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t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关键词]雅典,民主,政治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G63 [真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23-04    黄牧航老师在《历史教学》连发三篇文章:《正确看待历史传承——二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摆脱历史的宿命论——三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历史教学有别于政治教学》,否定了希腊民主政治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源头的说法,认为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美国的民主政治相比较,是荒谬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研活动,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17-03    2007年7月,我市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高中历史学科教研活动计划。计划在本学期以“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为主题,组织两次主题式教研活动。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并深化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和组织手段的多样
【关键词】法兰西1875年宪法,议会制,妥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1-0027-03  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即英国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德国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美国属于总统制共和制,这基本可以得到一致结论,但是,对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表述却有不同,有“内阁制
[关键词]泛方法论,明治维新,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08-05   怎样避免“思想方法”程式化、形式化,以致蜕变为历史流淌的堰塞湖?如何恰逢时机、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让思想的游走与灵魂的跃动和历史的意蕴“无痕链接”?杰出史学家、教学论者和众多优秀教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原则和范例,此不赘述。在此提供一个课例片
一直在关注《历史教学》组织的“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专题讨论,不少知名历史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见仁见智地发表了烛见,给笔者以极大启发。  实际上,好课标准实在是个开放而多元的命题。去年十月,笔者曾有机会担任某县高中名师教学展示活动的学术点评人,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对刚下课的5位不同学科的名师提出同一个问题:“请用3个关键词说出你心中的好课标准”,他们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表明,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好课标准
当前的基础教育研究中,大有“开言必谈核心素养”之势,笔者也不能免俗。不过,在思考历史核心素养的问题时,笔者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掘。我以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自从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实际上有外交部和总统府明暗两条管道,总统府交涉管道的关键人物是袁世凯的顾问有贺长雄,负责袁和有贺之间联系的,在国内是袁的心腹幕僚曾彝进,在日本是驻日公使陆宗舆。根据新发现总统府交涉密档及其他相关记述,使得“二十一条”交涉过程中的下列内幕得以明确或被揭开:一、袁世凯曾两次派有贺长雄返日活动,而非一次,此点确定无疑。先是在开议前派有贺返日打探元老态度,接着在谈判陷入僵持后,再派有
虽然各类工具书在介绍“资本主义”概念时都直接将其表征的经济生产方式至少追溯到15、16世紀,但事实上,该词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零星出现在一些学者的著作和论述中间。20世纪以后,该词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广泛兴起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词汇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基本概念。作为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基本概念,“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使用领域是“政治—社会”领域。除此之外,“资本主义”概念还在学术
关键词:德法关系,时空图谱,宏观分析,微观切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45-06  提炼学科“营养”,滋育学生“素养”,需要老师厚重的“学养”和精湛的“教养”。上海近年来围绕“践行史学思想方法,提升历史学习实效”主题进行了大量理论探幽和实践探微。2018年12月,笔者有幸围绕上述主题开设了一节拓展型研讨课——《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下德
关键词 辛亥革命,大妥协,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9-0058-04   在辛亥革命史教学中,有些问题时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为何从最初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转变到后来的“五族共和”?武昌首义后,中华民国国旗为何从武汉军政府时期的“十八星条旗”变为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为何同一时期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