式,也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疑难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新知的欲望。微课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课堂互动更为融洽,展示了其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和广阔的
期刊
孟子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在著名班主任田冰冰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她爱生如子,崇高的师爱会在不经意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感受母爱的温馨与美好。有人感慨于她那清水出芙蓉般的真爱,又惊叹于她的智慧——即使一件很小的事情,她都能演绎出真爱学生与智慧之爱的万千风景,甚至在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时,她也能够很快突围,以至转败为胜、扭亏为盈。  两个礼物盒,一段师生情  田冰冰教三年级的时候,晓鑫(化名
期刊
将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教师努力营造高效率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正道。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因势利导,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鉴于此,笔者就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活,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得以达成谈几点做法。  一、把课堂的一部分还给学生,为
期刊
赵镜中先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习得阅读策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因而提升阅读能力比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如何让语文课堂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呢?笔者尝试从做好“取舍”入手进行探索。现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改变传统课文教学模式  1. 舍去课文教学的固定流程。传统的课文教学通常是按照“字、词、句、
期刊
几回回梦里上昆仑,到了昆仑心儿醉。一头扑进昆仑的怀抱,才发现,昆仑是天上人间。    昆仑的山是彩色的山。红色、黄色、白色、褐色……一层层叠加,一块块点缀,一笔笔勾勒,把昆仑山打扮得五彩斑斓。也许因为与天近,也许因为与土亲,上苍把它所有的色彩都恩赐给了昆仑,任意地挥洒。昆仑…就是天生丽质,无论它怎么涂抹,哪怕是随意地泼墨,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绚丽,那么俏美,那么和谐。  ——你看,一条小河从它脚下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