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yua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在高校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使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任,是这项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当下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对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漠视和冷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在精神世界上未获得应有的发展,既是他的不幸,也是教育的失败。因此,历史赋予我们一项新的教育使命———民族精神培育,通过传递民族精神知识,通过接受民族精神的实际演练,增进青年学生对外部精神世界和自身精神状态的了解,为青年学生自我意识的攀升不断地准备条件。
  一、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1.价值导向的意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将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之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2.精神激励的意义。民族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一往无前,树立自信、自尊和自豪的文化心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一定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曲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永远有一种在困难面前不服输的精神气概。
  3.民族凝聚的意义。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各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也在相互交往中进行着较量。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直在企图通过经济合作,将自己国家的精神文化向外输出。对于在世界开放的格局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认识民族凝聚力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二、高校学生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坚定大学生的人生理想。
  在今天,无论世界还是中国,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只有具备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才能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承担者。
  其次,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在大学生心中增强道德自律的意识。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并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中的道德精髓今天仍然适用,如讲个人道德修养和搞好工作关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抵御诱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对于今天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氛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充分继承和发扬这些道德精髓,体会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再次,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激发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文化在提高民族素质、培育新人中起着基础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教兴学、重视文化的教化和传承,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正是处在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时期,他们是最具有创造热情和创造潜能的群体。在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基础的关键阶段,他们一方面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吸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另一方面,投入现实的生活激流,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
  最后,通過民族精神的弘扬,增强大学生的纪律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守纪律的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表现。纪律的内涵和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在现时代,守纪律就意昧着要遵守国家法律及党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曾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已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地将大学生推到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今天的“后备军”变成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所以,当前的教育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不移、忠诚不渝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黄素霞,王晓莹. 探讨高校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2]王刚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高校德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3]史文山. 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等.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来探究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之间联动机制的意义与重要性,促进高职院校在管理上的全面高效发展。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actual oper
办报是门艺术,办报者都应该是钢琴家。这不仅是对总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每一位编辑、记者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想起这个“俗说”,是因为发现2002年5月15日的很多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职院校人员扩招也在持续进行,因此,在就业中需要关注职业院校的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将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提升高职院校
本文从刑辩律师队伍质量现状出发,剖析了国内刑辩律师存在的问题,并首先提出刑辩律师应具备大智慧刑辩能力,并提出了大智慧刑辩的技术理论及技巧,提出了“聚众斗殴罪”必有犯
5月15日,不少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关于“5·7”空难打捞“黑匣子”的通讯和照片。通讯的标题是《海底搜寻七昼夜》,副题是《北航失事客机“黑匣子”打捞
【摘要】本文主要从继承和发扬我党信仰教育的优良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信仰形成的规律和信仰教育的模式、家庭教育资源等四个方面入手,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总结与研究。进而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网络资源、舆论导向等角度对信仰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途径  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
随着中国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而各大高校虽设立了相关科目与院系,但大多只是形式上的一种教学,并没有使广大学生群体充分认
PBL与案例教学各有特色和优势,将两种教学模式在《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中有机结合,一方面用刑事诉讼中的真实案例作为PBL的问题来源依据;同时用PBL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集团发展模式无外两种,即多元化发展或专业化发展。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目前的发展思路是,以专业化求强,以专业化求大,以0至18岁少年儿童为核心服务对象,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