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霞早绿竹Banbusa oldhami ‘Xia Zao’ZSX是从霞浦县绿竹资源中偶然发现并选育出来的绿竹变异种,最主要特征是每年4月发笋,比普通绿竹提早一个多月;其形态变异是竹株高度比普通绿竹矮2~3m,更适合密植,具有增产潜力。霞早绿竹经过18a的繁育和多点栽培试验,鲜笋平均产量比普通绿竹增产20%~35%;经过长期观测结果表明,霞早绿竹发笋早、产量高、笋质优等优良性状相对稳定,成为变异新品种。2011年,福建省林木良种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将霞早绿竹认定为优良品种。目前,已在霞浦县营建霞早绿竹良种繁育基地和笋用林基地140hm?,丰富了绿竹种质资源,并推广到福建省的连江县、厦门市同安区和广东省的珠海市等地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霞早绿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60-02
利用霞早绿竹的优良种质材料,发展笋用林基地,为市场提供优质保健鲜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和福建省竹产业的发展,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及千秋。
1 种植地选择
根据霞早绿竹的生态适应性,在普通绿竹分布区域,霞早绿竹都能适应,抗寒性差异不大。营造霞早绿竹笋用林,一般选择海拔200m以下,土层较深厚肥沃的缓坡山地、山坡中下部、台地、撂荒地、果园改造林地以及溪流两岸冲击地、房前屋后,都可作为霞早绿竹的種植地。山坡造林地坡度不宜太大,一般宜在25°以下的中、下坡,凡是干旱贫瘠、土壤过于黏重,或地下水位太高,经常处于积水的地方不宜种霞早绿竹。
2 整地与施基肥
种植前先将种植地进行清理,劈除杂草灌木,堆烧清理,挖大穴,穴面70cm×70cm、深40cm~ 50cm、穴底50cm×50cm,心土与表土分开堆放;沙砾石较多或者干燥的山坡地,需在挖穴时客土,并将松土添加于穴中。
整地时,每穴施有机肥(农家肥、土杂肥10kg或饼肥1kg)、磷肥0.3~0.5kg,与底土拌匀放入穴,覆土5cm。山地种植应下足基肥,每穴施菜籽饼或油桐饼1~2kg,或是复合肥+磷肥0.5~1kg。
3 种植密度与种植点排列
霞早绿竹种植密度应根据立地条件,平原、山凹山谷肥沃林地,每667m?种植50~55株(丛),株行距3m×4m;阳光充足的山坡地每667m? 55~60株(丛),株行距3 m×3.5m。
种植点排列:平地上采取平行排列,山地种植点采取“品”字形排列,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 母竹苗选择
母竹苗应选择7个月~1a生、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母竹,胸径不宜过大,一般3~5cm为宜。杆基入土深,杆基芽眼肥大、至少2~3个。细心挖掘母竹,勿伤竹蔸芽目,留竹杆长1~1.1cm,作为母竹苗。
5 种植季节
霞早绿竹的种植时节,应选在清明前后10d左右。此时气温回升,水分充足,母竹处于半休眠状态,生理活动较弱,竹液流动缓慢,母竹体内储存较多的养分,造林成活率高。过早造林,气温低且干燥,绿竹栽后地下部分较长时间不能生根,成活率低;太迟造林,杆基芽目已萌动长笋,移植时容易损伤笋芽,且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成活率低。如果不适时种植,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对后期的出笋率也有影响。因此,适时种植极为关键,应在种植季节选择阴天或雨后种植。
6 种植方法
6.1 移栽母竹造林 移植时,在有基肥的穴内,要将穴内基肥与土壤拌匀,覆土5cm,将母竹斜置穴内与地面成30°-45°夹角,劈口朝上以利接存雨水。根系要舒展,两侧芽眼要水平方向分布。栽植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略深5cm左右,覆土15~20cm,分层填土压实,栽植后要浇灌定根水。若遇干旱时间长,要适当浇水管理。管理得好,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
6.2 扦插苗造林 利用扦插苗造林,起苗时保留竹杆长60~100cm,剪去新苗上端枝叶。起苗时应少伤根,多留宿土,当天起苗,当天造林。用扦插竹苗造林比分蔸母造林成活率高。栽植时采用直立造林,种植深度要比原来略深2~3cm,覆土要分层压实。
7 幼林抚育管理
7.1 除草松土培土 霞早绿竹新造幼林,每年应除草松土培土2次,挖净芽头蔸,扩穴培土。
7.2 施肥 幼林施肥与抚育同时进行,下基肥的新造竹林,第一年施1次肥,在6~7月施肥,丛施尿素或复合肥0.1~0.2kg;没下基肥的,特别是山地造林,最好施2次肥,分别于5~6月、8~9月施肥。第二年施肥2次,分别在4~5月、7~9月进行,第一次留养幼竹每丛施尿素0.25kg+钙镁磷0.5kg,第二次每丛施复合肥0.25kg。采用环沟施肥法施肥。
8 成林经营管理
8.1 扒土晒目 新造竹林2~3a为初产期,第四年一般为盛产期,进入成林经营管理阶段,每年清明前应进行除草松土和扒土晒目,把竹丛的表土往外扒开。铲除表层细根,让竹蔸暴露于阳光中照晒半个月,以促进笋芽萌发,防止根群结网,并有利于积储养分,此举称之为“挖上促下”。扒晒是培育笋用林的关键措施,能提早出笋时间,增加笋产量。
8.2 施肥灌溉 每年施肥1~2次,以农家肥,土杂肥为主,适量施化肥。第一次在2月份施肥,每穴施超大有机肥1kg或者鸡鸭粪2~3kg,称笋前肥。第二次在出笋盛期的6~7月,每丛施0.5~1kg尿素或复合肥,称笋期肥。
施肥方法:采用半环状或穴状施肥,施肥穴深15~20cm,注意肥料不能直接接触笋芽,以免产生肥害,施肥后覆土。有条件的地方应引水灌溉1~2次。
8.3 挖笋与留养母竹 霞早绿竹一般4月开始发笋,6~7月份进入产笋高峰期,9月上旬(白露)后逐渐减少,到10月(霜降)基本结束。
挖笋原则:挖前后留中间,即前期、后期笋全部挖掉。4月份出笋后进行挖笋,从早上5点开始,挖到傍晚,天天如此。7月下旬8月上旬盛笋期稍后留笋养竹。挖笋一般掌握在笋尖破土至露出地面3~5cm时割取。割笋时沿笋蔸上部割断取出,避免损伤笋蔸及其他笋蔸、笋目,因笋蔸有再发笋能力(当年或第二年再发),有的一个笋蔸会萌发出2~4个笋,笋蔸保护好对提高笋产量很重要,所以,割笋时笋蔸(笋茎)要尽量完整留下,同时也要防止笋柄与母竹连接点撕裂。
留养母竹:新种植的霞早绿竹当年就能长出2-3株新竹,第二年每丛留养新竹3~4株,多余的笋即挖掉。第三年每丛留新竹3~4株,其余的笋挖除。这样每丛就有6~10株,形成强大的光合作用群体,第三年冬季可砍去原来种下的母竹和第一年留养的母竹。第四年进入产笋稳定时期,每丛留养新竹2~3株为宜(见表1)。留养母竹要选留7-8月的中期笋。留前期笋作母竹,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成分,从而影响后期出笋,竹林产量下降。
8.4 合理砍竹、促进竹林更新 霞早绿竹3a生以后,其材性基本稳定,出笋能力衰弱,一般不宜继续保留。笋用林每667m?保留母竹250~300株为宜。竹林采伐后,竹丛留下很多老竹蔸、死竹头,盘根错节,很难腐烂又占地。即使每年长些新竹,但夹在老竹之间,竹根不易入土,吸收水分、养分困难。新竹越来越细,竹笋质量逐年下降。若长期不挖除老竹蔸,竹林就会老残败坏。因此应在采伐老竹后,挖除老竹蔸、死竹头,释放空间,促进新竹更新复壮,注意不要伤害活株笋目,挖后要覆土不留穴,并增施土杂肥。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霞早绿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60-02
利用霞早绿竹的优良种质材料,发展笋用林基地,为市场提供优质保健鲜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和福建省竹产业的发展,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及千秋。
1 种植地选择
根据霞早绿竹的生态适应性,在普通绿竹分布区域,霞早绿竹都能适应,抗寒性差异不大。营造霞早绿竹笋用林,一般选择海拔200m以下,土层较深厚肥沃的缓坡山地、山坡中下部、台地、撂荒地、果园改造林地以及溪流两岸冲击地、房前屋后,都可作为霞早绿竹的種植地。山坡造林地坡度不宜太大,一般宜在25°以下的中、下坡,凡是干旱贫瘠、土壤过于黏重,或地下水位太高,经常处于积水的地方不宜种霞早绿竹。
2 整地与施基肥
种植前先将种植地进行清理,劈除杂草灌木,堆烧清理,挖大穴,穴面70cm×70cm、深40cm~ 50cm、穴底50cm×50cm,心土与表土分开堆放;沙砾石较多或者干燥的山坡地,需在挖穴时客土,并将松土添加于穴中。
整地时,每穴施有机肥(农家肥、土杂肥10kg或饼肥1kg)、磷肥0.3~0.5kg,与底土拌匀放入穴,覆土5cm。山地种植应下足基肥,每穴施菜籽饼或油桐饼1~2kg,或是复合肥+磷肥0.5~1kg。
3 种植密度与种植点排列
霞早绿竹种植密度应根据立地条件,平原、山凹山谷肥沃林地,每667m?种植50~55株(丛),株行距3m×4m;阳光充足的山坡地每667m? 55~60株(丛),株行距3 m×3.5m。
种植点排列:平地上采取平行排列,山地种植点采取“品”字形排列,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 母竹苗选择
母竹苗应选择7个月~1a生、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母竹,胸径不宜过大,一般3~5cm为宜。杆基入土深,杆基芽眼肥大、至少2~3个。细心挖掘母竹,勿伤竹蔸芽目,留竹杆长1~1.1cm,作为母竹苗。
5 种植季节
霞早绿竹的种植时节,应选在清明前后10d左右。此时气温回升,水分充足,母竹处于半休眠状态,生理活动较弱,竹液流动缓慢,母竹体内储存较多的养分,造林成活率高。过早造林,气温低且干燥,绿竹栽后地下部分较长时间不能生根,成活率低;太迟造林,杆基芽目已萌动长笋,移植时容易损伤笋芽,且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成活率低。如果不适时种植,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对后期的出笋率也有影响。因此,适时种植极为关键,应在种植季节选择阴天或雨后种植。
6 种植方法
6.1 移栽母竹造林 移植时,在有基肥的穴内,要将穴内基肥与土壤拌匀,覆土5cm,将母竹斜置穴内与地面成30°-45°夹角,劈口朝上以利接存雨水。根系要舒展,两侧芽眼要水平方向分布。栽植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略深5cm左右,覆土15~20cm,分层填土压实,栽植后要浇灌定根水。若遇干旱时间长,要适当浇水管理。管理得好,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
6.2 扦插苗造林 利用扦插苗造林,起苗时保留竹杆长60~100cm,剪去新苗上端枝叶。起苗时应少伤根,多留宿土,当天起苗,当天造林。用扦插竹苗造林比分蔸母造林成活率高。栽植时采用直立造林,种植深度要比原来略深2~3cm,覆土要分层压实。
7 幼林抚育管理
7.1 除草松土培土 霞早绿竹新造幼林,每年应除草松土培土2次,挖净芽头蔸,扩穴培土。
7.2 施肥 幼林施肥与抚育同时进行,下基肥的新造竹林,第一年施1次肥,在6~7月施肥,丛施尿素或复合肥0.1~0.2kg;没下基肥的,特别是山地造林,最好施2次肥,分别于5~6月、8~9月施肥。第二年施肥2次,分别在4~5月、7~9月进行,第一次留养幼竹每丛施尿素0.25kg+钙镁磷0.5kg,第二次每丛施复合肥0.25kg。采用环沟施肥法施肥。
8 成林经营管理
8.1 扒土晒目 新造竹林2~3a为初产期,第四年一般为盛产期,进入成林经营管理阶段,每年清明前应进行除草松土和扒土晒目,把竹丛的表土往外扒开。铲除表层细根,让竹蔸暴露于阳光中照晒半个月,以促进笋芽萌发,防止根群结网,并有利于积储养分,此举称之为“挖上促下”。扒晒是培育笋用林的关键措施,能提早出笋时间,增加笋产量。
8.2 施肥灌溉 每年施肥1~2次,以农家肥,土杂肥为主,适量施化肥。第一次在2月份施肥,每穴施超大有机肥1kg或者鸡鸭粪2~3kg,称笋前肥。第二次在出笋盛期的6~7月,每丛施0.5~1kg尿素或复合肥,称笋期肥。
施肥方法:采用半环状或穴状施肥,施肥穴深15~20cm,注意肥料不能直接接触笋芽,以免产生肥害,施肥后覆土。有条件的地方应引水灌溉1~2次。
8.3 挖笋与留养母竹 霞早绿竹一般4月开始发笋,6~7月份进入产笋高峰期,9月上旬(白露)后逐渐减少,到10月(霜降)基本结束。
挖笋原则:挖前后留中间,即前期、后期笋全部挖掉。4月份出笋后进行挖笋,从早上5点开始,挖到傍晚,天天如此。7月下旬8月上旬盛笋期稍后留笋养竹。挖笋一般掌握在笋尖破土至露出地面3~5cm时割取。割笋时沿笋蔸上部割断取出,避免损伤笋蔸及其他笋蔸、笋目,因笋蔸有再发笋能力(当年或第二年再发),有的一个笋蔸会萌发出2~4个笋,笋蔸保护好对提高笋产量很重要,所以,割笋时笋蔸(笋茎)要尽量完整留下,同时也要防止笋柄与母竹连接点撕裂。
留养母竹:新种植的霞早绿竹当年就能长出2-3株新竹,第二年每丛留养新竹3~4株,多余的笋即挖掉。第三年每丛留新竹3~4株,其余的笋挖除。这样每丛就有6~10株,形成强大的光合作用群体,第三年冬季可砍去原来种下的母竹和第一年留养的母竹。第四年进入产笋稳定时期,每丛留养新竹2~3株为宜(见表1)。留养母竹要选留7-8月的中期笋。留前期笋作母竹,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成分,从而影响后期出笋,竹林产量下降。
8.4 合理砍竹、促进竹林更新 霞早绿竹3a生以后,其材性基本稳定,出笋能力衰弱,一般不宜继续保留。笋用林每667m?保留母竹250~300株为宜。竹林采伐后,竹丛留下很多老竹蔸、死竹头,盘根错节,很难腐烂又占地。即使每年长些新竹,但夹在老竹之间,竹根不易入土,吸收水分、养分困难。新竹越来越细,竹笋质量逐年下降。若长期不挖除老竹蔸,竹林就会老残败坏。因此应在采伐老竹后,挖除老竹蔸、死竹头,释放空间,促进新竹更新复壮,注意不要伤害活株笋目,挖后要覆土不留穴,并增施土杂肥。
(责编:陶学军)